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上就沒有能讓我省心的東西——泛慮症(2)

字數:719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
    話說回來,講了這麽多關於“屌絲”一詞的普遍印象,那麽,這麽多自稱“屌絲”的人都是“悲劇”的嗎?
    其實不然。很多人看起來符合“屌絲”的某些標準,也有很多人也隻是為了湊熱鬧。他們紛紛快樂地將自己稱為“屌絲”,紮堆到這個隊伍之中。
    事實上,“屌絲”一詞的泛濫,正折射出人們的廣泛焦慮心理。
    為什麽會這樣?究其根本便會發現,“屌絲”背後隱藏著這樣幾個詞:“小人物”“失敗感”“難以改變現狀”。
    比如,a君會想:“社會那麽大,我這麽小。我工作不好,地位低,買不起車房,娶不起老婆,養不起爸媽。”
    而b君可能會想:“我拚搏那麽多年,每天加班加點卻升不了職,加不了薪,陪不了家人,在領導客戶麵前低頭哈腰,早想掀桌子不幹了,但沒那個膽兒。”
    於是,他們都自嘲為“屌絲”,認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會有更好的未來,而自此之後,雖然對現狀不滿,卻也過得安逸。但是,對他們來說,時刻生活在“不安全”中,即自己可能會因為一絲波瀾而徹底失去僅有的生活。
    a君也好色,但是他不敢追女神。b君也想創業,但他怕錢打了水漂。他們之所以會焦慮,正是源於這兩點: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失去現狀的擔憂。
    現在我們來看看,作為“屌絲”一族,到底在焦慮什麽?
    1.幻想,卻無願景
    很多人說“屌絲”沒有上進心,其實這大錯特錯,上進心人人都有,關鍵是朝哪裏上進,如何上進;有人說“屌絲”沒有夢想,這也大錯特錯,事實上每天他們的腦中都有無數小劇場上演。他們真正缺乏的是願景,是努力的方向。他們回憶幾年前的自己,發現自己仍是原地踏步,生活似乎停滯了,對未來也沒什麽期望。
    2.渴望,卻無行動
    “屌絲”的心中有很多渴望,渴望成為人生贏家,渴望萬眾矚目,渴望改變世界。可是,這些渴望僅僅存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裏,卻缺乏執行力。實際上,他們隻是懶惰,懶得去奮鬥,懶得去改變,懶得去追求。他們焦慮不安地渴望著,卻又心安理得地重複過去的一切。
    3.自尊,卻更自卑
    “屌絲”的自尊心不可小視,看似喜歡自嘲,其實內心隻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暗藏著一種從眾心理。然而,在自尊的背後,卻是深刻的自卑。他們將自己平庸的出身、平凡的才智作為不努力的借口,進而放任自己。他們總在想,“如果我失敗了,我將一無所有……”之後便會否定自己的一切。結果,就是將自己束縛於一隅,在成功的幻想中滿足自尊,也在失敗的幻想中不斷自卑。
    4.不甘,卻要認命
    “屌絲”深切地知道,夢想遙遠,現實殘酷。他們總是惦記著有一天能拍著桌子跟老板叫板,像富二代那樣揮金如土,像暴發戶一樣購物炫富。他們並不甘於現有的生活,卻隻選擇自嘲,在娛樂自己的同時麻痹自己,讓自己繼續安於這不如意的生活。
    “屌絲”人群自我焦慮的對象遠不止這些,而“屌絲”這一稱呼,也正是他們用自嘲的方式來找到歸屬感、來排解焦慮。
    【解答】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在學習此療法之前,請先列出那些經常讓你感到惶恐不安的事。比如:
    “我必須拿下這次的客戶!”
    “我必須在比賽中獲得成功!”
    “我必須要把我的孩子放在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
    你可能會覺得我說的都太不靠譜了,你根本沒那麽想過,你隻是“害怕”——害怕拿不下客戶,害怕在比賽中出醜,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傷害——你並沒有要求自己“必須”。
    想想吧,你害怕拿不下這個客戶,所以你要求自己怎麽樣?你要求自己“必須”做到!你害怕在比賽中出醜,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須”完美表現!你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你要求自己“必須”保護好他們!
