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第142章

字數:620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穿越之榮華路 !
    訂閱比例未滿60%的小天使, 24小時候後, 可查看最新章節。  老道士進了衙門後,在辦公的內舍之中,見到了劉縣令。老道士一個道家禮後, 笑著說了一句客套話。
    “明陽道長, 快快請坐。”
    劉縣令也是消息靈通的人,他自然聽過明陽老道士的大名。特別是老道士的名貼, 劉縣令更是熟悉的。
    劉縣令的嫡妻劉王氏, 出生於琅琊王氏的旁係末枝。
    劉縣令在嶽丈那兒曾聽過明陽老道士的本事, 據王氏家族裏的人戲稱。說是明陽老道士精通術數占卜, 曾為當年還是郡王世子的永昌帝相過麵。並且,留下了批命之言“君有帝王命, 惜之,欠乏帝王運。”
    永昌帝,大晉朝京城南遷後的第一位帝王。也可說,挽了大晉朝的半壁江山的主人。
    這一位帝王就如明陽老道士所言, 一生顛沛流離, 當了帝王之後,大權未能獨攬, 權臣家族王氏一族當道。
    真可謂是半生淒涼,皇帝老兒當的不自在。
    讓民間有戲言稱“王與馬,共天下”。王, 指的琅琊王氏一族, 馬, 自然就是指大晉朝的皇族司馬氏一族。
    “謹言,奉上我為道長準備的一點小小心意。”劉縣令開口就是表達了態度,這是給明陽老道士塞好處。
    禮多人不怪嘛。
    蕭然,字謹言。這位喚蕭謹言的讀書人,就是劉縣令聘請的幕僚。
    “道長,請瞧。”
    有劉縣令的話,蕭謹言躬身一禮,從旁邊的博物架上拿出了一個小匣子,爾後,拿到明陽老道士的近前,打開了木匣子的蓋子。
    木匣子內裝著兩方小印,一方是玉雕的,一方是黃金鑄造的。
    玉,讀書人喜愛,附庸風雅的人喜愛。
    黃金,俗,俗不可耐。可這等黃白之物,最是讓俗人打心眼兒裏記掛上。
    “望道長收下明府大人的美意。”幕僚蕭謹言把這木匣子推到了明陽老道士的眼前。
    望著桌上的黃白之物,黃金是金燦燦的黃,玉是通靈剔透的晶瑩水玉色。明陽老道士輕輕合上了木匣子的蓋子,念了一句道:“無量天尊。”
    “無功不受祿。”
    明陽老道士講了這一句後,又是笑道:“若是貧道收下了明府大人的心意,倒是懺愧、懺愧。”
    木匣子的蓋子合上了。
    明陽老道士卻沒有推回了木匣子。
    這等態度已經表明了,老道士本人的潛藏之意。
    “道長乃是高人,真正的世外高人。若得道長提點一二,明府大人必然心頭感激不盡。”幕僚蕭謹言回望了劉縣令一眼,見劉縣令微微頷首後,就是捧了場麵話。
    明陽老道士聽罷,哈哈大笑。
    笑過後,明陽老道士打量了劉縣令一眼後,說道:“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方,無父母詒罹。”
    “明府大人,恭喜,恭喜,今日當是弄瓦之喜。”
    明陽老道士這話一出口後,劉縣令撫了他的美須,笑道:“呈道長吉言,我家今日確實添了一位小千金。”
    “善,大善。”明陽老道士誇讚三字後,問道:“既然遇此喜事,貧道又善占卜,不若為貴家千金占卜一卦,可否?”
    “善。”劉縣令同意了。
    明陽老道士取了龜殼。
    在桌上輕輕的一敲,再是搖落三枚銅錢,一一再取回掌心後。明陽老道士笑道:“借明府大人紙筆,貧道偶有心得,偶有心得……”
    劉縣令一聽明陽老道士這話,忙一指書案,道:“常備有紙墨筆硯於此,道長,請。”
    明陽老道士轉而起身,在劉縣令常常奮筆急書的書案前,展開了宣紙,揮毫即興,一書四句短詩。
    “弄瓦之喜,府有霞光。”
    “紫氣東來,貴人之相。”
    留了占卜之言後,明陽老道士倒也沒有停留之意,拿了劉縣令贈送的那一個木匣子,揣著木匣子裏的一方玉雕小印,一方黃金小印。就是告辭離開。
    劉縣令在明陽老道士離開後。他還在仔細瞧了那一書紙上,四句小詩。仔細讀了又讀,劉縣令是心中有欣喜之意。
    爾後,劉縣令收攏了那四句小詩。
    倒是送走了明陽老道士出門的幕僚蕭謹言,再度回書房向劉縣令說明了,明陽道長去意已決的消息時。
    幕僚蕭謹言發現,他的東主劉縣令微是心不在焉的樣子。
    對於明陽道長的卜卦之言,幕僚蕭謹言是守住了本份的。他避開了,並未有分毫觀看的意思。他守了本份,東主劉縣令若是樂意,自然會告訴他詳情若何。
    若劉縣令不樂意讓人知曉的事情,幕僚蕭謹言也不會過份好奇。
    好奇心害死貓。
    豪門大族中的隱秘太多了。有時候,知道少些的人,其實更安全。
    申時。
    衙門差事結束後。
    劉縣令回了後宅。
    縣令夫人劉王氏此時,才是見到了她的夫君。當然,這也是劉縣令頭一回見到了他的嫡長女劉遂歌。
    “今日衙門來了一位高人,便是為永昌帝批命的明陽道長。”
    劉縣令剛講了此話。
    縣令夫人劉王氏就是眼中有好奇之色。她用心傾聽了夫君的講話。劉縣令繼續講道:“我贈了盤纏之禮。明陽道長為咱們的長女遂歌占卜一回,留了一詩。”
    話落。
    劉縣令拿出了明陽道長留下來的四句小詩。
    “弄瓦之喜,府有霞光。”
    “紫氣東來,貴人之相。”
    縣令夫人劉王氏念完後,眼中全是欣喜之意。
    這四句小詩中,全是滿滿的讚美。此時,縣令夫人劉王氏望向了熟睡的嫡長女遂歌,那也是暢快無比。
    莫名的。縣令夫人劉王氏想到了漢時的一句民謠“生兒勿喜,生女勿憂,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此事可還有旁人知曉?”
