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明清戰略對決前夕
字數:6156 加入書籤
();
湖廣傳來捷報,讓崇禎極為興奮。
為了滅寇雪恥,崇禎把目光放在了錦州,希望洪承疇能夠再接再厲,能像吳國俊一樣傳來好消息。
不久前,洪承疇率領薊州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廣寧前屯衛總兵王廷臣抵達寧遠,視察鬆山等要塞後。
以兵力太少不足以禦敵,請朝廷再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雲集寧遠前線,總兵力達到十三萬。
明軍在錦州、鬆山、塔山、杏山一線擺開決戰的架勢。
當然清朝方麵也不示弱,咄咄逼人。
據遼東巡撫丘民仰向朝廷報告,清軍不斷向義州運送軍隊、糧食、武器。
其中有紅夷大炮三十門,小炮多得難以細數。
盡管在火炮方麵,明軍在各處據點的火炮也不少,但總體質量而言,還不如清軍呢。
明朝降將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在鄭親王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阿達禮等統率下,齊向錦州外圍撲來。
雙方接連交戰,形勢日趨緊張。
但我大明官軍上下齊心,略微占優!
崇禎雖然知道清兵難以對付,但是有洪承疇總督十幾萬人馬出手,還是讓他十分放心的。
可實際情況上錦州、鬆山請求救援的報告,與匯報到皇帝那裏的大不一樣。
「奴眾(指清軍)此番傾巢困錦,內打柵木,外挖濠塹,水泄不通,人影斷絕。
鬆城與錦州相隔十八裏,奴賊離錦州五六裏下營,即近在鬆城左右。
今錦州壕柵已成,奴眾精騎盡繞鬆城,勢雖困錦,實乃伺鬆。」
錦州、鬆山的守將,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
清軍圍困錦州的意圖是吸引明軍主力的增援,在鬆山一帶形成圍點打援之勢。
久經沙場的洪承疇,對這種戰術意圖當然了如指掌。
故而對戰略決戰持謹慎態度,傾向於打一場持久戰,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
他在向崇禎報告軍事部署時,一方麵表示解錦州之圍的決心。
「大敵在前,兵凶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戰,用紓錦州之急」。
另一方麵陳述他的應對方略「且戰且守」。
「久持鬆、杏以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
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即朝鮮亦窮矣。
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
洪承疇的「可守而後可戰」的戰略方針是實事求是的,也是當時唯一可取的方案。
皇太極想要長久的圍困,也得源源不斷的從朝鮮那裏運糧支撐。
這年頭,糧食就是金貴的很,哪裏都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
況且堅守錦州城的總兵祖大壽,被清軍困五個月之久,仍然信心十足。
他特地派士兵出城向洪承疇傳話,城內糧食還足可支持半年,建議洪承疇用車營步步進逼,不要輕易交戰。….
但是洪承疇卻是不這樣想,祖大壽被圍困,隻要有糧食就能守住。
可一旦糧盡,那錦州、鬆山等地的軍將就玩完了。
更何況清兵加緊四麵出擊,騷擾明兵,急需大力增援米豆。
洪承疇與邱民仰、吳三桂再三商議,急欲將糧料多運鬆、錦,以防不虞。
他們決計「以新年過節,出其不意」將糧運去。
正月初二、三兩天,裝糧上車,共一萬六千石,吳三桂親自帶兵防護,盡速趕運。
此計果然躲過清兵的監視。
明軍於初七進入錦州城,把糧食全部卸下去,初八空車返回。
待到初九,清兵才聞訊,出動兩萬騎兵追擊,企圖奪取糧食。
行至沙河堡,清軍分四股追擊,遭到明軍炮火襲擊。
清兵一無所得,還因追擊遭到埋伏,隻能從原路撤回。
明軍護送數百輛大車,裝載一萬六千石糧食安然進入錦州,說明清軍並沒有把錦州圍住,也沒有把寧錦之間的交通線封鎖起來。
或者說他們屢次對明軍的小都取得了勝利,根本就沒把明軍給放在心裏,認為他們不敢出城。
而那些諜子傳回來的消息,也是許多明軍都不敢運送糧食去錦州等地,故而清軍越發的驕狂起來。
所謂圍城半年之久,錦州城裏人出城田獵,車牛挽運軍糧,任意往來。
這證明清軍圍錦是不成功的。
或者是說有意放縱,方便他們聯絡城內的內應獲取消息來源,興許也是為了迷惑祖大壽等人。
總之,明軍這一次成功運糧食,主要是清軍出現了極大的失誤。
皇太極曾明確規定了「由遠漸近」的圍城方針,但是諸王貝勒並沒有認真執行,甚而加以違背,自行其是。
多爾袞、豪格、阿巴泰、杜度、羅托、碩托、阿山、譚泰等,在他們執行圍城的任務時,擅自移軍,退到國王碑(地名,位錦州東)以東,在離錦州三十裏的地方駐營。
不僅如此,他們私自決定,每牛錄甲兵三人回家一次,後又以每次甲兵五人、每旗章京一員輪流回家。
多爾袞等人的錯誤決定導致了嚴重後果。
圍困錦州的清軍部隊大量減員,軍心渙散,無心圍城。
城內明兵和百姓得以隨便出入,糧草不斷運進城。
錦州城內的明兵馬匹都在別處牧養。
出關援錦的兵馬也都退回休整、養馬。
可以說,多爾袞等人有時候打打仗,但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湖弄事的存在。
他們搶掠習慣了,這種費力還沒好處的事自是有些不上心!