    沒錯,你的焦慮症結就在於“必須”。
    那麽,你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必須,一切都隻是可能。你可能拿得下客戶,也可能不能;你可能表現出色,也可能表現欠佳;你的孩子可能安全生活,也可能出現意外。
    首先,你要允許自己失敗。
    “我必須拿下這次的客戶!如果我的表現有一丁點兒差錯,客戶就會被對手搶走!我將犯下不可饒恕的大錯!我會在同事麵前抬不起頭來,我的前途就毀了,我會一無所有!我將永遠無法翻身……”
    你的焦慮實在是過度了。而你的注意力則一直在“失敗”這個後果上,完全無暇顧及如何擺平客戶,恐怕失敗的概率被你人為地提高了。
    事實上,不如換一個思路:“這次的客戶對我的確重要,但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雖然我更希望成功,但失敗也沒什麽大不了。我隻需要像平時那樣就可以。失敗或許會讓人難受,但我的生活並不取決於此。”
    你要允許自己失敗。因為沒有人能夠“必須”成功!而生活中某些事情——即使再重要——的失敗,也不會真要了你的命。
    其次,要能夠接受他人的態度。
    “我必須在比賽中獲得成功!如果我表現得不好,那些家夥就會不停地嘲笑我,說我是個沒用的小醜,他們會沒完沒了,簡直太可怕了……”
    你確實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和身邊的人,這些和你一起組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態度的確會對你產生影響,其中一些可能讓你反感、傷心或者暴躁,但別急著“過度運用”焦慮,請你嚐試著全身心地去接納這些,哪怕是惡意。
    起初你會覺得很難,但當你接納了這些,認為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你就不會再去關注它們。記住,你隻要在此刻努力就好了。
    最後,不要過度誇大危害的部分。
    “我害怕我的孩子受到任何傷害。他可能會被欺負,可能遭到車禍、搶劫、詐騙、非禮、地震、雷擊……我不能讓他受到一點點傷害,我很擔心……”
    事實上,這些都是小概率意外事件,隻要事先做好防護工作就會大大降低風險,比如遵守交通規則、不去危險地區、有自我保護意識、注意收聽災情信息等。
    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必須”。希望你能將自己列出的“必須”進行分析,看看屬於哪種情況。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們接下來介紹abc理論。
    abc理論可以通過改變你的認知模式來調整你的情緒和行為。a代表事件,c代表結果,b則代表你的認知。
    首先,a作為一個不愉快事件發生了,也就是情緒的觸發點。在經曆了a之後,你會得到一個結果c,即你的焦慮不安。
    這看起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不是嗎?我因為經曆了不愉快的事情,所以產生了過度的焦慮。
    事實上,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點——b。在經曆了事件a之後,我們在心裏進行了加工,對事態加以理解,最終才醞釀出c這個焦慮情緒。
    也就是說,引起c的源頭確實是a,但追根究底,卻是源自你的認知模式b。這也就是為什麽在經曆了同樣的事情後,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每個人在心裏對這件事的理解和加工是不同的。
    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結合之前說的沒有“必須”,那麽在任何情況下,你都完全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
    所以,為什麽不馬上就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比如,馬上要考試了,你又開始焦慮不安:“萬一考不好怎麽辦?監考老師會不會故意找我的碴?考試當天會不會肚子疼?我是不是並不是塊讀書的料?是不是放棄學習比較好?我的人生是不是完了?”
