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字數:444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安吳商婦(晚清女首富周瑩傳) !
了了和尚說:“算你們有眼力。我實話對你們說,這娃是嵯峨山李家大院的丫鬟小娥的私生子,三天前,李家把小娥攆出了大門。小娥把孩子抱到廟裏說,了了師父你行行好,把這個孩子收養大,讓他當你徒弟出家當和尚吧,孩子沒罪呀!說完,沒等我回過神來,她便跑出山門縱身跳下了山,等我找到她屍體,人已沒了樣。我把她埋在一個石縫裏後,想了幾天,才決定把這孩子送進安吳堡,求少奶奶慈悲為懷,行行好,把這孩子收為義子養大。了了不是不願收這孩子為徒,而是悟空廟太小太窮,養不起這沒媽的孩子呀!”了了和尚說著流下淚來。
周瑩一聽動了惻隱之心,問眾人:“你們說,我能不能把這孩子收為義子?”
眾人異口同聲說:“少奶奶認個義子,救了一個生命,咱們東大院也能多點童趣。”
周瑩不再猶豫,讓了了和尚將孩子送進了安吳堡東大院,當著全堡老少的麵,認了了了和尚抱進東大院的孤兒為義子,並請了了和尚給孩子起個名字。
了了說:“此子依塵,乃因塵緣未淨而生,命相含長命百歲,富貴終生之意,此子可歸周姓名為依塵,幸也。”
五年前,周瑩夜過修石渡,取道鹹陽前往寶雞巡視商號途中,在涇河灘裏聽到嬰兒啼哭聲,循聲找尋發現一棄嬰,她由棄嬰懷中找出其母留字,看後歎道:“家貧養子難,棄女於河灘,可憐可悲可恨啊!”於是命家人將棄嬰抱回安吳堡,找了一個奶媽哺養。周瑩由寶雞返回,見棄嬰長得十分令人心疼,和王堅商量後,在抱回百天時,宣布了收養棄嬰為女的決定,五年後又收養了孤兒依塵為義子。“這一切都是天緣呀,如今我也成了。”周瑩感歎道。
關中地區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民風樸實,交通方便,文化氛圍濃烈,曆來是帝王爭霸之地,但因戰火不斷,民富國安時間十分短暫。太平天國起義軍興起之後,陝甘回民起義,清廷出兵鎮壓,關中地區也連年征殺不斷,丁壯傷亡慘重,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抗禦天災能力降低,風災雨害旱蟲災禍接二連三,此起彼伏,不是這個州鬧饑荒,便是那一個府餓死人。周瑩因解決經營中的問題,在三原縣城住了三十多天,每天都見家人要打發幾十個討吃要喝的人,翻開邸報瞧瞧,並無災害消息公布,哪來這麽多窮人要飯?她想知道底細,便帶幾個人,棄轎上馬,出了縣城,轉遍七鄉三縣才知道旱象嚴重,並不像邸報上講的那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自從賣掉大部分土地,將所留耕地分包給佃戶後,周瑩很少對農村糧食生產關心,除了對安吳堡四周田地略知一二外,連涇陽縣全境情況也知之甚少,而圍住她的人,除報告各地所報商號經營情況與存在問題,極少有人向她提及農業及農民出現的問題。當她實地了解災情回到安吳堡,憂心如焚,對王堅說:“我擔心因災而起的饑民大潮一旦湧來,安吳堡就危險了。”
饑民潮潛伏的危機,並不隻是周瑩一人的預感,連在家頤養天年的駱榮也感到了形勢嚴峻。本不想再管安吳堡事的老人,越想越不安,於是讓小兒子吆車進了安吳堡,一見周瑩便說:“沽名釣譽自古不斷,眼下關中饑民大批逃亡,安吳堡是關中的白菜心,一旦有人鼓動饑民向安吳堡發難,你周瑩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在劫難逃!”
周瑩忙迎上去,攙扶駱榮入座後說:“好駱叔哩,為這事這些天我走了三縣七鄉,哪能安生睡著?我已經和王堅他們商量了幾天,但到現在也沒找到一個防患於未然的好辦法。你老來,定是來教我咋辦的吧?”
駱榮指指身邊座位說:“少奶奶坐下吧,你若站著,我咋好意思說三道四。”
周瑩入座後,駱榮才環顧了一下四周,見偌大的房子裏隻有紅玉和一名伺候周瑩讀書寫字繪畫的書童在場,心想:這更好,省了我說的話一旦被周瑩當了耳旁風,傳出去讓人笑話駱榮老不中用了,話沒人聽。
周瑩見駱榮四顧,揣摸著他心思說:“駱叔,你隻管說,這房裏沒有外人,你的話準傳不出我這院門。”
“餓極必偷,餓極必搶,餓極必鋌而走險,曆史上揭竿起義者多是饑民。李闖王起義,口號裏就有兩條,一條是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另一條是,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有口糧,吃飽喝足,戰死不心慌。說的就是這個理。”
“這個理周瑩知道,隻是不知道咋樣才能防止饑民擁進安吳堡,保護安吳堡平安無事。眼下饑民一天比一天多,形勢一比一天危急,官府連個動靜也沒有,能把人給急瘋。”
駱榮喝了一口茶,放下茶碗說:“少奶奶若認為你駱叔的話可聽可信,你就記住我今天對你講的話。”
周瑩忙說:“看駱叔說的,你老舉一個例子,侄女哪次駁過你老的教訓?”
