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戶·盤龍寨

字數:904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荒村拾遺 !
    題記:良戶是聞名遐邇的一座古村落,位於高平市境內。
    2012年2月的一個星期天,來到了高平良戶村,原以為和其他曆史名村差不多,無非是些殘留下的文明碎片,有點滿不在乎,走的時候連錄音筆和手機都忘記帶了。
    拐過一個彎就看出了良戶的不同尋常。隨處可見的古建築雖已破敗不堪,卻依然殘留著高門大戶的舊時月色。一座氣度不凡的大門兩邊,安放著兩尊石獅子,不知何故糊上了泥巴,門口掛著一個木牌,根據上麵的說明文字,得知此處叫“室接青雲”,原是一座明清時期的祠堂。“室接青雲”的周邊,曾是連片的壁坊,有種玉亭、攀龍鱗、附鳳翼、振家聲等建築群,很想進去看看,大門卻是鎖著的。
    沒有熟人,又忘記了帶相關證件,隻好逢人就問,卻說拿鑰匙的人不在,需要等等。在等待鑰匙的時間裏,隨意看了幾戶普通人家,才知道良戶的富貴不是一處兩處,而是非常普遍地存在過。隨便一個人家的門楣,或者堆放雜物的角落,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角角落落散發著歲月的滄桑氣息,如同一張發黃的宣紙上洇開的陳年墨跡,順著視覺的觸摸,漫漶到心底,讓我震撼,讓我驚訝,讓我的心跳加速。
    天下著些微微的雪花,剛剛蓋住了地麵。
    進到一座院子,一戶人家的窗子裏傳出熱鬧的說話聲,正琢磨要不要進去打問一番,就見花布門簾挑了起來,門簾下閃出一位老鄉,熱情地招呼我們說:“進來吧,外麵冷,進來暖和暖和吧。”我們便騎驢就坡登堂入室了。
    屋子裏煙霧騰騰,有三位六十歲左右的老人正抽著煙閑聊,另外還有一位老婦人和兩個半大的女孩子。老鄉請我們坐下,問我從哪裏來的,做什麽來了。我自報了家門,老鄉請我們坐在土炕上,隨意拉呱了起來。
    在和老鄉的閑聊中,得知良戶最早隻有田姓和郭姓兩戶人家,原本叫“兩戶”,後來其他姓氏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才改為了“良戶”。良戶從唐代始形成村落,發展到金元明清逐漸鼎盛,形成了風格獨具的建築群。除了官宦府邸、商賈豪宅和普通民居各具風格外,有過觀音閣、文昌廟、玉虛觀、關帝廟、九子廟、龍王廟、三官廟、祖師廟、湯帝廟、白爺宮等建築。上了年紀的老鄉們至今記得良戶當年的華麗和豪奢,到處是飛簷鬥拱、四梁八柱,家家的門楣上鑲有爛漫紛披的木雕和字體遒勁的匾額。尋常人家也都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有著“門當”“戶對”,戶戶大門兩側都有雕工精美的石獅子。整個村子隨坡就勢,結構嚴謹,古色古香。村口曾經有過非常華美高大的牌樓,是當年良戶村唯一的進出口。無論是外人還是本村人,必須通過牌樓下的閣門才能進到村裏。
    良戶在曆史上曾經富甲一方,當時有個說法,說田家官大,郭家錢多,發展到後來,望族名門不止田家和郭家了。曆史上的良戶曆來尊儒重教,世世代代延續著耕讀傳家的遺風,明清兩朝出過一家有祖孫、兄弟相繼科甲的盛況,曆史上產生過六名進士,十多名舉人。其中,清朝重臣浙江巡撫田逢吉最為顯赫。
    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田逢吉為清代康熙年間名臣,字凝之,號沛蒼,清順治乙未(1655)進士,初選翰林編修,官至戶部右侍郎、康熙帝經筵講官及內閣史學士等職。調任浙江巡撫後,遭遇耿精忠的“三藩之亂”,田逢吉率製府李之芳督師金衢,部署軍務,日夜勤勉,積勞成疾。後告歸鄉裏,卒於家中。田逢吉去世後,皇帝即頒旨官贈其祖父田可耘為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加一級。敕封其父田馭遠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級,加封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良戶至今留有一副頌讚田逢吉曆史功績的對聯和門匾,聯曰:“名流翰院光留良戶,德惠浙江史匯長平”,橫額:“來驥天南”。田逢吉之弟田光複進士及第。田逢吉之孫田長文也是康熙五十一年進士。
    隨著政權的更迭,田家在曆史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但那些曾經記錄了當年盛世繁華的華麗建築,卻依舊靜靜地屹立在丹河邊,安然地走過了民國,走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尤其是1966年後,良戶所有承載著中華曆史文明的華美建築群,宿命般迅速地終結了完美的存在,在一場接一場的暴風驟雨中淪為了廢墟。
    采訪中,說話最多的是一位姓王的老鄉。王老鄉說:“哎,那時候的良戶是甚的光景,我那時候十幾歲了,記事哩,每天放學回來,不走閣門就進不了村。那時候的良戶村到處是嚴絲合縫的高門大戶。有文峰塔、鬆鵬廟,還有祭祀李世民的皇王宮、觀音閣、玉虛觀……多了,有東街、西街、後街、太平街,村裏有染坊、油坊、當鋪、絲綢鋪、木匠店、雜貨鋪、更房……”
    我問:“什麽叫更房?”
