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研究北歐
字數:5771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餐館的秘密 !
兩年前梁曉秀就開始研究北歐了,她利用在日內瓦的那三天時間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計劃在1978打開北歐餐飲市場。
她做事有一個原則:打好提前量,做到步步領先。進入北歐市場就得提前做好功課,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實地做到有的放矢。
她通過閱讀大量資料,認為北歐是一片神奇之地。資料上說北歐五國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她便想那也應該是最適合開中餐館的地方。
她的筆記既嚴謹又全麵,她翻開筆記仔細閱讀:
北歐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區域,被聯合國多次評為最適合於人類居住的地方。從地理概念上分類,北歐共有5個國家,即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和冰島以及其附屬領土如法羅群島、格陵蘭和奧蘭。北歐5國及三個自治地區的曆史背景和社會製度有許多共同點。由北歐5國共同組建的北歐理事會,是連接5國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的重要載體。
看到這兒,她拿出一支萬寶龍鋼筆寫下一行字:在北歐建一個中餐理事會。
她繼續往下讀:
北歐與歐洲大陸的地理分界線明顯,其自然風貌、人文地理、民族特征有別於歐洲大陸,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區域呢?
北歐地域遼闊,人煙稀少,5國及附屬領土人口總和2500萬,但土地麵積卻高達350萬平方公裏,其中格陵蘭占60%的土地。北歐的森林麵積大,水力資源充沛,空氣質量好,環境保護出色,創新能力強,高科技產業特別是it等通訊業高度發達。
在當今世界,北歐獨特的社會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令世界各國羨慕的發展模式,也成為許多學者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接下來她讀了介紹北歐語言的文字。
一年前她做了讀書筆記,寫道:英語在北歐通行無阻。
北歐沒有一個國家是英語國家,但是英語卻在北歐幾乎擁有雙語地位。在歐洲各國,除英語國家英國和愛爾蘭之外,以北歐人的英語為最好。在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冰島,一般老百姓都會說英語,而且運用自如;但在西歐,一般老百姓的英語十分有限,難以深入交流。
北歐人特別注重英語學習,小孩一出生,就有機會接觸英語。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北歐的兒童就接觸英語。在小學階段,北歐兒童一般都打下較好的英語基礎,係統學習了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詞匯語法。到中學階段,北歐少年大都能用英語進行日常會話,並能閱讀中等水平的英文書籍報刊。而在大學期間,北歐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英語國家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差無幾。大學畢業時,他們已經熟練掌握了英語,其聽說讀寫能力完全可以勝任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工作。除英語外,許多北歐人還掌握第二外語如德語或法語。在北歐,通曉二門外語以上的人比比皆是。
看到這兒,她停下來想:她已經學了一年英語,但進展不快,隻能做簡單的交流,還不能閱讀和寫作。她要在1977年下大力氣主攻英語,力爭在70年代的最後三年熟練掌握英語。
否則,她怎麽和北歐人交流呢?
她認為,北歐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國家富有,這與北歐的英語普及率有密切的關係。北歐國家雖然都有各自的語言文字,但是北歐人使用英語大都得心應手,毫無障礙。他們的英語在對外交往,對外經貿,科技發展等關係到北歐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大顯身手,功不可沒。
她一定要攻下英語,與北歐人做深入的交流。
讀書筆記對北歐經濟以及北歐人人的英語水平做了詳細記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凡是廣泛使用英語的國家,其國家經濟的發展大都超過使用其他語言的國家,這一點在北歐尤為突出。英語為北歐的社會經濟發展掃清了語言障礙,使北歐迅速與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接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外界深度交往,離不開英語語言和文字。北歐5國各自的語言,對世界上許多人都是陌生的。能掌握北歐語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北歐人選擇了英語作為對外深度交往的工具。
北歐5國每個國家的人口都不多,但都有各自的語言如芬蘭語、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和冰島語。如果他們隻講各自的語言,那麽他們的信息溝通、對外交交往顯然會受到很大限製,北歐也就不會取得如今這樣輝煌的成就了。
北歐經濟是外向型經濟,需要與外界交往,溝通,而他們在對外交往中選擇了世界通用的英語。由於北歐人熟練掌握了英語,在對外交往時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因此很早就成為全球化一體化的受益者。
北歐麵積大,但人口少,所以他們自認為是小國,非常注重對外開放,重視語言學習。北歐人平均會說三種語言,除了各自的母語外,他們主要講英語,此外還會講另一種歐洲語言如法語或德語或意大利語。
芬蘭人認為,芬蘭隻有527萬人口,不能要求外國人遷就芬蘭語,而自己應當主動去學習英語等外語。
瑞典人雖然相互用瑞典語交流,但遇到外國人,他們會馬上改說英語。一般的瑞典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其熟練程度不亞於他們的母語。
同樣,丹麥人、挪威人見到外國人時總會主動說英語。北歐人這種對語言的謙卑態度,使得英語已經成為北歐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門語言。在語言問題上,歐洲各國分歧很大,都強調各自語言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其中尤以法國最為突出。法國人不屑於講英語,以示法蘭西語言的重要性和法蘭西民族的尊嚴。同樣,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強調各自的語言,他們不大習慣講英語。
梁曉秀讀到這兒又停下來想:如果說,德法意西四國是歐洲大陸的大國,強調大國的語言、強調大國的做派有情可原;可是在一些歐洲小國,他們也堅持隻說本國語言,也表示自己語言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容忽視。比如克羅地亞、捷克、波蘭等國領導人就堅持說本國語言。當然這是無可非議的。
但同樣是歐洲國家,北歐國家人卻不忌諱說英語。我在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和冰島5國,人們都會毫無顧慮地說英語,並沒有因此而失去了國家的尊嚴。
她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政治學者、民俗學者以及語言學者研究的一個現象。
在北歐各國,英語暢通無阻;隻要會英語,絕不會在語言上遇到麻煩。相比之下,在西歐的比利時、南歐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除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外,一般老百姓的英語大都不靈。比利時人自稱擅長語言,具有語言天賦,但那是法語、佛拉芒語或德語,而不是英語。在西歐各國尤其是法國,法語盛行,不會法語,簡直寸步難行;法國人甚至抵製英語,他們即使會說英語,也不願意用英語和外國人交流;事實上他們對英語既不感興趣,也沒有很好地掌握,其英語水平遠不如北歐人那麽高。即使在高度發達的德國,其國民的英語水平也與北歐相差較大。在南歐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英語的普及率不高,一般民眾還不能熟練運用英語,更談不上與外界進行深度交往。西班牙是南歐國家中對英語最不感興趣的國家,美國英語教師甚至感歎為什麽西班牙人不願意學英語,為什麽在西班牙推廣英語那麽費勁?