駱榮笑笑說:“似乎不曾有過。”
周瑩也笑道:“那你老還擔心個啥?隻管講好了。”
駱榮說:“從今日起,你每天少揮霍一點,把省下來的銀兩用在賑濟災民身上,讓擁到安吳堡的災民人人有飯吃,隻要安吳堡內外見不到一具餓死的屍骨,安吳堡就會平安度過災害帶來的危機,你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你駱叔敢說,周瑩的名字和積德善行將會不翼而飛,用不了多久,便會傳遍渭水南北,甚至傳出潼關,傳進北京城。”
周瑩起身一把抓住駱榮的胳膊說:“駱叔,你是讓我開倉放糧,設置粥場,賑濟災民?”
“你記住,救人一命,積德一生。駱榮活到今天,已是耄耋老朽了,還指望什麽?我隻指望,吳尉文老爺的事業承繼人少奶奶你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些於安吳堡人和涇陽百姓有益有利的善事好事,不要把老爺遺留下的財富揮霍了,令人非議甚至心寒。”
周瑩被駱榮的話說得臉上飛起了一片紅暈,許久了,她還是頭一次聽到如此坦蕩剖腹的實在話。畢竟,她曾有過一顆崇尚節儉過日子的心,隻是隨著財富的不斷積累增多,親身體會了帝王權貴們生活奢華和享受樂趣之後,才把自身存在的美德忘掉在腦後,變成一個揮金如土的貴婦。
周瑩汗顏中對駱榮說:“謝謝駱叔教訓,我會按照你老的話辦事,絕不會讓你老感到失望和傷心。”
周瑩當機立斷,讓書童傳來總管家王堅,賬房先生莫人傑,謀士、武師史明,廚師邱明,倉房主管洪進等有關人員開會,研究賑濟的具體措施。在意見一致後,周瑩決定,由王堅總管賑濟災民工作,分別在高陵、三原、涇陽、淳化、鬥雞台、口鎮等有吳氏字號的地方開設粥棚,讓涇陽、淳化、乾州、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糧店開倉放糧,在安吳堡外辟出五畝地設立日夜粥場,將庫存糧食分給周邊揭不開鍋的窮苦人家。
王堅辦事從來都是風雨無阻,事不過夜,周瑩的話音一落他便開始了行動,先後派出馬匹信使,持他手書分赴各地傳令實施。當一切籌備停當後,他向周瑩報告說:“從賬麵看,各地米糧店和安吳堡內倉房,共存糧三百萬斤出頭,僅夠分布在十一個縣的粥場用二十天,若不能保證後續糧源,賑災善施就有可能半途而廢。”
“你立即派信差連夜入川,讓餘江魚火速購米五百石,設法在一個月內運進安吳堡,以解燃眉之急。”周瑩決心要大展身手,買人心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說道:“哪裏有糧,你便派人吃進,花多少銀子我都不會心疼,你先拿出五萬銀兩,把擁到安吳堡的災民打發走。安吳堡壓力沒有了,你我才能安心睡穩覺。”
駱榮見周瑩雷厲風行地投入賑災,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少奶奶如此做,雖然要花去一大筆銀兩,但得到的人心,比支出的銀子重萬斤呀!”
周瑩開心地笑道:“要不是你老提醒與教訓,我咋能想到這一點呢?”
周瑩在十一個縣開倉放糧,開設粥場,親自為災民打飯,為有病的災民治療,了解民情災情。賑濟災民的事,隨著災民的流動,迅速傳遍了關中各地,得到她賑濟的災民無不感她恩德,頌揚聲從東到西由南至北,不斷地傳播著。各州府縣衙由於壓力減輕,也對周瑩的善舉讚不絕口,說她辦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反過來又拿她當刀背,迫使地方富戶效仿周瑩而為。如此一來,饑民鬧事的勢頭迅速被削弱,地方治安有了保證,社會秩序好轉,減輕了地方官吏的壓力,同時負擔也減輕了。周瑩可謂是一舉多得,既買到了人心,得到百姓稱頌,又獲得官府的表彰。涇陽縣在修縣誌時,特別寫了一段,將周瑩善舉記入史冊,以供後人學習仿效。
周瑩獲得民眾擁戴,成為家喻戶曉的女善人,吳氏家族中再無人敢和她抗爭,吳尉武、吳尉夢、吳尉龍兄弟,逐漸從吳氏家族的政治經濟舞台淡出人們的視線,給周瑩放開手腳施展抱負,掃清了羈絆。
賑濟災民共耗去周瑩三百六十多萬斤糧食,等於是她擁有土地三料收成的總和,為彌補空虛的倉庫,保證米糧店正常營業,她先後從四川、湖北調進米糧穀物,雖然長途運價增加,但她守信於民,仍以平價出售,不但平穩了市場,而且把一些乘機哄抬糧價的糧店生意搶到了手,增加了一些新的客戶。幹旱過後,第二年糧棉收成未見大起色,由於她事前與農民簽了購糧合約並預付了定金,當市場糧價升高時,她收進倉的糧棉價格並未上漲,而進倉的原棉卻比頭年多了一倍。她將棉花銷往甘肅、青海、四川缺棉區後,獲得了豐厚利潤,一下填補了因賑濟災民而花去銀兩造成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