    王老鄉說:“打更你知道吧,以前沒有鍾表,村裏有專門的人打更報時,到一個時辰就要打更。手裏拿著梆子和銅鑼,鐸鐸鐸,咚……三更了!五更了!”
    我問:“你們村裏這麽富有,一定有過不少地主吧?”
    王老鄉說:“有啊。不過我們不記得鬥地主時候的事情了,聽老人們說,當時真正有錢的人姓高。這家因為兒子在共產黨的部隊上當高官,知道政策,土改之前寫回封信來,讓他父親趕快把家裏的土地財產贈與窮人。他父親照辦了,所以鬥地主的時候反倒沒有被劃成地主成分。相反有一家人家並沒有什麽錢,隻因為娶了個小老婆,人們就認為他有錢。說他,沒錢你娶什麽小老婆,你不當地主誰當哩。那人說,那地主就地主吧,結果就把他劃成了地主了。後來每次運動來了就批鬥他,讓他掃大街,那時候哪裏都是這樣,搞階級鬥爭,毛主席讓橫掃‘牛鬼蛇神’,要消滅剝削階級,這些你們知道吧?”
    我說:“過來人了,這些當然知道。”
    王老鄉說著拿出一本畫冊來,給我介紹良戶,說:“你看,這是田家的祖墳,墳上的石人石馬,你看看,這些石人都沒有腦袋了,還有兩麵石碑。”
    我問:“田家的祖墳還在嗎?”
    王老鄉說:“沒了,人民公社時期,村裏要修水渠引水,沒有石料,就把田家的祖墳扒了。那墳氣派可大了,一色是石頭券的。牌樓、石人、石馬、磚雕、石雕多下了。那些石雕都打了石料砌到水渠上去了。田家的墳裏挖出來都是三層棺槨,我們這裏叫套棺。棺材裏的屍骨掏出來隨便往野地裏一扔拉倒。那時候時興‘破四舊立四新’,文物全當‘四舊’給砸了,碎瓷片飛得到處是,金屬的文物都煉了鋼鐵……”
    我問:“那墳墓上的石人腦袋也是‘文革’時期砸掉的嗎?”
    王老鄉說:“那倒不是,那是改革開放後文物值錢了,被人偷了。”
    我問:“那可是田家的祖墳啊,當時挖人家祖墳,田家人就沒有人出來阻止嗎?”
    姓寧的老人說:“你要知道那時候村裏所有的東西都是集體的,不屬於個人了,你不同意也沒用啊。再說,你敢不同意嗎?你敢不同意就打你個‘反革命’,鬥也鬥死你,誰敢?”
    在座的還有一位姓田的老人,是田家後人,說:“毛主席說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在場的人接著一起念起來:“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念完大家哈哈地笑了起來。
    王老鄉說:“墳拆了,石雕砸了,結果呢,水渠也沒水了,我們村前頭原先有條河,如今河也幹了,河床也差不多都被垃圾填了。”
    王老鄉說:“現在的良戶和以前不能比啊,沒什麽看頭了,就這凡來的人都還說好呢,在我們眼裏也就是一堆垃圾和廢墟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我去皇城相府看過,你們知道皇城相府一進大門那個牌樓吧?”
