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當大明忠臣就該敢於直諫(第三更)

字數:4471   加入書籤

A+A-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崇禎不認錯,首輔周延儒也不會出聲提醒。
    沒看見陛下正在暴怒,這個時候進諫言,那是往氣頭上撞,得不償失。
    新科狀元陳於泰卻是不懂官場的許多道理,他急忙說道:
    “陛下,這些叛軍是兵分兩路,王恭廠再次爆炸,就是他們搞出來目的是引起更大的混亂,調動兵馬前往王恭廠救援百姓。”
    “如此說來,這些人是早有謀劃?”
    崇禎借坡下驢,站在廳內走了兩步。
    “陛下,這夥叛軍為了幾十兩銀子,就來攻打皇城的!”
    “你說什麽?”
    崇禎眉頭一皺,發現這次叛亂,竟然還另有隱情。
    狀元陳於泰當即就把從張光燦那裏聽來的消息,全盤托出。
    堂堂大明官軍,為了幾十兩銀子,就要來攻打皇城?
    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荒唐!全都借口!”
    崇禎氣得直甩衣袖。
    大明軍費開支巨大,他去年十二月第一次增加遼餉,就是為了給麾下將士發餉錢。
    結果這才過去幾個月的時間,有股叛軍竟然來殺進皇城來鬧餉?
    還是為了幾十兩的餉錢。
    此話說出來,有誰肯相信?
    新科狀元陳於泰當即抬起頭:
    “陛下,臣所言全都真的,並無半句虛言,臣也覺得不可思議。”
    “你給朕閉嘴!”
    崇禎忍不住伸出腳踹在陳於泰的肩膀上。
    這種結論,是他接受不了的!
    豈不是說他增派遼餉是錯誤的政策?
    尤其是對於這個新科狀元,崇禎是抱著極大的期望,結果現在叛軍說什麽就是什麽!
    有沒有一丁點自己思考的腦子?
    可是崇禎卻是忘了,皇太極也用了兩個太監偷聽,就加重了崇禎對袁崇煥的疑心,把他下了大獄!
    今年大比之所以延遲,是因為崇禎不滿意自他執政以來朝臣的表現。
    朝廷以科舉取士,重用科甲人才,是明代的祖製。
    中央和地方的各種要職差不多被清一色的進士拙葑牛就連手握重兵的各處總督也是清一色的進士出身。
    崇禎帝自己執政的這幾年間卻深深感到,那些堪稱八股文能手的進士們、翰林們,在處理實際軍政要務的時候大多是些昏昏聵聵之輩。
    他很想在自己親手考選的進士中挑出一批幹練的人才,策問便是他親自出的。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次考試,皇帝親自出題,親自監考,親自閱卷評定名次,因此進士們都得意地自稱是天子門生。
    大明後期的皇帝們大多對朝政毫無興趣,因而所謂主考隻是名義上的。
    有的皇帝儀式性地在考場上露一
    隻有事必躬親的崇禎帝才每次殿試必到,而且每次都認真地直接過問考試的各個環節。
    殿試時間較短,通常隻考策論一道,就是根據皇帝提出的“策問”回答自己對於一些治國大政的意見。
    這相當於試題的“策問”通常也是由內閣擬出兩三種再由皇帝挑選。
    大多空泛無實,貢士們也是以空對空,寫上些歌功頌德的話交卷。
    除了極個別的例外,全體參加殿試的貢士都能得到一個“進士及第”、“進士出身”或是“同進士出身”。
    因為有這樣的傳統,這一次參加殿試的貢士們早就通過各種關係從內閣裏套出了原擬的兩道“策問”。
    無防盜小說網
    事先寫好了兩篇洋洋灑灑的空洞文章,準備在殿試的時候謄寫一遍就交差過關。
    誰知道,崇禎帝這一次對內閣所擬的兩道“策問”都不滿意,
    提前一天自己重新寫了策問,抓緊印刷。
    總歸為五個方麵。
    首先他對於整個官僚集團的極度不滿。
    在崇禎看來,官僚們在整體上已經之極,士風敗壞,庸碌無能,對此非徹底整治不可。
    但用什麽辦法才能重振士風,使得官僚們勤廉兼備,德才並茂,他自己心中卻毫無成算。
    除了端正士風之外,“策問”中提出的問題還包括抵禦外患、消弭內亂、治理財政和破格用人。
    對於每個方麵的問題,崇禎都正麵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然後指出問題的核心所在,要貢士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外患,他認為建州女真本來隻是屬夷,地域狹窄,人口稀少。
    但一旦對本朝發起進攻,竟然勢不可當,實在不可思議。
    對內亂,他以為流賊與天災互為因果,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於財政崇禎講得比較具體,說是流寇蔓延,兵事孔急,國庫空虛,糧餉不繼。
    進言的人卻不考慮國家大局,總是要求減免稅收。
    百姓是國家之本,朝廷怎麽會不憐恤呢?
    但又要恤民,又要養兵,兩全之策卻不知是什麽?
    沒有人給出答桉。
    最後他特別提到:唐、宋時代文職武職本沒有什麽高低貴賤的區別。uu看書
    國初的時候用人也不一定都是科甲出身,而現在卻成了牢不可破的規製,這種壓抑人才的陋規非改不可。
    貢士們常年潛心於八股文,對這些重大國政當然提不出什麽真知灼見。
    他們在皇帝眼睜睜的監視下才發現,題目同原來花錢打聽到的完全不一樣。
    一時心煩意亂,文思全無,才硬著頭皮各自應付了一篇交卷。
    倒是原本是狀元的吳偉業沒門路,反倒越發不緊張,從容答題,有了良好表現。
    偏偏這種虧,許多花了銀子的貢士們,隻能是啞巴吃黃連。
    但是陳於泰是什麽人,他的錢可沒白花,關係也硬。
    就算崇禎連夜改問題,首輔周延儒也能知曉,讓人做好充足的準備。
    明朝特重科舉,科舉考試又隻重八股文,引導大批士子終身讀經製藝,頭腦中除了程朱理學的一套性情義理的教條之外空空如也。
    這就造成明代各級官僚和士人隻會空談天理,極少政治、經濟和軍事才能。
    新科狀元陳於泰不曾想皇帝竟然會如此暴怒,但此時他鐵骨錚錚,依舊開口道:
    “臣所言並無半點假話,加遼餉隻會民不聊生,士卒胃口越來越大,陛下理應體恤百姓,不要在增稅。”
    被叛軍打了一個兜子,讓他選擇閉嘴,不敢講道理。
    但是陳於泰在皇帝麵前,他就敢講道理!
    為人臣子,特別是忠臣,就該敢於冒著皇帝的怒火諫言!
    陳於泰覺得此時的自己是正義的化身,越勸諫皇帝,自己的名聲越盛,才越能表明自己是大明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