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還是演自己
字數:1957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拆掉思維裏的牆 !
想象這樣一個普普通通兩口之家,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男人負責工作,給家庭創收,他的任務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多的錢。
女人負責持家,讓家庭快樂,她的任務是如何用最少的資源換取最多的幸福。
男人理智、堅定,他清楚地知道外麵世界什麽地方有機會,什麽地方有陷阱。他了解一切知識,他製定出清晰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拿回來。
女人溫暖、包容,她清楚地知道家裏的世界最需要什麽,什麽東西最有價值,怎樣讓家裏更舒服。她了解一切的感受,她直覺出該做的事情,並且努力支持和給予。
這個家庭本來應該很幸福。男人白天出門,打工賺錢。而女人用錢購買家裏需要的東西,把家庭布置得井井有條。男人在其中感受到幸福,第二天出門也就更加充滿活力地工作。
但是有一天,男人參加了一個同學會,遇到了一個已經發達了的老同學。同學告訴他:你這也叫幸福?這不叫幸福!錢要賺得多一點,再多一點,再多一點,不能比別人少。房子要大一點,再大一點,再大一點,這就叫幸福了,而這一切都需要錢。
男人覺得同學講的話很有道理,他更加努力。他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手裏拿著越來越多的錢。
女人麵對越來越多的錢發呆,因為他們越來越缺少交流。由於太久沒有溝通,她也不太清楚到底男人喜歡什麽了。慢慢的,她覺得心裏特別空,有時候整整一天什麽都沒有幹。女人病了。
男人不理解,這麽多錢,應該開心啊?他以為是錢沒有賺夠,所以繼續賺錢。但是每天回到家,他總覺得家裏很空。為了躲避這種空,他開始更少回家。他感受不到以前的幸福,他隻好用其他方式來計算自己的幸福。他每天晚上都數一遍錢,看一遍自己的名片,上網搜到越來越多自己的名字,然後說服自己:你看,我很好。
終於有一天,他也病了。
他們想不通,問題出在哪裏呢?
這是一個再常見不過的家庭故事,不過我在這裏講的,是一個關於我們自身的隱喻。
男人就是我們社會的自己,他按照社會要求的遊戲規則工作,來獲取更大的利益。
女人就是我們的內心的自己,她按照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工作,來獲取更大的幸福感。
而那個家庭,就是你和我自己。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套係統,社會係統(男人)負責滿足外界要求,換回生活需要。而自我係統(女人)負責滿足內心需求,把這些東西轉換為我們心靈需要的價值,讓我們快樂。社會係統總去做更有用的事情,女人係統總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這個係統像不像我們的身體?社會係統好像我們的手,負責從外界攝取食物進入體內。而我們的自我係統好像我們的胃,負責把食物轉化為營養,傳送到身體四肢,讓我們的身體健康,手腳有力量。
如果你的身體營養不良,也許是因為你吃得不夠好,但大部分時候,都是你的胃出了問題,你缺乏把食物轉化為營養的能力。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出了問題,也許並不是因為你賺得不夠多,名聲不夠大,而恰恰是因為你缺乏一種把物質轉化為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種轉換力。
由於花了太多時間關注社會係統,很多“成功人士”不懂得從成功與財富中吸取生命的營養,他們覺得饑餓,於是下意識地占有更多的物質——他們的生命像是一座華麗的城堡,有華麗高貴的外牆,黃金的圓頂,人們圍觀而羨慕。城堡的內裏卻是毛胚房,竹板床。你說他是貧窮,還是富裕?你說他是可恨,還是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