    我說:“知道,很氣派。”
    王老鄉說:“那牌樓算什麽呀,比起我們村當年的牌樓差了不是一點,我們的牌樓那才叫個氣派。真是不在了,不然你看了就知道了,不過現在說什麽也沒用了。”
    我問:“這裏‘文革’的時候鬧得凶嗎?”
    王老鄉說:“凶,怎麽不凶。觀音閣你們看到沒有,建在良戶村的中軸線上,有講究的,拆得就剩下一個遺址了。”
    我問:“不都是自己一個家族的人嗎,怎麽還這麽鬧騰?”
    王老鄉說:“你們不知道,最早帶領全村人破‘四舊’的人正是田家的後人,他家就在侍郎府裏,侍郎府你去過沒有,就在寨上。帶領大家造反的這個人當過兵,在部隊上是個副營級幹部,複原回來後,正趕上‘文化大革命’,他就帶頭把他家照壁上的一條蟾給砸碎了。那條蟾專家們來看過,都說真可惜呀。專家說那個東西全中國隻有兩處,一處在北京故宮,一處就在我們良戶。”
    聽著這些敘述讓我的心很痛。
    王老鄉說:“破‘四舊’的時候,紅衛兵們都是拿著八磅重的鐵錘到處亂砸,把觀音閣裏的佛像都砸了,佛像砸了,觀音閣也拆了。八磅重的鐵錘知道吧?”
    王老鄉用手比畫著:“這麽大的鐵疙瘩,最重的有十六磅,掄起來起來砰砰的幾下,那些雕像就成垃圾了。後來一家家都跟著拆跟著砸,把所有的石雕磚雕木雕全部敲了,就成現在這樣,現在的良戶基本上都剩下些垃圾,沒甚東西了。”
    我有些不忍聽下去了,問老鄉:“能不能帶我去看看你們殘留的東西?”
    老鄉們說:“可以啊,你是為我們做好事呢,我們再忙也願意陪。”
    說著一群人從他家院子裏走了出來。走了沒幾步,拿鑰匙的人打來電話說他回來了。我說:“既然那人回來了,就不麻煩你們了。”
    和老鄉們告辭了,繞到後街,見到了拿鑰匙的人,四十開外的樣子,頭發有些花白,方頰寬頤,身材適中,有點落拓不羈,從衣著上看不大像一個農民。他自我介紹說:“我叫寧宇,是這個村裏‘地富反壞右’的子弟,我本人是個‘反革命分子’。”這樣的自我介紹很是有些特別,我嗬嗬笑了起來,告訴了寧宇我的來意和身份。寧宇說:“那你找我就找對人了。”
    手裏拿著一大把鑰匙的寧宇帶著我們參觀了玉虛觀、湯帝廟、文昌閣等遺址,大多破爛不堪,或被改造得不倫不類。隻有玉虛觀保留了金元時期的兩座大殿,看上去渾樸偉岸,釋放著曆史的凝重。玉虛觀曾經被當做學校使用過,門楣上蒼勁的“玉虛觀”三個字依舊清晰,上方有後加的“培育英才”的磚雕,便知此處在新中國成立曾經用作學校。
    一路上寧宇東一句西一句地講述解著良戶的變遷史,由此得知他本人是一位收藏愛好者。話說得投機,寧宇帶我們看了他的收藏。寧宇的收藏很雜,許多東西都堆放在露天,屋子裏也是滿滿當當,無處下腳。有古老的紡花車,有雕刻精美的壓窗石,有各種舊建築上的磚雕、木雕、根雕、門匾,有戰國時期的陶片,有漢代的瓦釜和陶罐,箱子裏有各種曆史時期的舊照片、舊衣服,甚至還有馬、恩、列、斯、毛的掛像。我想拍幾張,寧宇不讓。他說從前曾經收藏過許多文物,有現在的三倍多,1993年讓縣公安局一股腦全部拉走,整整拉了有三卡車,理由是說他沒有資格個人收藏文物。後來他到處尋訪這些文物的下落,問來問去,公安局說是給了文物館,文物館說根本沒有收到,全部不知去向了。他說自己的收藏是不花一分錢的東西,都是隨手撿來的舊磚破瓦。
    寧宇指著石匾上幾個渾樸的大字說:“這字寫得多好,這樣凝神斂氣的字現在的人是寫不出來的。現在的人寫字寫得再好也有股子浮躁之氣。”我很認同他的觀點。
    寧宇的爺爺是當年國民黨黃埔軍校的特務培訓官,新中國成立後監獄裏度過了一生,父親是《新華日報》的“右派”。由於家庭背景的緣故,寧宇從小被當做“五類分子”的子弟對待,政治上備受歧視,在學校沒有人願意和他玩耍,他便從小習慣了自由自在獨來獨往,人們給他起了外號叫“野獸”。他說野獸這個名字很好,野獸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多好。他說他現在還有一個外號,叫“瘋子”,意思說他和正常人不一樣,不修房不蓋屋,不務正業,整天弄些破磚爛瓦。