    此時,你可以換一種想法:“這次考試我會盡力,雖然我不能保證結果,但是考得不好也不能說明什麽問題,我依舊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或者就算我在讀書上沒有天賦,我在其他方麵也有自己的特長,我依舊可以過得很好。”
    顯然,換一種思維方式你就可以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情緒。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麽恭喜你,你已經學會了理性思考。如果你的思維又兜轉回到原地,那麽你要馬上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放鬆,同時進行這樣理性的思考。
    那麽,最後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問題的合理解決方式。比如,擔心考試考不好,經過理性思考後,可以接受好或不好的結局,不過這不能避免你要參加考試這件事情的發生。現在,你已經擁有良好的心態,可以去尋找好的複習方法,並且不顧結果地投入進去。最後的考試成績就是給你的努力的回報——不管是什麽樣的成績,都是你全身心努力的結果。如果最終結果並不滿意,要對自己說:“沒人規定一定要成功,但我確實努力過。”
    【生存法則】
    5種心理效應幫你擺脫焦慮
    1.成敗效應
    成敗效應來自教育學家的實驗。他們設置一些不同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們自己挑選並作答。在觀察解答過程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成功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題,而會繼續增加難度進行挑戰;而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在經過努力依舊失敗後,卻往往不會屢敗屢戰,而是會變得態度消極、垂頭喪氣,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因此,成敗效應就是:在經過努力獲得成功之後,人會獲得激勵而繼續向前,這是成功效應;而在努力後依舊失敗的情況下,人則容易感到極大的失望,這就是失敗效應。
    成敗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製定一個努力後能夠達到的適當的目標,然後努力去獲得成功,成功後在成就感的驅使下,就可以獲得足夠的前進動力,不斷進行挑戰。
    對於泛慮症患者來說,戰勝自己無所不在的焦慮是很困難的事。因此,可以從一些小的方麵著手,給自己製定一些小的控製焦慮的目標,並且努力去達成。一旦獲得成功,患者就會獲得巨大的信心,然後會給自己提出一些新的目標。漸漸地,患者將在控製焦慮、戰勝焦慮上獲得很大的進步。
    2.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來源於一則寓言。在一個冬天裏,有兩隻刺蝟覺得很冷,於是,它們決定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它們靠得很近,雖然溫暖,但彼此都被刺得生疼,鮮血淋淋。於是,它們想了個辦法,將距離稍微拉開一些,彼此都能從對方的體溫上取暖,同時也不會傷害對方。
    刺蝟效應講述的就是心理距離效應。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適當地拉開一些距離,減少彼此之間因太近距離接觸而產生的壓力,但卻依舊保持相互之間的“溫暖”,那麽將會生活得更好。
    泛慮症患者尤其應該學會把握心理距離。他們往往因為無法適當地把握心理距離而引發各式各樣的焦慮,如果能夠給予適當的空間,那麽多方麵的焦慮感都會大大緩解。
    3.黑暗效應
    通常情況下,男女雙方約會都會選在一個光線幽暗的環境下,這時雙方的感情很容易迅速升溫。這就是黑暗效應。
    為什麽在黑暗中人們反而會變得更加親近?首先,這裏的黑暗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說應排除危險因素,不會讓人產生恐懼。一般來說,在光亮之下,人們很自然地會進入戒備狀態,隱藏自己的弱點,調動感官對對方察言觀色,根據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表現。而在黑暗中,你們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不需要察言觀色或偽裝,也就會自然放鬆下來。同時,在黑暗中,人會產生一定的脆弱感,對同處於黑暗中的同伴會更加信任和依賴。所以,在黑暗中往往會產生奇妙的感情。
    泛慮症患者也可以嚐試這種方法,當然,必須是在沒有黑暗焦慮的情況下。你可以嚐試在一個光線柔和、感到安全放鬆的環境下,和家人朋友進行交流,這可以適當地緩解焦慮感。
    4.蝴蝶效應
    如果亞馬孫河流域中的一隻蝴蝶扇動了它細小的翅膀,對周邊的空氣產生了微弱的氣流,而這微弱的氣流會對周圍的空氣產生一定影響,這樣下去,最終便會形成一係列連鎖反應;兩周後,這一係列連鎖反應則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就是指這種細微變化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最終對某些方麵產生重大影響的現象。這種影響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也可能無法評價其好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一件事情的認知、感受、情緒、態度等有一些細微不同,那麽就可能在日後引發行為的重大不同。
    對泛慮症患者來說,一種細微的擔憂都可能演變成一種巨大的焦慮。而一個細微的積極觀念,則可能使人的狀態得到改變,並且令焦慮的程度得到緩解。
    5.空白效應
    人都有很強的聯想能力,空白效應就和這項能力有關。人在對事物進行感受時,如果感覺到不完整,也就是存在空白部分,那麽就會不自覺地在腦中進行聯想,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些空白填滿,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並且,聯想出來的結果往往會讓人印象深刻。
    泛慮症患者對很多方麵感到憂慮也和這種心理效應有關。他們往往在接觸事物之後,遇到空白部分就自動展開不良的聯想。而因為這種聯想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會不斷地強化這種聯想,最終屈服於這些不良聯想之下。
    要消除這種因空白效應而產生的不良聯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空白。也就是說,泛慮症患者應該嚐試更加全麵地認識事物,通過獲取更多的信息、增加已知的既定事實來減少空白,壓縮進行不良聯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