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戰導火線

字數:575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中餐館的秘密 !
    人類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因“薩拉熱窩事件”而爆發。
    1914年6月28日,星期天。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陽光明媚,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也許不清楚:這塊土地是奧地利6年前才吞並的;這裏的人民對他充滿了仇恨。開槍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費格裏?普林西波的塞爾維亞青年,當時他隻有19歲,還是個中學生。普林西波因一係列偶然因素成為刺殺斐迪南的塞爾維亞民族英雄。普林西波成為永載史冊的人物;曆史的進程由於偶然因素改變了進程。
    這是一個有深刻曆史背景的轟動世界的事件。
    20世紀,塞爾維亞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後,在巴爾幹地區成為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奧匈加緊摧毀塞爾維亞的戰爭準備,而製定侵略塞爾維亞戰爭計劃的正是斐迪南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馮?赫特岑多夫。當時,在塞爾維亞國內已出現反奧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1908年成立了“國防會”,1911年成立了“黑手會”。“國防會”主張進行遊擊戰來阻止奧匈帝國吞並塞爾維亞。“黑手會”主張采取恐怖行動,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多次發生暗殺事件,許多青年愛國者都以獻身精神去進行這些恐怖活動。
    1914年5月,德國參謀長小毛奇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會談,討論對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6月12日,斐迪南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他們認為,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幹戰爭。德皇建議奧匈進攻塞爾維亞。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定在 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會”和“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塞爾維亞政府試圖阻攔“黑手會”的人出境,但與“黑手會”有聯係的邊防軍使他們順利地越境進入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政府又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斐迪南按原定計劃前往薩拉熱窩。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斐迪南夫婦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進入薩拉熱窩城。皇室車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憲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米利亞河上的楚穆爾亞橋,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裏的一個暗殺者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亞的女侍。斐迪南走下車,察看了現場,然後登車繼續前行。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死神在等著斐迪南。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搞錯了方向,正好撞上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波。普林西波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衝上來抓他的手臂。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裏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揮手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把警察擊倒在地。這時,普林西波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頓時,四下裏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波當場被捕,日後死在獄中。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其實早已在進行中。19世紀末,歐洲列強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
    進入20世紀,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格局。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量,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麵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於是在歐洲大陸尋找機會與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裏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有著尖銳的矛盾。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英法協約的簽訂是準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幹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想控製這一地區。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英、法、俄三國協約國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劍拔弩張,戰爭危機頻頻發生。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協定,規定了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德國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裏公約,並以戰爭相威脅。
    1906年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都支持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鬥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複“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占領非斯。7月1日,德國炮艦駛進摩洛哥阿加的爾港,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持法國,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裏。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土耳其拒絕接受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2萬名意軍在的黎波裏登陸。意軍裝備精良,第一次使用了飛機,意大利艦隊控製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通過埃及。意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裏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幹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割讓給意大利。
    與此同時,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增加到41萬。法國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擁有兵力130萬。龐大的軍隊為戰爭做好了準備。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談判最後破裂。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德國主張戰爭越快越好,各國宣傳機構也大肆散布沙文主義情緒。禦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
    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各國與俄國有著密切聯係。俄國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奧匈此時正在向邊境集結軍隊。這時德國出麵支持奧匈。1909年 3月21日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承認奧匈吞並波、黑兩地。俄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力量削弱,不得不暫時讓步。奧匈在德國支持下實現了吞並波黑的野心。
    奧匈與塞爾維亞的衝突引起了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衝突。巴爾幹半島已成為歐洲列強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被推動戰爭的兩大軍事集團所利用。奧匈的軍國主義者大肆叫嚷,徹底摧毀巴爾幹的障礙。事件發生的次日,奧匈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貝希多爾德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對塞爾維亞宣戰。
    德國則想立即發動戰爭,因為如果戰爭拖至1917年,那時俄法兩國完成新的擴軍計劃,實力對比會起變化。德國預感到俄國的力量將日益增強,而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則日趨衰落,因此希望在實力對比有利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爾海麵遊艇上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瀏覽活動。7月5日,奧匈駐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親筆信呈交威廉二世。信上說:奧皇儲遇刺,是俄國和塞爾維亞大斯拉夫主義者直接鼓動的結果;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國同盟。信中所謂懲罰塞爾維亞,就是發動侵略戰爭。弗蘭茨?約瑟夫懇求威廉二世表態支持他的戰爭行動。德皇當場表示,“德國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采取軍事行動”。 7月5日和6日,威廉二世接連召集高級將領,在波茨坦宮舉行會議。總參謀部的軍需部長報告皇帝說:軍隊已做好準備。於是德國做出了發動戰爭的決策。
    奧地利總參謀長於7月5日謁見奧皇,轉達了德國的答複。在德奧準備發動戰爭的同時,俄法兩國也在積極備戰。7月20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作為盟國的義務。
    英國也已經做好戰爭準備。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希望通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
    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令48小時答複。奧匈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公開譴責一切反奧宣傳。在通牒中,奧匈蓄意挑釁,使用了侮辱性語言。塞爾維亞為了避免戰爭,盡量克製忍讓,除了不同意奧匈派人幹涉塞爾維亞內政之外,其餘各項均表示接受。可是,奧匈不顧一切地按照預定計劃,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發出最後通牒後,俄國通知奧地利,俄國不容許奧地利打垮塞爾維亞。7 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德、英、法、意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矛盾。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持。當德皇威廉二世最終獲知英國參戰的真正意圖之後,勸告奧匈接受英國的調停。可是,此時奧匈已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天了,軍隊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
    奧塞戰爭迅速爆發,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麵,立即進行戰爭總動員。7 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後通牒,遭到斷然拒絕。德國於7 月日對法國宣戰。8月2日,德國向比利時送交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比利時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英國求援。8月4日,德國悍然破壞1839年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4 路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於8月4日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德國置之不理。英國便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借口,對德國宣戰。
    在短短一周時間,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戰爭叫囂聲中已無力相對,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兩大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卷入戰爭的國家達38個,雙方動員總兵力達700萬人。戰爭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而告終。英、法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實力受到削弱;而美、日地位開始上升。與此同時,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蘇聯,世界格局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
    戰爭並沒有帶來永久的和平。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耿耿於懷,終於在20年後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薩拉熱窩期間,梁曉秀搞清楚了這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