    寧宇說良戶的人文底蘊十分厚重,周邊又是長平之戰的古戰場,隨便出去就能撿到好東西,靠撿破爛也足夠活命了。他很喜歡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那些收藏品在外人眼裏是垃圾,在他眼裏都是寶貝。在寧宇淡淡的話裏話外,透露著他作為一個良戶人的驕傲。
    寧宇告訴我說:“良戶有過許多廟宇,廟宇裏的鍍金神像佛像金燦燦的,非常漂亮,‘大躍進’時期全部砸爛煉了鋼鐵,或者直接拉去充了任務。有一個看廟的老頭兒趁人不注意,偷偷把三尊佛像藏到了茅坑裏,問他,他不肯說,人們就吊起來打他,逼他說出佛像的下落。老頭死活不肯說,可是兒子很‘革命’,把他父親給出賣了,說他知道在哪裏,於是人們把佛像從茅坑裏起出來,砸碎了送去煉了鋼鐵。後來文物值錢了,兒子很後悔,說真不該來著……你不要笑,這都是發生在良戶的真事。那個時候出身不好的子女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很多人都寫過‘絕交書’,表明自己決心要和反動的家庭決裂。我姑姑就給我爺爺寫過絕交書。我父親說,那沒有用的,再絕交你身上流淌的血液也是反動的,誰信你啊。”
    寧宇說自己在良戶沒房子,解放前的兩串大院分給了貧下中農,他們一家被攆到廟裏居住。這座廟叫皇王宮,廟正殿如今是村委辦公處,右廂房就是他從前的家,寧宇就在這間房子裏長大。左廂房完全坍塌了,和正殿對著的戲台也剩下了一個架子,且歪斜得很厲害。寧宇說,他正在呼籲這座古戲台的修複,隻是人微言輕,說話沒人聽。不知道當年扭曲人性的歲月給寧宇的心靈留下過怎樣的創傷,能看到的是他的另類和狂放,或者稱他鄉間異人更準確些。
    寧宇指著遠處說:“我住的地方多好啊,視野多開闊。我父親叮囑我,這輩子不要修房,說要那些幹什麽,一‘土改’還不都是別人的?我在破廟裏一樣要長大。住在沒有人和你爭的地方,多安心。”
    寧宇的父親八十歲了,現在是中國老年書法家協會的會員。老人寫得一筆好字,現今所有的宮觀寺廟,門前掛著的說明文字,都是寧宇父親的手筆。而良戶所有舊建築遺址門口用原木做的匾,均是寧宇的創意,算是富貴留痕了。
    從良戶出來,寧宇帶我們向明代古堡蟠龍寨走去,也就是老鄉們說的寨上。田逢吉的侍郎府就在這座蟠龍寨。蟠龍寨距離良戶隻有幾百米,卻是一個獨立的寨子。寨門高大雄偉,原本有一圍寨牆和寨門一般高,後來都被拆掉了,如今看到的一截是新修複過的。
    來到侍郎府門前,一眼就看到照壁上被砸掉的“蟾”。根據遺存的線條,似乎更像一隻麒麟,盡管沒有了原貌,但能想象出當年這座府邸是何等的富麗堂皇,那些成為殘片的磚雕石雕是多麽的細膩生動。寧宇告訴我說,“文革”時期,侍郎府光拆下來的木雕就拉了有整整兩卡車。
    侍郎府邊上有“勳第昭遠院”一座,為田家老宅,六宅院、七宅院、秦家東西院。此外還存留著一座院子叫“福善慶”,為田家管家居住的院子,福善慶的佛堂和東宅相連,後有花園,前有書房,曾有一副對聯曰:“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前有太和。”如今隻剩了門麵尚在,裏麵的老房子大多已麵目全非,不忍細看了。
    良戶的建築,證明了封建社會農村曾經有過的榮華富貴和儒雅風流,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想象不出我們的農村曾經有過如此奢華的萬千氣象,中國的農民們竟然有過這樣蘊藉溫雅的生存環境,而那些在朝廷為官的士大夫們從官場上退隱之後會這樣精心建設自己的家鄉。一個鄉村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鄉紳們擔負著儒學的傳承,承載著恩澤鄉裏、教化一方的社會責任,為朝廷培育出了許許多多的棟梁之才。那時的農民活得有尊嚴,有希望。農民的子弟隻要苦讀,就有可能魚躍龍門,身價百倍,十年寒窗可換來一朝顯赫。鄉村所以能世世代代繁榮發達,皆因匯集了人們日常生活必須的元素和功能。惟其如此,農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才能一代代傳下去,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人文曆史才會綿延數千年,如浩浩大江川流不息。