梁曉秀還沒有去過南歐國家,不知道他們的英語口音是什麽樣的;她想或許南歐人的本國口音非常重,不仔細聽很難聽懂,他們說的英語說不定就像是一種方言。
她由此想到:在與世界各國交往的過程中,中國在語言上吃虧很大。中文雖然是聯合國規定的官方語言之一,但會說中文的歐美人士少之又少。全世界使用中文的人隻限於中國;而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中文是“天書”。由於歐美幾百年來在諸多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全世界都以歐美的語言作為交流的主要工具,中國人在對外交往時也不例外。中國學歐美語言要花很大功夫,她有切身的體會。她為了學好法語曾耗費了多少時光!她與法文打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的交道!現在她又把業餘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和德語上,幾乎沒有多少閑時間看書了。
而北歐人,由於英語在他們國家的雙語地位以及語言的接近性,他們學習英語要比中國人容易得多,根本用不著花費那麽多時間和精力。
英語是北歐國家對外經貿往來的重要工具。翻開北歐國家的曆史看,北歐國家的對外貿易是有曆史傳統的。他們本著以貿易立國的精神,與世界各國發展經貿關係,而在這一進程中,他們的英語作為經貿往來的有效工具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北歐各國,無論是大公司的高管,還是小公司的普通員工都可以用英語談生意,做貿易。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曆年公布的各國gdp數據看,在世界各國中,北歐4國丹麥、瑞典、芬蘭和挪威的gdp始終名列前茅。
她想,這個成就與北歐人良好的英語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她將來和北歐人談生意也得使用國際通用的英語。她必須掌握英語,用英語和北歐人打交道。她由此又想:倘若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普遍達到北歐人的水平,那麽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將會大幅上升。但這隻是假設,中國人不可能都去學英語;中國也不具備北歐那種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和條件,更不會把英語作為國家的雙語確定它的地位。作為中國人,她倒希望全世界都象學英語一樣學中文,省得中國學生花費那麽大力氣學英文,耗掉了多少腦細胞!
北歐的對外經貿充滿活力,英語活躍在所有的對外經貿活動中,給人感覺北歐國家就好像是英語國家。北歐國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芬蘭的全球經濟競爭力極為突出,國家雖小,但憑著對外經貿往來受益的助力,多次登上全球經濟競爭力冠軍榜。
北歐國家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優勢。丹麥被稱為世界最佳商業投資環境所在國。在丹麥,商業氣氛很濃,而那種商業氣氛似乎又並不那麽唯利是圖、咄咄逼人。丹麥的商業運轉規範,按部就班,有章可循,讓人放心;幾乎所有的商品、技術、規則都以英語標明得一清二楚。
瑞典的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瑞典國內生產的產品80%以上都出口到世界各地。英語在瑞典的對外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瑞典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使用的不是瑞典文,而是英文。瑞典企業在與世界各國打交道時使用英語如同使用母語一般熟練,他們根本用不著翻譯,既方便了他們的工作,又提高了效率。
梁曉秀意識到高科技發展離不開英語。即使在德國那樣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如今的絕大多數科技文獻也是用英語發表的。
如今的北歐,是世界高科技的一個重要領地。在通訊技術、it領域、造船業、新能源、環保技術等諸多高科技領域,北歐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北歐還有一些世界著名企業,如愛立信、諾基亞,等等。在發展北歐高科技方麵,英語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當今世界的科學論文、科研成果、科技交流大都用英語來發表、交流,北歐人很好地順應了這個潮流。
在世界公認的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德國,德國大學理工科博士生的博士論文大多都是用英語寫成的。
北歐人的英語應用能力,使得他們可以不用通過翻譯就能毫無障礙地學習、消化、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他們也能迅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用英語傳播到全世界。
在文學藝術領域,北歐人的英語也得到了極致的發揮:他們可以直接用英文寫作,發表著作,發表文章。在中國,真正能用英文寫作的學者、作家極少見,所以中國的文學作品隻能靠翻譯向世界傳播,所以影響非常有限。
她想:語言是做生意的工具,她要在歐洲大陸建立中餐帝國,不學好英德法三種文字是不行的;無論如何她不僅要掌握英德法三種文字,她還要精通那三種文字。她不需要外文翻譯這一環節,翻譯往往使效率降低,使準確度打折扣。
她要利用英德法三種文字研究老外,摸清他們的脈搏,為日後的大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