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無法擺脫的精神天敵——單一恐懼症(2)

字數:654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
    【現象】
    拚瘦族,你在恐懼什麽?
    瘦一點!再瘦一點!拚瘦的女生,你們在怕什麽?
    某損友這樣打擊我:“你真是寬厚啊——站著夠寬,躺著夠厚!”另一損友馬上接茬:“你戒指哪裏買的啊?正好我缺一個手鐲!”
    當時雖然哈哈一笑,但是馬上決定減肥。結果,努力了三個月後,胖了5斤……
    放眼我們身邊,似乎每個人身邊都有那麽幾個準備減肥、正在減肥、已經減肥或者減肥失敗的妹子。“瘦”,似乎已經成為多數女生的追求。
    我們這個時代,最流行的趨勢是什麽?那就是瘦!
    雜誌上的美女們個個骨瘦如柴,電視上的明星們個個都在傳授減肥秘訣,女生們更是破釜沉舟地喊出口號:“要麽瘦,要麽死!”
    對於一個女生,你可以說她笨,可以說她傻,可以說她脾氣差,但是你要說她胖,她會找你拚命!
    因為這是一個“瘦”者為王的時代!“瘦”甚至成為了一個女生是否成功的標杆之一!
    因此,無數女生加入了拚瘦大軍,什麽節食隻吃蔬果、超負荷運動、針灸按摩、吸脂塑形……甚至有人為了減肥,不惜吃貓糧和在肚子裏養蛔蟲,聽著都讓人覺得頭皮發麻。為了能瘦下來,大家都很拚。
    記得有這麽個笑話:“我上個月瘦了12斤!”“哇,你是怎麽做到的?”“我卸掉了兩條胳膊!”
    為什麽“瘦”就那麽重要?為什麽女生會因體重秤上的數字而或喜或悲,甚至連很多男生都加入了這個隊伍?
    很簡單,因為恐懼!
    恐懼失去美麗!
    現代流行的審美觀就是“以瘦為美”,似乎瘦就等於美。我有一個女性朋友,一米六多的個頭,體重還不到八十斤,小腿跟我手臂差不多粗。結果走在街上,所有的女生都會羨慕地說:“哇,你看她,好瘦!”雖然語氣無比真誠,但也許心裏已經在盤算下一輪減肥計劃了。
    可是我知道,這位朋友的免疫力很低,十分容易生病。脫下上衣,根根肋骨分明,簡直就是在骨頭架子上糊了一層皮!就這樣,她還是抱怨:“唉,之前跑步,搞得我小腿上都有肌肉了,沒有原來那樣瘦了……”
    聽聽,這還嫌自己不夠瘦!
    另一個朋友糖人就把話說得更加直接:“這世界上所有好看的衣服都是為瘦人準備的!你看到自己身上那一坨坨肥肉怎麽對得起那些衣服!”
    所以說,在女生的心目中,瘦等同於穿衣好看,瘦等於美麗可人。對女生而言,失去瘦,就等於失去美麗!
    恐懼失去自信!一旦被扣上“胖子”的帽子,那麽這個女生百分之八十的自信也就垮掉了。如果一個胖女生很自信,那麽她一定在某一方麵很優秀,否則無法彌補她失去的那百分之八十,而在外貌上她肯定會給自己一個差評。
    通常,人們對於“胖子”的印象是什麽樣的呢?懶惰,貪吃,不愛運動,笨拙,油膩,與時尚無緣……
    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哪個姑娘能有自信?
    而人們對於瘦人的印象似乎就好了很多:漂亮,清秀,勤快,靈活,有魅力……
    認識個女孩子,胖乎乎的、憨憨的,很可愛,領導也很喜歡她,每天稱她為“小胖姑娘”,然而,這丫頭竟然偷偷哭了!然後立誌減肥,終於成為大家眼中的窈窕淑女,人瘦下來之後,變得熱情自信,氣場都不一樣了!昵稱也從“小胖姑娘”升級為了“漂亮妮子”。
    按說這本來是個美好的結局。不過,這女孩卻依舊在減肥,直到麵如菜色,備顯憔悴,卻仍掛著虛弱的笑容問道:“我有沒有瘦一點點?”
