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

字數:138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納蘭全詞 !
    明月。明月。曾照1個人離別。玉壺紅淚相偎2,還似當年夜來。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3。
    【注解】
    1照:照耀,照射。此處可理解為擬人化,看到。
    2玉壺紅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穀)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世便用“玉壺紅淚”代指美人淚。
    3清輝:清澈明亮的光輝,多用於指日月的光輝,此處指月光。
    【典評】
    讀罷這首《調笑令》,發現其中飽含著自嘲。
    調笑令又名轉應曲、三台令。胡適的《詞選》曾經有一段關於這詞牌名的解釋:“{調笑)之名,可見此調原本是一種遊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的轉折,似是起於和答的歌詞。”納蘭用調笑之名去寫從前的伊人相伴,是在諷刺自己的形單隻,也在感歎命運的嘲弄。
    開篇直呼明月,如同神仙般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略有豪放之意,接著一句“曾照個人離別”又有了明顯的納蘭特色。出現在納蘭詞中的景物或史事都並非單純的詠物或詠史,他總能將自己的情緒附著其上,這明月也因曾看見了人間的離愁別緒而傷感了些。
    “玉壺紅汨”一說,源自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寵妃薛靈芸。靈芸的家鄉在當時的東吳浙西常山讚鄉,她的心裏滿懷著對父母兄弟與故鄉的眷戀,還有對深宮後苑的惶恐。從江南遠赴洛陽的路上,薛靈芸淚流滿麵,侍從就拿了一隻玉壺給她接眼淚,卻見那淚水滴進壺後就成了血紅色。等到達洛陽後,玉壺裏竟是滿滿的血淚,後世遂將女子的眼淚稱作“紅淚”。
    曹丕為了迎接靈芸,在洛陽城外建造了十座高台,高達二十丈,聳入雲間;高台的周圍擺滿了蠟燭,稱為“燭台”,從靈芸進城的道路一直綿延到洛陽城郊。魏文帝在燭台等待伊人前來時,看到遠方的塵土飛揚,車馬奔騰,就像天際的漫漫雲端,不禁感慨道:“古人雲,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所以改薛靈芸的名字為“夜來”。
    納蘭在下片歎息,來夜,來夜,這夜便越發寂寥了。罷了,借幾絲清輝,憶起伊人倩影。憑欄遠眺,明月未變,伊人卻不知何處去。
    明月,明月。來夜,來夜。最簡單的文字卻透露出最深沉的力量,再無法化簡,也正襯出詞人的心思,除了心裏的她再也無法盛載他人,除了思念再也無法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