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看小說
字數:3677 加入書籤
從伯納離開以後李木又來到了工作室,畢竟今天楚菲休息,工作室裏沒個主事的人怎麽行呢。
不管事已經很久了,不知道現在還習不習慣。
回來以後,李木看到大家都在進進出出地忙活著,沒有被昨天的事情給影響,心裏還是比較滿意的。
“徐敏,你怎麽不去休息,我不是說過了嗎,下午你還有很重要的任務,現在你要做的就是養足精神!”李木叫住了真在和一些人商量著什麽的楚菲。
“李總,您回來了,我這還有點事,忙完就去休息!”看到李木來了,徐敏趕緊上前說道。
“有什麽事明天再說,工作室那麽多人不缺你一個,趕緊去休息!”李木鄒了鄒眉說道。
還想說什麽的徐敏看到李木那不容置疑的表情也就收回嘴邊的話,乖乖地找了個地方休息去了。
打發徐敏去休息後,李木環顧了下四周,大家都各自忙著自己的事,也沒空搭理他,而他自己也感覺沒有什麽是自己能夠幫得上忙的。
李木感覺有些無趣,回了辦公室,打開電腦看起了小說。
沒錯,就是小說,雖然地球上那個李木也喜歡看小說,不過他明顯是個老白書蟲,看的書難免有些“偏科”了。
而李木現在看的都是些通俗易懂接地氣的小說,也就是俗稱的《小白文》,盡管現在一零年才剛剛開始,網文業發展的還沒有日後那麽好,很多經典的作品還沒有問世。
不過現在還是有一些不錯的書,要不然後來也不會有那麽多寫手爆出抄襲的醜聞了,甚至在李木的記憶裏有一部平均訂閱上萬的小說竟然是抄襲好幾年前一部TJ的小說。
這就說明不管是哪個時候都有一些優秀的作品,而李木看這些小說並不純粹是為了消遣。
小說不像電影,不需要考慮到場景的的拍攝難度,隻要能用文字敘述地出來就行,不用像編劇要考慮那麽多,這就導致很多小說的腦洞都比較大,其中還是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目前這個時期曆史小說大部分都是三國、唐、宋、明這幾個時期的,其中三國又至少占了一半,隨便打開一個曆史榜單,少說會有一半三國文。
畢竟曆史上那麽多朝代,三國時期可謂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了,“蜀國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魏國五子良將”,“江東十二虎臣”等等都是非常熟悉的人物,讀者看進去也更加有代入感。
而其他的一些非常有名的曆史典故,“三顧茅廬”“望梅止渴”“草船借箭”“空城計”“才高八鬥”“上屋抽梯”等等都耳熟能詳。
另外,三國時期還出現了很多特殊的兵種,就相當於古代的“特種兵”。
曹魏的“虎豹騎”,作為東漢末年三大騎兵部隊之一,曾經大破當時同為騎兵精銳的西涼騎兵。
作為曹操的親衛騎兵,雖然關於“虎豹騎”參加戰鬥的記載不多,但還是可以通過僅有的一些材料看到虎豹騎的戰績。
南皮之戰斬袁譚、北征烏桓斬下烏桓踏頓的首級、大破劉備於長阪坡。
從“虎豹騎”的戰績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場戰役,曹操都是在最關鍵時刻投入“虎豹騎”,而且這支部隊參與的戰鬥幾乎都是硬仗。
另外,和虎豹騎齊名的還有並州鐵騎和幽州白馬義從。
另外,作為當時最主要的兵種,步兵精銳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高順統帥的“陷陣營”
鞠義統帥的“先登死士”
跟隨劉備轉戰四方的“白耳兵”,雖然不光是正史還是野史關於“白耳兵”的記載並不多,僅在《諸葛亮集》中提到了一句: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耳,西方上兵也。
意思就是: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
另外還有徐州丹陽兵,也是當時最頂級的精銳步兵,陶謙之所以麵對來勢洶洶的曹操依然那麽有底氣就是因為手下握有這麽一支部隊。
天下精兵出丹陽,丹楊山險,民多果勁,在三國時期,丹陽兵基本上就是最強步兵的代名詞,基本上不管哪路諸侯經過丹陽的時候都要在當地募兵。
而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之孫,當世名將李陵帳下有五千死士也是來自丹陽的精兵,在李陵進攻匈奴時,以五千人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止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隻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於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才敢進攻,丹陽兵善戰可見一斑。
東吳“解煩”軍,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在當時是為了抵抗蜀國的東征而特別組建的。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勁旅,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支部隊手中,為諸葛亮和薑維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時代作為曆史上最大的亂世之一,能與之相比的恐怕也隻有戰國和五胡亂華兩個時期能與之相比了。
現在李木點開的就是一部三國小說,是在奇點中文網正版閱讀,而且裏麵還詳細地描寫了界橋之戰的全部經過。
當然,這肯定不符合曆史,而李木也不需要它符合曆史,隻要寫的精彩,劇情設置的好對於李木來說就是值得借鑒的。
如果真的要按照曆史來拍,那不用說,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撲街,這就是目前曆史題材影視劇的現狀,越是大火的片子就越經過了大量的改編,畢竟觀眾來電影院可不是來了解曆史的。
不過觀眾一方麵不喜歡看照搬曆史,另一方麵又對改編過的影視劇吹毛求疵,拚命地死扣細節。
當然,很多曆史題材的影視劇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硬傷,這方麵大到曆史大事件的經過與時間先後、曆史人物的關係,小到置景、服化道的考據。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嘛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從理論上來說,當然是越細致越好,但近乎完美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隻要不出現一些什麽太明顯的硬傷基本上都無傷大雅,比如秦朝出現炒菜、漢朝背《三字經》什麽的。
話說如果一部漢朝的電視劇出現了背《三字經》的情節,到時候背到這一段的時候怎麽往下麵接: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恐怕到時候編劇自己都會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