    寧宇感歎說:“幾千年來,無論怎麽改朝換代,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會自覺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即便是外族統治者也概不例外,如金代,元代,清朝,都沒有仗著手握生殺大權而無視中華民族的文明,都會尊孔重教,把曆史傳承下去……”
    良戶的前人為後人留下的古建築本是一隻聚寶盆,可以讓良戶今天直到往後的家家戶戶衣食無憂,但在曆史大潮的裹挾下,良戶人親手把這隻聚寶盆給毀掉了。他們毀掉的不隻是個人的財富、子孫的未來,更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結晶。被拋屍荒野的先人們,假如在天有靈,會怎樣看待不肖子孫們種種不可饒恕的罪孽呢。畫冊上說良戶是塊風水寶地,但曾經的風水被如此破壞後還會是寶地嗎?
    寧宇說,“文革”是對中華民族文明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更為嚴重的破壞是後來的新農村建設。農民們沒有文化,不懂得舊建築的價值,再加上家家戶戶娶媳婦,女方都要求男方必須有新房,所以許多人家拆了舊房蓋新房。後來懂得舊房子值錢了,又因為沒有文化,盲目地自己修複,用瓷磚,用水泥,用所有自己認為是好的東西,結果呢,隻能是進一步的破壞。
    路過白爺宮,看到裏麵貼滿紅色瓷磚的外牆,已然沒有了任何價值,隻能作為一個遺址了。
    有一戶人家的堂屋,原本是金元時期的建築,被翻修成了普通的民房。寧宇說,在保護文物方麵,還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舊房子的確不好住了,潮濕,陰暗,這也是事實。老百姓要想住得舒適點,免不了會拆掉舊房改建新房。政府號召保護文物,可保護是需要錢的,沒有錢光說一句話管什麽用。
    看到侍郎府後院的舊堂屋變成了三層醜陋的紅磚樓,真為屋主人感到痛心。良戶到處有這樣的紅磚新房,與青磚青瓦的古村落顯得格格不入,可謂大煞風景。寧宇說他曾經勸阻村民不要用紅磚,但是沒人肯聽。於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古村落在毀滅性的破壞之後繼續被破壞著。
    和寧宇告別了,踏上了歸家的路。
    走出村口,停下車來回頭又看了一眼良戶,巨大的廣告牌子上寫著:中國曆史文化名村——良戶。然而承載著中國曆史文化的良戶,曾經的古建群已然廢墟一片,這片廢墟在蕭索的冬日裏無言地訴說著,它以自己尷尬的存在方式,記錄了燦爛的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而衰的演變過程。
    良戶村口沿河道修了仿古的亭台和廊坊,河床幹涸,沿河堤散落著刺眼的各色垃圾……華麗的現代仿古建築映襯著滿眼不可挽救的殘敗和頹廢……想象良戶的當年,四圍有青山環繞,一條清澈的河水,輝映著華美的村落,古木森森,田畝齊齊,書聲琅琅,春去秋來,四時八節,晨鍾暮鼓,老有養,幼有教,病有醫,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牛羊雞犬,士農工商,各得其所,該是多麽和諧,多麽美好,與大自然的節拍多麽吻合,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又該多麽舒心愜意……相信良戶的命運隻是中國當代曆史的一個縮影,普天之下被同一個原因毀掉的“良戶”一定不在少數。
    如今的良戶在村口又建造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牌坊,意味著鄉人文化的覺醒和理性的回歸。但無論如何,美輪美奐的良戶原貌是永遠不可能再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