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
字數:289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納蘭全詞 !
夢來雙倚,醒時獨擁,窗外一眉新月。尋思常自悔分明,無奈卻照人清切1。
一宵燈下,連朝鏡裏,瘦盡十年花骨2。前期總約上元時3,怕難認飄零人物。
【注解】
1清切:清晰切實。
2花骨:花骨朵,在此用以形容人的麵容俊美秀麗。
3前期:以前的約定。
【典評】
古代的悼亡詩詞非常多,據說納蘭是古代詞史上悼亡詞數量之最。每當他回憶起妻子的賢淑溫婉,而又想起自己已經永遠地失去這份柔情時,就會愁腸百結,這番錐心刻骨傾注於筆端,就誕生了許多令人動容的詞作。
“容若詞一種淒婉處,令人不忍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納蘭的好友顧貞觀如是評價,這也正好道出了納蘭悼亡詞最主要的特點:淒婉清麗。這首《鵲橋仙》表達的就是淒婉的相思與對身世的責怨。
在夢裏和妻子依偎而眠,清早醒後卻孤身一人,這種從溫暖到孤苦的感覺就像刹那從雲端墜落到穀底、從夏日跌進寒冬中,每一根頭發絲、每個腳趾尖都痛得刻骨,隻好望向窗外的那彎新月借以懷念亡人。
點絳唇 黃花城1早望
五夜光寒2,照來積雪平於棧3。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
時此茫茫,不覺成長歎。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4。
【注解】
1黃花城:位於今北京懷柔境內。
2夜:也就是五更。
3棧:棧道。又叫作“複道”和“閣道”。
4平沙雁:意指大漠沙原上的大雁。
【典評】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身處異鄉,長夜漫漫時無法入眠,所以披起衣服推門而出,抒發出了空茫茫、不勝孤寂的情懷。《納蘭性德詞選》裏說:“此詞寫月照積雪,雁起平沙,而人立西風之中,獨對茫茫長夜、茫茫大地,表達了一種空曠寂寞之感。情景相生,頗具感染力。”
詞題“黃花城早望”,黃花城地處雁北塞上,位於山西山陰北境黃花嶺後,差不多距五台山有一天多一些路程。有記載,納蘭性德曾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兩次陪同康熙護駕巡遊五台山。而這一次則遵命前去大同,路經黃花城留宿,他有感於此情此景,所以寫下此作。
在營造情景上,這首詞處理得恰到好處。五夜是指五更,也稱作五鼓,如今指早晨的三點到五點之間。本來這段時間是每日最佳的睡眠狀態,可這首詞的時間恰好就是此時,用時間作主線,點出了失眠,直接引出了情感開端。五更十分的月光涼得如水,逼人的寒氣,無邊的曠野,未盡的殘雪同棧道相齊。寒冷的北風無休無止,蟬衣怎麽禁得起嚴寒?一個人披起衣服,看著這漆黑的冷夜,隻看見白光殘雪,月色斑駁。空悲切,情何以堪,隻餘悲愴。這長夜何其漫長,怎麽才能消遣時間等來天明呢?天邊的點點星辰,似乎慢慢淡了,隻怕這天真的要亮了。一隻落在曠野上的大雁忽然掠起,飛向了不知名的遠方……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1,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2,故園無此聲。
【注解】
1關:山海關,古稱作渝關、臨榆關或臨渝關,在明代時改叫榆前。現在今河北秦皇島。
2聒:吵鬧的聲音。鄉心:想念家鄉的心情。
【典評】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皇帝平定雲南,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護駕康熙帝到福陵、永陵、昭陵祭祀,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外大雪紛飛,氣候苦寒,納蘭在此情此景下想起了位於北京什刹海後海的家,因此作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剛開篇就說明了塞上風景淒迷,路途遙遠,“山一程,水一程”,就好像親人送別了一次又一次,不忍回頭,親人的身影又閃現在山上和水邊。“身向榆關那畔行”,榆關在此處代指山海關,因為職責在身,一行人馬不停蹄地奔向山海關。“夜深千帳燈”就是康熙帝率領眾人晚上野營的情景,與點點星幕相互映照著,別有一番壯觀景象。
“山一程,水一程”和“風一更,雪一更”兩種情景互相映襯,也體現出詞人早已深深地厭倦了這種四處飄零的扈從生活。首先是山高路遠,塞上的苦寒天氣使得遙遠的路途顯得更加望不到盡頭,就連陽春三月也會暴雪紛飛,風寒怒吼,麵對這種天氣,這種無法被理解的境遇,令納蘭對這表麵上風光榮華的生涯發出了最無奈的感慨與最沉重的厭倦羈旅的心。
從“夜深千帳燈”的壯觀景象到“故園無此聲”的哀婉心緒,詞人不但將自己的生活經曆真實、生動地嵌入了詞中,而且也體現出他善於觀察生活,使情景描繪與自身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滿腹心事形象生動地再現於此。
此詞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異鄉飄零、夢歸故裏的意境,看似直白鋪陳不染雕琢,實際平淡更顯內心無奈感慨之情。王國維曾評:“容若詞自然真切。”
本詞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絕麗,韻律美妙,富有濃鬱的民歌風味;而且感情充沛,深沉內斂,就像樹間春風回懸遊蕩,後人對此詞評價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