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扇軍師

字數:462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神扇軍師 !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柳青扇莊莊主沈夢石為避戰亂不得不關了扇莊,回老家嶧城看望父母,途經庫山腳下看看天色已晚,便找了一家客店住下。誰知這個店卻是一個黑店,半夜時分客店老板召來一幫強人要搶沈夢石的包裹。
    這夥強人為首的叫李福山,早年曾是一位秀才,因在太平時屢不及弟對朝廷恨之入骨,現在趁著亂世便糾集了一些人造反,但苦於沒有錢財招兵買馬,就讓手下人在此開了一家黑店,遇上有錢的人夜裏便來強搶。
    沈夢石見一夥人闖進來就知道他們是什麽人了,亂世出英雄更出土匪,他明白這些人是為錢財而來,因此心裏並不驚慌。
    李福山人馬不多,他這人又是自視聰明過頂,每次手下人來搶客人他總是裝出一副和事老的樣子出來說和,讓被搶的人主動交出錢財。這一次也不例外,當這些人亮出家夥後他便輕步走到沈夢石麵前,掏出紙扇輕扇幾下,然後微微一躬身子,說:“這位客官受驚了,這些人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匪人,我看您還是把錢財交給他們吧?”
    沈夢石瞧了他一眼,說:“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就是這夥人的頭領吧?”李福山一愣,說:“你——如何得知?”沈夢石“哈哈”一笑,說:“我不光知道你是他們的頭領,我還知道你曾是個文人。”李福山說:“你是不是認識我?”沈夢石說:“我在江南做扇子,十年多未回過嶧城了。”李福山說:“那你是怎麽知道的?”沈夢石用手一指他手中的扇子,說:“是這把扇子告訴我的。”李福山大為驚奇,他說:“說來聽聽你是如何從我這把扇子中得知的?”沈夢石說:“用扇子之人有個習慣,文人要一邊扇扇子一邊思考,所以他們大多扇的是前胸,武人扇扇子為的是涼快,拿過扇子隨手扇幾下就扔了,不會一天到晚拿在手上,有句話說文扇胸武扇肚,走卒扇頭顱,走卒是趕路的人,他扇扇子當然要扇頭上的熱汗了。現在是夜裏並不太熱,你手拿扇子在胸前扇了幾下,顯然是個文人了。另外別人都是手拿刀劍而你卻是隻拿了個紙扇,在此時出現肯定是身份不一般,我又聽你叫這些人為‘匪人’,可見並不怕他們生氣,隻是用來嚇唬我的,因此斷定你就是他們的頭領。”
    李福山微微一笑,說:“如今被你言中我倒不好意思來搶你的錢財了,天下大亂官府無力管治,我雖以前是個窮秀才倒也有上千個弟兄跟隨,不如你來做我的軍師吧?”沈夢石說:“不瞞這位兄弟,我雖然在江南做扇十多年,但逢此亂世也沒敢多帶錢財回家,包裹裏裝的全是扇子,並不值錢,你搶了也是白搶,所以我並不驚慌。我還要回家看望父母,容我回家之後再作打算如何?”