    縣令夫人劉王氏忙關心的問了一句。
    這時候,夫妻二人談話,劉縣令早讓侍候的仆人退下。所以,屋中唯夫妻與嫡長女遂歌三人。至於說劉遂歌她還是小嬰兒,肯定聽不懂劉縣令與縣令夫人的談話。
    “唯你我夫妻,以及明陽道長知曉。”
    劉縣令坦率的答道。
    縣令夫人劉王氏心頭一鬆快,她說道:“那便好,那便好。”
    “夫君,此詩留不得。”劉王氏將明陽道長寫下四句小詩的宣紙,遞與了劉縣令,還是提醒了話道。
    “確實留不得。”
    劉縣令同意了嫡妻劉王氏之語。
    於是,劉縣令在屋中用火折子將這一張寫了四句小詩的宣紙,燃成灰燼後,扔到了茶盞中。其後的事情,劉縣令和縣令夫人劉王氏自然不在意了,會有仆人收拾了這茶盞中的灰燼。
    山陰縣城,約五裏開外。
    一處山神廟門處。
    明陽老道士準備臨時在這個山間的小廟中,歇息一晚。
    他尋了好位置,找來一些柴活點燃,火光照耀起時。明陽老道士盤腿膝坐,他調息打理,開始每日修行。
    一個周天的靈力運行後,明陽老道士睜開了眼睛。
    他結束了當天的運行功力。
    “貧道似乎遺忘了什麽?”
    明陽老道士在琢磨了,他總覺得心血微微起伏。
    思了良久,明陽老道士沒琢磨起來到底哪兒出了茬子,他懶得再想。就準備收拾收拾,把預備的幹糧烤一烤,再是就著酒水吃了,填飽肚子後,算是應付過去一餐飯食。
    明陽老道士活得太久了。
    他是一個瀟灑的道人,常在紅塵洗煉心靈,或是裝了高人,或是當了乞丐……
    總之,老頑童扮過,道門高人也扮過,不求聞達諸侯,但求問心無愧,隨遇而安。
    明陽老道士本人修行法力高深。要說辟穀,不食人間煙火,目前沒那等長生不朽的能耐。不過,偶樂餓個幾天,倒是無妨。
    對於明陽老道士而言,可以無肉,可以素食,可以少餐,唯一樣,不可缺酒。
    “記起來了……”
    明陽老道士掏出了懷中的酒葫蘆後,又掏出了從山陰縣令那兒得來的一個小木匣子,以及木匣子內的兩方小印。
    “貧道當時就是順著命理卜卦,沒給劉居士的小千金相一麵。”
    “無緣,無緣……”
    “可惜,可惜……”
    明陽老道士嘴裏這般講,其實,他挺隨意的。他並不在意了人間富貴,他活得一生顛沛流離,求了長生與大自在。
    小女娃娃一個奶孩兒,便是鳳凰命格又如何?
    真龍天子的命格,明陽老道士也是相過兩個人。奈何,奈何……
    這世道山河破碎,說是真龍天子,實則不過蛟龍爾。
    “中原九州,二分天下。”
    “真龍不出,奈蒼生何?”
    明陽老道士的眼中,哪有半分茫然,他眼神清明,念了四句小詩時,全是滄桑。
    “明早咱們去集市,去買了做豆腐的架子木板。還有賣豆腐時,挑的擔子……上個月,我已經瞧好了,隔了兩道街那邊有一家做木匠活的鋪子。咱們得給了訂金,提前請木匠師傅預備了做豆腐的工具。”
    榮娘說著話時,聲音是明亮的,是鮮活的。
    那等生機盎然裏,全然是對未來生活的向往。
    趙春花仔細的聽完後,笑說道:“應該買的,都得買。就是得省著些。咱們出了府,往後,可全得自己掙錢討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