第一百七十二章 創造發明
字數:539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餐館的秘密 !
梁曉秀在研讀世界10大名表時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名表的創始人都是製表師出身,而且世代相傳。他們是精密儀器工程師,同時又是頗有商業頭腦的管理人才。經過上百年的磨練,在第三代人手上才能生產出世界名牌手表。在漫長的歲月裏,幾代人都堅守品牌,始終奔著一個目標前進,那就是打造最好的鍾表。
積家鍾表的創始人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
積家鍾表1833年創辦於瑞士的汝拉山穀。汝拉山穀遠離貿易要道,山口因冬季漫長而經常與外界隔絕。在侏羅山脈當中,汝拉山穀的氣候最為惡劣。但是在這種惡劣的氣候環境下,卻產生了一批製表大師。定居此地的居民在艱難的環境下,培育出創新靈活的頭腦,擁有過人的耐性與積極的工作態度。在他們看來,唯有創造發明才是生存之道;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創造,為了發明。他們的堅持、努力、奮鬥沒有白費,最終結出了碩果。
積家品牌的源頭,就是的汝拉山穀曆史的縮影。
積家素以傳統製表工藝的捍衛者自居;同時也是精確計時技術和設計領域中的先驅之一。出色的質量、創新的概念以及細膩的做工,使積家鍾表成為業界中的佼佼者。
積家將精確計時技術和藝術天賦融為一體,對瑞士整個製表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積家擁有一係列享譽表壇的產品。它的每一款傑作,都傳承了積家100多年的製表工藝。在漫長的歲月裏,積家一共發明了1298項注冊專利。
1833年,積家成功發明切削鍾表齒輪的機具。此後在短時間之內,又陸續推出十數種嶄新發明,並獲得數百項獨家專利。由於發明創造不斷,原本規模不大的工作坊迅速擴張,而被當地居民冠以“大工坊”的稱號。1888年,在積家表廠中任職的鍾表師傅、技術人員與手工藝匠的人數已多達500位。在那個年代擁有500名員工的表廠寥寥無幾。
墾殖汝拉山穀的積家家族延續到第十代子嗣,安東尼?積家脫穎而出,創辦了積家表廠。他出生於1803年,從小勤勉刻苦、見識不凡;家傳的打鐵鋪讓他領略到冶金的奧秘,而且還與父親一同研發出各種新式合金,提升了八音盒振動簧片的音質。
安東尼?積家對精益求精的追尋以及在實際經驗中求證科學原理的堅持,不久引領他邁向機械藝術中的極致:鍾表製作。他按部就班地學習製作一枚完整機芯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一步一步朝自己的目標邁進。期間,他發明了多項儀器與裝置,對提升鍾表的精準度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1844年問世的微米測量儀,它是曆史上第一部能夠準確測量出微米的儀器。
積家表廠在1860到1900年之間,一共推出350多款不同機芯。其中半數是複雜功能機芯,包括99枚各式問表機芯、66枚三問表機芯、以及128枚計時秒表機芯;此外還有33枚機芯則同時兼備了計時與問表功能。
從1890年起,積家表廠陸續推出完全自製的卓越複雜表款,同時擁有萬年曆、計時秒表及三問表功能的時計。
1892年積家製造的微型機芯2令表,震動了歐洲鍾表界。195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佩戴的就是一枚白金、鑲嵌鑽石的積家微型機芯2令表。
在積家的發展曆程中,它以技術立廠,擅長發明創造,曾打造出鍾表史上最精湛的超薄係列,其中最纖薄的一款表,厚度僅有1.38毫米。