皇太極得知這個情況,大怒:「這樣相持下去,遷延時日,何時能得錦州!」
他一天怒氣未消,特派專使前往營地調查此事,並指令給予他們以應得處分。
張存仁及時分析了圍城不見效果的原因。….
他在奏疏中寫道:「我大清兵開始圍困義州,又圍困錦州,如猛虎圍困豬狗,大明豬狗不敢與我軍猛虎對抗。
至今他們猶奮螳臂當車,屬實是不知道我大軍的厲害。
雖然以明廷統帥的才智不能抵抗我大清,可我大清士卒圍困不嚴,讓明將得偷偷運糧接濟,才苟延殘喘到今日。」
總之就是多爾袞他們沒有好好辦事找了個借口,分析了以往圍錦失利的原因之後,提出了圍錦的新措施。
來年春天大兵攻錦州,或挖壕,或炮擊,不克不止。
臣料城必得也,城內的蒙古士卒自會生變,在城中四處作亂。
若是不這樣進行,想要拿下錦州,亦無定期。
若欲久困,必繞城築台,兵圍數匝,始可得也,猶如圍困大淩河舊事一般。」
他主張圍錦,攻鬆、杏、塔山三城,而錦州不攻自破。
「鬆山、杏山、塔山,乃錦州之羽翼,寧遠之咽喉也。
此三城不破,寧錦之膽不喪。
三城之中,惟塔山可取。
其城在兩山之下,若從山上以炮擊之,其屋室自壞,不多費力,而城可得矣。
城一得,錦州之羽翼折,而寧遠咽喉塞
。
羽折喉塞,寧錦之膽自喪。」
清兵「圍城不嚴」,圍城又不得法,是它失利的基本原因。
現在皇太極開始發怒了,畢竟耗費如此多的錢糧,時不時的接到多爾袞等人與明軍廝殺的戰報。
個個都說明軍怯懦不敢出城交戰,結果人家隨便出城,還把糧食偷運進去,你們幾天後才得知消息。
真是一個個沒把朕的命令記在心上,以至於耗費如此之大,不得寸功。
皇太極換下多爾袞等人,派遣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阿達紮、羅洛宏率軍前往錦州。
他們完全按照張存仁的建議,將八旗將士開到離城很近,明炮火射程不到的地方紮營。
城四麵每麵立營八座,繞營挖深壕,沿壕築垛口,每兩旗之間,又挖一長壕,近城一側,設哨兵巡邏,嚴密監視城內明兵動靜。
經過這一番部置,錦州城已經處於清軍的嚴密包圍之中。
圍錦的清兵馬步一萬開始在城四麵掘壕,安設大炮四十位。
從杏山北十裏的五道嶺,到嶺北數裏的寨兒山各處山頭,都有清哨兵聯絡,晾山不絕。
另據前線不斷送來的報告說:清兵在錦州城外周圍挖壕,在壕裏邊安設棚木。
又報稱:清兵共四萬餘騎在城外四麵紮方管、長營,任離城五、六裏的地方挖壕圍城,道路已被封鎖。
遼東戰況在皇太極的糾正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不得不說,清軍剛挖壕嚴困錦州,就取得了重大戰果。
錦州外城為蒙古兵防守,他們看到清軍陣營
〔()會〕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