    李福山知道他是推脫之辭,便說:“好吧,我叫李福山,若是你他日有意到庫山上找我就行。”說完帶領手下人告辭而去。
    沈夢石回到家中,這才發現父母已亡,有人告訴他說是嶧城縣令喬治友所為。朝廷無力管治天下,各地紛紛自治,喬治友在嶧城自稱為嶧王,專幹傷天害理之事,他見沈家有錢,就帶了人馬來搶,殺了沈夢石的全家。
    沈夢石聞聽深知此處不可久留,因此連夜上了庫山,投奔了李福山,讓他去攻打喬治友。李福山聽了嚇一跳,說:“咱們人馬不及他的十分之一,豈不是去送死嗎?”沈夢石說:“喬治友雖殺了我全家但卻不認識我,我假扮成一位商人去給他送禮,看看他那裏的情況再說,我覺得此人是個惡徒,手下人一定不會給他賣命,雖有一萬多人也僅是烏合之眾,一打即破。”李福山也想擴大地盤,因此就讓沈夢石帶了一份厚禮去查看喬治友的虛實。
    沈夢石到了喬治友處,獻上厚禮之後又獻上了一把扇子,喬治友拿在手上看了半天也沒看出這個扇子是何寶貝,便說道:“看此扇扇骨和扇麵都是平常之物,你倒說說這是何寶物?”沈夢石說:“嶧王見笑了,這確實是一把平常的扇子,送給您隻為了讓您扇一下涼風而已。”喬治友一聽不是寶物,雖心中不快但念在他送來的其它厚禮上倒也沒說什麽,隻是把扇子往空中扔了有半米高然後用手接住,又隨手扔到了一邊。
    沈夢石回到李福山處,說:“喬治友貪婪霸道,這樣的人不會舍得把自己的財物分給手下人,因此手下人也就不會給他賣命,我送他一把扇子,當得知此扇是普通扇子後便隨意耍玩,可見這人內心極不成熟極穩重,所以我斷定他在軍事指揮上也一定不會老練,我們可用七百人進攻,三百多人在城外作疑兵,今天夜裏一人手裏高舉兩個火把,再燒起大火,大家隻叫是淮南王劉權的隊伍,一定會不戰而勝。”
    李福山見沈夢石說得很有把握,就聽從了他的話,當夜冒充本地最大的一支起義隊伍劉權的部隊,再加上嶧城人早就對喬治友不滿,因此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嶧城,沈夢石也親手殺了喬治友。
    李福山做了嶧城王之後向沈夢石詢問今後的出路,沈夢石說:“我聽說淮南王劉權禮賢下士,不如我去一探虛實,如真像別人說的那樣,咱們就歸順了他。”李福山說:“好吧,那就再請軍師辛苦一下了。”
    沈夢石到了劉權處,說了有意投奔的事,並獻上了一把紙扇,劉權說:“行軍打仗帶此物多有不便,我把他轉贈給受傷將士用來取涼如何?”沈夢石說:“王爺盡管分配就是了。”
    沈夢石回到李福山處,說:“我給了淮南王一把扇子他向我詢問分配之事,那是禮賢下士,他要將扇子送給受傷的將士,那是體恤將士,能將一把小小扇子的功能利用地如此讓人心服,他就一定會做到知人善用,咱們可放心投奔。”李福山聽他詳細說了經過後也點頭讚許,投奔了淮南王。
    淮南王劉權雖在淮南一帶強大,但同朱元璋比起來卻差得遠了,所以一心想投靠他。這一天來了兩男一女三個人,他們自稱是朱元璋的部下,那個女的自稱是朱元璋的妹妹叫朱玉蘭,想讓劉權把部隊帶到徐州境內和朱元璋的部隊匯合,齊心協力攻打元朝人。劉權一聽就動了心,但此事關係重大他把沈夢石叫了過來,想聽聽他的主意。沈夢石說:“容屬下去會會他們如何?”劉權點頭同意,沈夢石來到聚義廳隻見朱元璋的妹妹年約三十多歲,手拿一把芭蕉扇不停地扇著肩膀,另外兩個漢子一個手拿折扇在對著大嘴“呼哧呼哧”地扇著風,一個則右手拿著羽毛扇在扇著左手的袖口。沈夢石一抱拳,說:“各位辛苦了,這天太熱了,害得你們扇著扇子也流汗呀!”朱玉蘭說:“可不是,不知淮南王幹什麽去了,我怕我哥在徐州等急了呀!”沈夢石說:“此事急不得,你們的身份還要確定一下我們方能動兵,不知這位大姐在起兵以前是做什麽的呢?”朱玉蘭一愣,她想了一下說:“我還能做什麽,也就是在家種種田罷了!”沈夢石說:“可曾經常給人做媒呢?”朱玉蘭微一變色,說:“沒有,我——我從未當過媒人!”沈夢石略一沉吟又問手拿折扇的那個漢子說:“敢問這位大哥以前是做什麽營生?”那人說:“我以前是個屠夫。”沈夢石又問手拿羽毛扇的漢子說:“這位大哥呢?”那人說:“我以前幹的是小買賣,開了一個雜貨鋪子。”