從罕見的手工工藝到到卓爾不群的科技,積家將180餘項製表技藝匯聚一堂。切割與軋製、表殼製造、熱處理、機芯零部件的裝飾、電鍍、表殼拋光和裝飾、精加工與校對,積家的鍾表工匠力圖讓每一個製作過程都至臻完美。
積家是當今世上少數掌握琺琅微繪技術的表廠之一。這是一門難度極大的古老藝術,曾失傳近百年。20世紀70年代,積家表廠重新揭開了這個神秘工藝的麵紗。這項工藝要求琺琅結合繪畫與冶金技術,積家花費數年時間,才在翻轉腕表上首次重現微繪作品。
如今,積家表廠的三位琺琅師已經掌握了所有傳統技術:烈焰琺琅、琺琅鏤雕、半透明和掐絲琺琅。他們開發出一種專利工藝:將琺琅微繪畫略微斜,置於光源下,即可看到豐富的色澤變化,展現獨特的視覺效果和令人驚歎的細節。
積家的雕刻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經過多年曆練,雕刻師能在黃金、精鋼或鉑金上雕刻自如。他們首先畫出素描圖,在翻轉腕表背麵直接用刀尖雕出圖案;之後用鑿子將圖畫按照適當雕刻風格進行細加工,達到了盡善盡美的效果。
在珠寶鑲嵌方麵,除了嫻熟掌握擁有百年曆史的傳統鑲嵌工藝外,積家還研發出兩種創新獨特的精湛鑲嵌技術:雪花鑲嵌和寶石鑲砌。
雪花鑲嵌是一項絕活:鑲嵌師僅依據腕表本身或者需要鑲飾的圖案,毫無破綻地將寶石直接鑲飾於其上。他將鑽石逐一放上、比肩排列,以巧思匠心的布局把直徑大小不一的美鑽鋪砌在貴重的金屬上,隨著鑽石彼此摩肩接踵地鋪滿在金屬表麵,鑲嵌師的作品也漸漸呈現出來。
寶石鑲砌是積家鑲嵌師們所研發出的最新技術,它的特色在於以最自然的手法將鑽石鑲上,呈現出鑽石的光彩和完美晶瑩的光澤。這是最適合梯形切工寶石的一種鑲嵌工藝,能夠讓每顆寶石更完美地接合在一起,但用來串接寶石間的材質則消失無蹤,僅剩下寶石美麗的光彩。如此精湛的鑲嵌工藝自然是積家表廠秘而不宣的獨門技術。
具有時代感和大膽創新的寶石鑲砌技術,是珠寶鑲工領域的傑出成就,運用在積家製的最漂亮的女表上。
積家腕表有極嚴格的質量管理體係:所有鍾表都要經過最嚴苛的1000小時品質管理。積家1000小時測試首先應用於其圓形腕表大師係列中。1000小時測試後,才能決定一隻腕表是否符合積家的質量要求。在1000個小時的測試中,腕表需要經過抗冷、熱和不同大氣壓力的考驗,並通過程度不一的衝撞測試。這些程序模擬了佩戴腕表時,所可能遭遇到的各種考驗。
100多年來,積家製造出了一係列令鍾表業震動的鍾表。
梁曉秀研讀了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鍾表的資料,感覺那些名表就是技術與藝術最完美的結合體。她會畫畫,所以能欣賞那些藝術性極高的手表積家。她精選出幾款最有代表性的手表資料,反複閱讀,感受腕表的奢華之美。
積家雙翼月相日曆腕表是積家的代表作之一。在清晰易讀的雅致表盤上,那枚表顯示小時、分鍾、秒鍾、日曆和月相。那款卓越機芯以雙翼設計為基礎,擁有前所未有的精準度,成為世界高級製表業中的佼佼者。雙翼設計理念是鍾表精密性能的一次革命,擁有由同一調校機構相連的兩組機械裝置,每組機械裝置均配備獨立的動力來源和齒輪係。
大型紅色表盤翻轉腕表重新演繹1930年代的紅色表盤,它搭載了積家822型手動上鏈機芯,表殼大氣而纖薄,融熱情、古典與創意於一身。
翻轉腕表係列於1931年問世,當時駐紮在印度的英國軍官們渴望得到一款能夠在激烈的馬球比賽中使用的腕表。積家設計的可翻轉表殼,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翻轉腕表一經問世,便立即令鍾表愛好者及裝飾藝術美學家欣喜若狂,成為一款經典之作。翻轉腕表不斷推陳出新,在呈現多種風貌的同時,保持獨特風格。大型雙時區翻轉腕表、大型雙麵翻轉腕表、雙麵翻轉腕表就是其中的珍品。