    恐懼失去優勢!瘦弱的女生更加惹人憐愛,更加讓人關心,更加具有優勢……至少女生都是這麽想的。因為瘦才美麗、才更自信,那麽理所應當更有優勢。
    可是,事實上呢?未必。記得某位老板在招聘的時候,有好幾位漂亮的女孩子來應聘,條件都很好,但是他選擇了比較珠圓玉潤的一個,因為“看起來比較有福氣”。
    女生們總是在拚命減肥,拚命要瘦,甚至不顧自己身體條件想盡辦法瘦身。其實,不過就是在恐懼失去美麗、自信和優勢。
    【解答】
    單一恐懼症的治療:暴露療法
    前幾年,在探索頻道的《動物我最怕》中,羅賓·紮希歐博士向我們展示了她如何采用為期五天的密集暴露療法,讓這些有著各種各樣動物恐懼症的人們獲得新生。
    暴露療法是一種模擬患者害怕的場景,讓他們暴露在自己的恐懼之中,並且不斷刷新自己能夠承受的底線,最終在真實場景中突破自己,不再恐懼的治療方式。
    這種治療方式的要點就是,直麵自己的恐懼,一步一步走向它,最後徹底打敗它。
    有一位j女士,她非常害怕蜘蛛。她在家裏不敢開空調,因為害怕蜘蛛會從空調的縫隙裏爬出來。她也不敢接近樹木或草坪,因為她害怕有蜘蛛突然冒出來。總之,她覺得任何地方都可能被蜘蛛占領,而她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一切來自蜘蛛的威脅。她覺得自己的家是她唯一的堡壘,所以她會盡可能地不出門,避開各種藏著“敵人”的地方。她總會想象蜘蛛爬滿全身的場景,然後為此顫抖不已。
    很明顯,對蜘蛛的恐懼不僅讓她有很大的心理負擔,還對她的生活造成了影響。
    那麽,羅賓·紮希歐博士是如何對她進行暴露治療的呢?
    首先,博士讓她知道:“你到我這裏來尋求治療,是因為你下定決心不再被這種恐懼所困擾,你要開始新生活,為了你自己,也是為了你的家人和孩子。”她幫助j女士堅定了信心,並且重申了目的。她也告訴j女士,暴露療法的過程可能會很難,所以一定要堅持。
    接下來,就開始了暴露的過程。那麽,都是什麽樣的暴露呢?
    首先,j女士要看一些關於蜘蛛的圖片。各種各樣的蜘蛛圖片讓j女士感到難受。她雙臂護在胸前,身子側傾,明顯地在進行自我保護,並且出現強烈的逃跑欲望。但是,按照要求,她必須堅持看完這些圖片。
    而j女士回去休息的時候,房間裏還被放上了蜘蛛的放大圖片。雖然恐懼,但她還是依舊在房間裏待了一晚。這對她來說,是重大的進步。
    接著,便是讓j女士看一些關於蜘蛛的視頻。屏幕上的蜘蛛和圖片上相比增加了動作,更加活靈活現,這讓j女士感到嚴重的恐懼。她幾乎是流著淚看完這段視頻的,這讓她非常痛苦。
    而這一晚,在她房間裏出現的是各種大大小小的蜘蛛模型。j女士在鼓勵之下走入房間,並且和蜘蛛模型們待了一整晚。
    接下來,j女士被帶去寵物店參觀各種蜘蛛。她依舊感到恐懼,並且十分想要回避。但是最終,她在博士的鼓勵下觀察了這些蜘蛛。而博士給她的禮物是一玻璃箱的小蜘蛛。
    j女士當時感到非常驚訝和憤怒。在她看來,這簡直就是要將自己逼上絕路。但是,一想到自己來此的目的,她最終勉強將玻璃箱抱回房中,度過了一晚。
    這一定是她人生之中最崩潰的一晚。親手將裝有蜘蛛的玻璃箱帶回房間是她的一個重大進步,這證明她正在一步步地直麵自己的恐懼,雖然這巨大的恐懼讓她感到悲傷和憤怒。
    不過,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博士將她帶到裝著很多蜘蛛的玻璃箱前,並且讓她將手伸入到其中。j女士雖然抗拒,但經過前一晚的洗禮,明顯已經強大了很多,猶豫了一會兒後便將手伸入其中,並且停留了一會兒。在伸進去的一瞬間,她依舊很害怕,但很快她就意識到自己居然做到了,隨即變得異常興奮起來。在博士的要求下,她把一隻蜘蛛放在自己的手上,博士說:“看到了嗎?它並沒有爬滿你的全身!”最後,她還徒手將幾隻蜘蛛從一個玻璃箱中轉移到另一個箱子中。
    由此,她徹底擺脫了蜘蛛恐懼症。她說:“我從沒想過自己能做到這種事情。我居然讓蜘蛛爬到我的手上,我還拿著它們!而現在,我毫發無損。”
    【生存法則】
    4種心理效應讓你不再恐懼!