    沈夢石冷笑一聲,說:“來人,把這三個人給我拿下!”話音未落從兩邊衝出義兵就把他們捆了起來,沈夢石說:“你們好大的膽子,膽敢來騙淮南王,快說你們此行是何目的?”劉權聞聽也跑了過來問沈夢石是如何知道他們是來行騙的?沈夢石說:“王爺有所不知,大凡用扇之人都有個習慣,俗語常說的是文扇胸武扇肚走卒扇頭顱,但後麵還有一句不常說的是說書扇嘴巴,衙役扇袖口,媒婆扇肩膀。為什麽要這樣說呢?那是因為說書的一說起書來一嘴的唾沫,所以老是感覺嘴巴熱,拿起扇子就扇嘴巴,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衙役整天跟著當官的,天熱就要給官老爺扇扇子,他右手一邊給官老爺扇著扇子一邊張著左手袖口自己也涼快涼快,媒婆都用的是大芭蕉扇,一邊扇風一把要用扇子分散別人的注意力,所以一個勁地拍著自己的肩膀。我看這三個人一個是媒婆一個是說書的一個是衙役,可是他們卻向我隱瞞身份,這樣看來肯定是另有所圖,所以請王爺嚴加拷問,不信他們不說!”
    還沒等劉權用刑那個假朱玉蘭就說話了,她說:“不關我們的事,這個陳二進想自己立功讓我和鎮裏的說書匠張明文一起來騙你們,他說有事他負責,我們真不知是什麽事,隻貪圖他給的五十兩銀子了。”再一問那個陳二進他也如實地招了,原來元朝官兵想剿滅劉權的部隊,讓陳二進把他們騙到徐州讓其陷進元兵的包圍圈中再進行剿殺。劉權聽完驚出了一身的冷汗,直歎多虧了沈夢石,差一點上了他們的當!
    一個月以後劉權同朱元璋真正取得了聯係,他帶領自己的部隊投靠了朱元璋。有一天在一次閑談中劉權同朱元璋說起了沈夢石,朱元璋不信沈夢石能用一把扇子識人,於是讓劉權把他叫來,又叫來幾位心腹大將然後穿上一樣的衣服手拿一樣的扇子,一邊扇風一邊給劉權說讓沈夢石猜出哪個是他。劉權把沈夢石叫過來隻看了幾眼便一把拉出了朱元璋,說:“你肯定是主公!”朱元璋說:“怪事了,你以前一定見過我!”沈夢石一笑,說:“用扇扇衣領,一定念過經,僧人穿的僧衣也叫衲頭,特別厚不容易進風,所以扇扇子要一手撳著衣領領口一手扇風,我雖沒見過您但知道您當過和尚,您在當和尚時扇扇子已形成了習慣,因此我一見您這樣用扇子便一下猜出來了!”沈夢石一說完眾人“哄”地一聲笑開了,朱元璋臉色一沉但馬上也笑了,他把扇子往手上重重地一拍,說:“果然好眼力!”
    但是自這件事以後沈夢石就偷偷地走了,若幹年以後李福山和劉權在一次得罪了朱元璋後也偷跑了出來,他們想找一處世外桃源隱居下來,不想卻在一處極隱蔽的地方偶遇沈夢石,於是問道:“你是不是早看出朱元璋這個人不可以共富貴呢?”沈夢石說:“我說他是和尚時他扇子往手上一拍透著殺機,因此我斷定這個人因為當時要利用我們而不會殺我,等以後他一定會想法報複的。我知道你們還想和他一起打天下,想建功立業,我給你們說你們也不會走的,所以我就先來一步了。”兩人“哈哈”一陣大笑,說:“如今看來功名利祿真的是如同過眼煙雲呀!”
    從此三個人在深山裏居住了下來,因此朱元璋的開國功臣裏就沒有了他們的名字,當然,後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時燒死的那些功臣裏就更沒有他們了。因為沈夢石做過軍師,而且又善於以扇識人,所以人們便把他尊稱為“神扇軍師”,他隱居的地方以後也做起了扇子,被後人稱作“軍師扇莊”,據說這個手藝一直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