如今,佩戴一枚新款翻轉腕表,已成為尊貴獨特的象征。那款表濃縮製表曆史,是完美技藝和美學設計的結晶。
大型傳統腕表係列凝聚了積家100多年曆史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表款外形典雅考究,裝飾工藝出眾,將兩項傳統複雜功能集於一身。以陶瓷、五級鈦金屬等高科技材質結合激光焊接、真空蒸汽塗層和等離子體拋光等尖端科技,賦予此係列的每一表款既經典又前衛的獨特內涵。
大師係列以簡潔的線條和優雅的外形突顯出眾的功能內涵。該係列搭載積家獨家研發的高質量機芯,將經典美學設計與卓越技術性能完美結合。除具備基本的時間顯示功能外,不同腕表還擁有不同的附加功能,如動力儲存、計時秒表、鬧鈴、第二地時間顯示或自動上鏈等。從極致簡約的大師超薄腕表,到複雜考究的大師三問腕表,每一款腕表的設計都經曆了漫長探索。
大師螺旋係列的設計名稱來自積家的一項研究成果:壓縮螺旋按鈕,這項設計可確保表殼絕對防水。極限運動大師係列腕表將精確和可靠推向極致,更將人體工程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創新功能令這款腕表成為最適合極限探險家的時計產品:內嵌於表冠上的功能選擇按鈕便於操作、專利數字計時盤指示計時腕表的瞬跳分鍾、手動停秒功能、環形動力儲存顯示,格林威治時間功能一目了然。
大型傳統複雜功能腕表配備首枚遵循天體運轉規律運行的飛行陀飛輪,可顯示恒星時間。其三問報時裝置內設有一枚焊接在藍寶石水晶鏡麵上的教堂音簧,能發出清脆悅耳的報時聲。
球體陀飛輪腕表將立體空間的球體陀飛輪與圓筒形擺輪遊絲相結合,進一步提升翻轉腕表的運行精度。這是首次將經典航海定時器中的標誌性配件應用到腕表之中。
三麵翻轉腕表配備三個表盤,以三種麵貌詮釋不同時間:日常時間、恒星時間以及萬年曆,均由置於翻轉表殼內的同一枚機芯提供動力。每當午夜12點時,製動器都會準時將機芯與表框上的萬年曆裝置連接起來,並推動日期前進一格。
積家空氣鍾自1928年首度問世後,成為鍾表領域的經典。空氣鍾能夠恒久計算光陰的流逝,穩定地運轉,絲毫不受年深日久的影響。空氣鍾計時精確度已超乎人類想象:月相顯示每3821年才產生1日誤差。空氣鍾的奧妙之處在於其僅消耗極少能量的機芯。機芯內置一個充滿混合氣體的密封膨脹室,可帶動傳動發條,為機芯上鏈。僅僅一度的溫差,就能為其提供運行兩天所需的能量。卓越的擺輪裝置每分鍾僅完成兩個擺輪周期。
1959年積家推出首款配備機械鬧鈴的自動上鏈潛水腕表。隨著潛水腕表的發展,積家重新設計全新表款並推出深海係列表,一款專為美國市場設計,另一款專門為歐洲市場設計。
在高級珠寶係列中,鍾表藝術的魅力被裝飾藝術喚醒,為該係列腕表增添了夢幻般的意境。
1929年,積家創製出世界上最小機械機芯的101機芯;機芯是世界上工藝技術的最偉大創舉之一。
讀完積家的資料,梁曉秀感覺學到很多東西,她不僅學到了一些鍾表專業知識,還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靠手藝吃飯,手藝必須過硬。積家能成為世界名表,靠的就是它的獨門絕技: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隔山如隔行,每一行當有每一行的運行規則和生存法則。梁曉秀雖然欽佩積家,但是她做不了那一行當,那是一門綜合多門手藝的行當。相比之下,飯館的所有工種都要簡單多了。他們的那些廚師都沒有上過大學,甚至都沒有經曆過廚師培訓,而完全是“自學成才”。他們的服務員以及其他員工都沒有上過大學,最高學曆是中專。她就帶著這樣的員工創辦新中國飯店,成為裏爾市餐飲界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