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 塞外七夕①

字數:194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納蘭全詞 !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2又迎河鼓3。清漏4頻移,微雲欲濕,正是金風玉露5。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隻恐重逢,明明相視更無語。
    人間別離無數。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佇,連理千化,相思一葉,畢竟隨風何處。羈棲6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7啼曙。令夜天孫8,笑人愁似許。
    【注解】
    1七夕:農曆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七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淮南子》:“烏鵲填河以成橋而渡織女。”
    2星橋:由星辰組成的橋,喻指神話中的鵲橋。北周庾信《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似桂花。”
    3河鼓:星名,屬牛宿,在牽牛之北,一說就是牽午。《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
    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司馬貞索隱引孫炎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牽牛北。或名河鼓為牽牛也。”《爾雅·釋天》:“何鼓謂之牽牛。”
    4清漏:漏,古代一種計時工具,此處是指清晰的滴漏聲。
    5金風玉露:秋風與白露,也用來借指秋天。秦少遊《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6羈棲:滯留他鄉。
    7冷香:指清香之花或者花朵、水果的香味,後用於代指女子。清侯方域《梅宣城詩序》:“‘昔年別君秦淮樓,冷香搖落桂華秋。’冷香者,餘棲金陵所狹斜遊者也。”
    8天孫: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河鼓大星,……其北織女。織女者,天孫也。”司馬貞索隱:“荊州占雲:織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
    【典評】
    這首詠七夕的詞大約作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當時納蘭身為三等侍衛,第一次扈從巡遊塞外,所以無法在七夕時節與愛妻共度佳節。生性多愁善感的納蘭遂寫下這首詞,用於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與相思之情。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又迎河鼓”,詞人在開篇便直入主題。白狼河的秋總是來得早一些,牛郎織女又到了相聚的時間,可自己卻遠離愛妻,滯留在惡風橫襲的塞外。強烈的對比使納蘭的內心彌漫著悲苦之情,“兩眉愁聚”。
    接著詞人描繪了一幅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前人的詩詞也曾出現過“金風玉露”,秦觀的《鵲橋仙》裏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句子,李商隱《辛未七夕》中也寫道“由來碧浪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此處納蘭的運用使得全詞呈現出了一幅絕美的畫麵。
    上片的最後五句詞人轉向自己,就連無法廝守的神仙都相聚了,自己卻隻能孤苦一人。“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納蘭盼望著來年的春天可以踏上歸路,與愛妻相見後訴說衷腸。但多愁善感如斯,納蘭又覺得隻怕是真正相逢之時卻沒有什麽話可以說了,相顧無言。
    下片的首句“人間別離無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納蘭對自己的安慰,這人間的別離不單隻有我一人,可接下來又描述了七夕時吃瓜果的習俗,更反襯出了他內心的悲涼。
    “相思一葉”化用紅葉題詩的典故,這個典故有著不同版本,最常見的是唐範攄《雲溪友議》中所記載的:“宣宗時,舍人盧渥偶臨禦溝,得一紅葉,上題絕句——首,後帝出宮人,其歸渥者,恰為題葉之人。”可見此時的納蘭悲觀之極,他偏執地認為如同連理枝那般恩愛的夫妻,就好像紅葉題詩那樣的佳緣無非是個傳說罷了,隨風吹散,不可捉摸。
    全詞以牛郎織女相聚而結尾,更是將人間的相聚無期渲染得無比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