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拒絕拖延,做個“行動主義者” (1)

字數:611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哈佛心理學大全 !
    在哈佛大學,你從來看不到學生在偷懶,在消磨時間。當若幹年後,回想起曾經的夢想時,希望帶給你的是無盡的欣慰笑容,而不是因蹉跎而流下的悔恨淚水。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根據自己這方麵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
    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貢獻。“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麽費那麽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這是多麽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麽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些利人、利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事情,為什麽我們總覺得時間如流水呢?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地利用時間,把每一分鍾都過得很充實!請珍惜你所擁有的時間吧,這樣,才會使你的人生更加美好,更加燦爛!
    拒絕拖延,做個“行動主義者”
    拖延的習慣,可以把自己拖垮;拖延的習慣,隻能讓別人領先;拖延的習慣,是時間管理中的最重要的罪惡。
    相信很多人都經曆過這樣的事情,清晨,鬧鍾把你從睡夢中驚醒,你想著自己所定的計劃,同時卻留戀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於是,在猶猶豫豫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是10分鍾。
    拖延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如果有一天你把時間仔細地記錄一下,你就會驚訝地發現,“拖延”使自己花去了很多時間,失去了很多機會。
    一個求職者在填寫應聘書時,在工作的種類上猶豫起來,於是他回家準備考慮一下再作決定。第二天他又去了這家公司,可是這家公司的人事部負責人對他說:“對不起,下一次再說吧!”就這樣,這位求職者在猶豫中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工作機會。
    拖延給幻想者留下惆悵,行動給創造者帶來幸福。要知道,你等得越久,情況就越糟糕。
    一位國王做事喜歡拖延。有一次,他收到一封潛伏在敵國的間諜發回來的情報。他沒有把情報拆開,而是隨手放在了餐桌上,心想:“明天再處理吧!”第二天,在吃早餐的時候,他看見了那封緊急情報,仍然覺得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等會再說,於是先讓侍臣為他斟上了一杯香醇的美酒。喝完之後,他才慢慢拆開信封。看完信,他立刻跳了起來。原來上麵說:國王的侍臣中有間諜,他接到毒殺國王的命令。國王想召集侍衛,可是已經太晚了,鮮血從他的嘴角流下來,他剛才喝的正是那杯毒酒。
    隻不過把事情拖了一個晚上,國王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他能夠立即采取行動的話,那麽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生活中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於這種習慣,他們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或者可能失去更好的改變他們整個生活進程的良機。所以無論什麽情況下,如果你想做什麽事情的話,那就馬上開始行動,千萬不要拖延。我們應該戒掉拖延的習慣,要不斷提醒自己立即行動,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抓住寶貴的時機,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哥倫布還在求學時,偶然讀到一本關於畢達哥拉斯的著作,從而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當時,很多學識淵博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想法,並告訴哥倫布:地球是平的,而不是圓的,然後又極其鄭重地警告道:如果哥倫布一直向東航行,他的船隊將會航行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無異於自尋死路。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想法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大事,他一連空等了17年。他決定不再等下去,於是啟程去見皇後伊莎貝露,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伊莎貝露女皇讚歎哥倫布的勇氣和毅力,並答應賜給他船隻,以讓他去從事這份冒險的事業。
    事情並不那麽順利,因為那些水手們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去。但哥倫布並未氣餒,他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個水手,先是請求他們,接著是勸告,再後來動用恫嚇的手段,逼迫水手們隨他遠航出征。另一方麵,他又請求女皇釋放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一旦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繼而恢複自由之身。一切準備就緒,公元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航行。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又在幾百平方公裏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
    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種手段,總算說服了船員。也許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航行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於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會出現陸地!如此一來,哥倫布,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開創了西方社會又一個******!
    可以想象,如果哥倫布隻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會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頭”,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就可能改換他人了。哥倫布最終成了英雄,從美洲帶回了大量黃金珠寶,並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以新大陸的發現者而名垂千古,這一切都是行動的結果。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沒有別的什麽習慣,比拖延更為有害;更沒有別的什麽習慣,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
    人應該極力避免養成拖延的惡習。受到拖延引誘的時候,要振作精神去做,絕不要去做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並且堅持做下去。這樣,自然就會克服拖延的惡習。拖延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它是時間的竊賊,他還會損壞人的品格,敗壞好的機會,掠奪人的自由,使人成為他的奴隸。
    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效地對付拖遝的習慣呢?
    1、確定一項工作是否非做不可。有時,我們感到一項工作不重要,於是做起來就拖拖拉拉。如果這項工作真的不重要,就把它取消,而不要拖延後又後悔。有效分配時間的重要一環,是把可有可無的工作取消掉,把你的日程表中亂七八糟的東西清除掉。
    2、把工作委托給其他人。有時候,工作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歡做、你不願意做,或許與你的個性或專長有關。這時,如果你把工作委托給一個更適合、更樂意做的人,你和他弄清楚有什麽好處,然後行動起來。我們往往因為看不到完成一項任務有什麽好處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說,我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於做完工作後得到的好處。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從你的目標與理想的角度分析這項工作。如果你有個重大目標,那你是比較容易拿出幹勁兒,去完成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工作的。
    3、養成良好習慣。有拖遝習慣的人,要完成一項任務的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們放棄這個消極的工作模式。如果你有這個毛病,你就要重新訓練自己,用好習慣來取代這個壞習慣。每當你發現自己有拖遝的傾向時,靜下心來想一想,確定你的行動方向,然後再自我提醒我最快能在什麽時候完成這個任務,定出一個最後期限,然後努力遵守。漸漸地,你的工作模式就會發生變化。
    4、建立時間有限的觀念。你可以想象你隻剩下一年的生命,說服自己這是真的,將它化作激勵你前進的動力。如果沒有效果,就把時間縮短至六個月,或者隻剩一個月。我們都無法得知什麽時候生命會結束,這樣的不確定性讓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無限的時間,但事實上生命相當短暫,請隨時保持時間有限的心態,把握今天,掌握當前,立即行動。
    人的一生中,機會的來臨總是轉瞬即逝。“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當時不把它抓住,以後就永遠失去了。
    人生需要不斷地學習
    在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未來社會的競爭,必將逐漸從知識競爭轉向學習能力的競爭。
    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智者所必需的。一個人要想跟上時代的潮流,就得不斷地學習,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學到老,活到老”。
    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學完並且很好地消化掉。就算把一生幾十年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也還是很有限的。正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世界在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據說,現在一個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當於17世紀英國一個農場主17年的閱讀量的總和。麵對千變萬化的世界,我們就得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知識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一個人如果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很快就會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很快就會被淘汰。據統計,當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識是近三十年產生的,知識半衰期隻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電池一樣,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流失。人們的知識需要不斷“加油”、“充電”,不及時“充電”很快就會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
    所以,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惟有把學校教育延長為終身的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終身學習,講的是人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曆程並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台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隻有五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擴大了。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流露出一種恐懼的神態。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試卷,麵對著整個班級。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麵孔,然後問道:完成五道題目的有多少人?
    沒有一隻手舉起來。
    他又接著說:完成四道題的有多少?
    仍然沒有人舉手。
    他還說:三道題?兩道題?
    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試卷,說: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
    他繼續說:我隻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係的。
    然後他微笑著補充說: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仍然還隻是剛剛開始。
    隨著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畢業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卻意味著學習才剛剛開始。人類文化信息的更替是非常迅速的,這就需要我們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