    1.等待效應
    所謂“等待效應”,是指當人們在等待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由於時間的流逝而產生一定的矛盾感,而這種矛盾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失衡,會引發一係列態度上的變化。
    人們等待的時間越久,就越容易產生消極心理,逐漸引發焦慮。這時,人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態度,以此來釋放焦慮。
    比如,我們等了很久的公車,車都沒有來,同時如果當時天氣很冷,或者你趕時間,你的焦慮會加深。這時,你就需要做一些改變——你可以調整你的狀態,把單純地站在那裏等變成來回踱步;你可以改變你的行為,換一種交通方式,等等。不論是哪一種情況,你都是通過“改變”來抵消“等待”給你帶來的消極效應。
    對單一恐懼症患者來說,“等待”是一件要命的事。在等待的過程中,恐懼會逐漸加深,這恐怕比麵對所恐懼之物本身還要讓人抓狂。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所恐懼的東西隨時會出現,他們需要時刻等待。
    當患者出現這種心理時,可以馬上調整自己的狀態或行為,以此減少壓力。比如,當你走在路上小心翼翼地觀察著馬路周圍,提防著害怕的東西蹦出來時,不妨小跑幾步、改變走路的步伐,來抵消“等待”所增加的恐懼,重新調整自己,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麵對。
    2.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即在第一次接觸某人或某物的時候,人們腦中會留下深刻印象,這種印象長久持續,比以後任何一次的接觸留下的印象都要深,並且會“先入為主”,影響以後對此人或事物的認識、判斷。
    單一恐懼症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受到了首因效應的影響。例如,在第一次經曆某事時的遭遇,或者在接觸某物之前他人的告誡,或者是在首次接觸時,由於一些不知名原因所造成的嚴重的創傷性印象,都會形成嚴重的恐懼感。
    如果單一恐懼症患者屬於這種情況,那麽應回憶自己首次接觸所恐懼事物的過程,並且分析最初恐懼的原因,以此為出發點,漸漸消除恐懼心理。
    3.定式效應
    定式效應指的是,當人對事物形成了固定印象的時候,在心理狀態上就會出現一定的準備來應對之後相應的問題,並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態度、行為等方麵都出現這種傾向。
    某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大學生分成兩組,並且向他們出示同一個人的照片。他告訴第一組大學生,照片中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而對第二組大學生說,此人是一個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然後要求他們用語言描述對照片中人的印象。第一組大學生事先認定了此人為“罪犯”,因此描述多為“凶狠”“狡詐”“目光中充滿貪婪和殘忍”。而第二組大學生因為事先認定此人為“科學家”,描述多為“聰慧”“睿智”“目光中閃動著智慧和思考”。而事實上,那隻是張普通人的照片。
    單一恐懼症患者對自己所恐懼的事物,因為已經形成了心理定式,自動“設定”其具有危險性,所以一旦遇到,即刻的反應就是“警報”“我會受傷”“我會死掉”,進而馬上做出一係列反應,不假思索、不分析事實,隻是根據心理定勢進行活動。
    因此,單一恐懼症患者在遇到“危險”時,應首先進行適當的分析,合理解釋自己所處的境遇,並盡量不根據過去的經驗而是依照當前事實進行判斷。
    4.過度理由效應
    人們會為了合理解釋自己或者他人的某些行為而努力尋找原因,即使沒有恰當的理由可以解釋,他們也會繼續尋找下去,直到找到“足夠”的原因使其行為合理化。這就是過度理由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過度理由效應隨處可見,如情侶雙方之間出現裂痕,想要挽回的一方就會拚命為對方找理由,來解釋其種種行為。
    而單一恐懼症患者,則會為自己的恐懼尋找緣由。比如,一個人知道他對鴿子或其他事物的恐懼是不合理的,但他會從各個角度為自己找借口,比如“它會啄人”“它代表惡魔”“它的樣子讓我想到某部電影裏的殺人機器”等,直到他認為自己的恐懼是合理的為止。
    單一恐懼症患者可以嚐試思索一個問題:“我為什麽會害怕?”擺脫那些為自己過度尋找的理由,真正地與自己對話:“我為什麽會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