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無為而為之】
字數:433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在孔子輝煌燦爛的學術人生中,他的老師並不多,但任何否定道家思想的觀點都絕無可能繞過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的那道曆史鐵門。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流傳千載,成為千古佳話。不過孔子見老子的時間、內容,曆代爭議非常大,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孔子卑禮於老子”,是道家門徒有意抬高老子地位的炒作。
另一種觀點是孔子年少於老子,老子的生年具體無考,但應該比孔子大二十歲左右,老子成名要早於孔子,所以孔子向長者問道是非常正常的。二人相見的地點,沒有什麽爭議,因為老子時任東周王室的藏室史,相當於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也是名滿天下的國學大師。
孔子“適周”見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當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對座而視的時候,對曆史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雖然孔子見老子的史料非常多,但對於二人相見的時間則語焉不詳,學界為此吵來吵去。
大致來說,孔子見老子的時間,分為幾種觀點:一、孔子十七歲時;二、孔子三十歲時;三、孔子三十五歲時;三、孔子五十一歲時。而第三種觀點是老子最著名的學生莊子說的。其中孔子三十五歲時見老子,最為學界所認可,具體時間是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五月初一,當天發生了日全食。
從魯國曲阜到東周雒邑,約有五百公裏的距離,而且烽火四起,路上並不太平。孔子之所以執意要遠赴千裏之外去求見老子,有兩個目的:
一是來東周觀“訪樂於萇弘,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學習東周先進的政治禮法製度。
第二個目的,就是孔子聽子路說起東周有個守藏史老聃,博學通古,且舍下有書無數,孔子急於增長見識,便開始了他人生中最為瑰麗的求學之路。
孔子見老子都說了些什麽,《孔子家語.觀周》和《莊子.天道》對此均有詳細記載。《家語》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實際上是在老子訴苦,說自己觀於道德價值觀的建議沒有被當權者采納,道行於今世頗難,孔子指的是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的道德滑坡。
對於孔子的這個觀點,老子用他一貫的哲學思維邏輯回答,“說者流於辯,聽者亂於辭”,意思是官場中人鬼話連篇,而且擅長花言巧語忽悠百姓,而聽者又往往對事實的本相不了解,容易聽信他們的空頭承諾。
而在《莊子.天道》中,孔子和老子展開了一場關於“仁”的精彩辯論,事件的起因是孔子聽說老子藏有許多圖書,便來到東周找老子借書。老子並沒有借書,而是要求孔子用一兩個字來高度概括他所讀過的書,孔子答曰:“仁義”。
“仁義”是儒家學說的精神內核,孔子一生致力於“仁義”,而“仁義”與老子所追求的“道”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仁義”側重於社會人的精神層麵,“道”側重於人與自然的共存辯證關係,所以老子對孔子所追求的“仁義”似乎並不太認可,問孔子何為仁義。
孔子回答的也很幹脆:“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
孔子話音剛落,老子就對孔子的仁義論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老子不認同仁義是人之本性的觀點,他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孔子所謂兼愛無私,實則有私,孔子要愛天下所有人,實際上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愛他,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老子反對孔子的仁義論,並不代表老子反對仁義本身,隻是道、儒二家對仁義的理解不同所致。老子的用世哲學還是“無為而無不為”,仁義也是如此,老子反對的是刻意贈予別人仁義,因為這違反了天道人性。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就明確提出道家的仁義觀:“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真正的仁愛是天性流露,而不是化裝表演舞會,戴上仁義的麵具就能欺騙觀眾。儒家最喜歡宣揚仁義德政,而在老子的用世哲學中,“不以德者自居,不以仁者自居”,才是德與仁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在東周雒邑逗留的時間不會很短,他應該和老子進行多場學術上的切磋和辯論,老子以長者的身份多次告誡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
從《史記.老子列傳》記載的這段話來看,孔子的用世思想過於激進,恨不得一日變換城頭大王旗,這是老子所反對的。在老子看來,孔子的世俗心太強,不是能和他談天論道之人。
而根據近代大學者胡適的研究,老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學者,隻不過老子抱守舊儒,孔子推倡新儒。“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本無可疑。後來孔老的分家,也絲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統,而孔子早已超過了那正統的儒。老子仍舊代表那承順取容的亡國遺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懷抱著”天下宗予”的東周建國的大雄心了。”
從某種角度來講,胡適說的很有道理,比如老子的政治思想相對略比孔子保守一些,甚至更進一步說,老子才是西周禮教宗法思想(即周公之儒)的正宗傳人,孔儒不過是從周公之儒引申出來的新儒家學派。
不過胡適貶低性的認為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曆史進步的拌腳石,企圖將曆史拉回到原始初民的社會狀態,實在是有失公允,因為孔子要把社會拉回到西周禮不崩樂不壞時代的心情,比老子還要迫切。
老子是說過“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道德經》第三章)”但這句話並不能成為老子開曆史倒車的證據,否則儒家經常掛在嘴上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當何解?
老子說這句話的前提是統治者“不尚賢(錢財),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這裏所說的“知”,指的是智慧,而不單純指的是知識。統治者首先要做到不貪利貨,在全社會營造一個全民不貴財貨的道德價值標準體係。統治者貪婪,整個社會都會跟風。底層民眾由於剝削製度的限製,得不到一塊蛋糕,隻能逼著他們去反抗。
老子在第三章的最後還提到了“為無為,則無不為矣”,這裏所說的“無為”,是勸告統治者不要貪婪,盡最大可能讓利於民。你不希望子民做的事情,你自己首先就不要去做,否則上行下效,社會穩定是無從談起的。
胡適把老子和孔子捆綁一起銷售,甚至讓老子替孔子抵擋來自墨子批判儒家的槍子,實際上老子與孔子的三觀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簡單的將兩位思想家混為一談。孔子對老子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一些激進儒學者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等到孔子在老子混了幾頓飽飯後,要離開雒邑回魯國了,老子在城門前送孔子返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老子對孔子的優缺點已經了如指掌,孔子年輕有為,但對過於追求浮名浮利,在黑暗混沌的官場上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老子送給孔子幾句發人深省的警言:“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老子教育孔子,做人要低調,不要以為地球是圍著自己轉的。
表麵上講,老子講的是消極的為人處世,但其中卻包含著積極進取的因素,老子說過:“取天下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可從來沒說過無為就是消極避世,隻不過取天下各有道,道道不同而已。
孔子此次適周求道,收獲頗豐,以至於他在離開雒邑時,深深地長拜老子,“敬奉教”,並把老子抬高到無以複加的程度,稱老子為“龍”,而龍,世界上隻有一條。
孔子的偉大就在這裏,對於不同於自己的學說有著出自本能的敬重,孔子並非完全接受老子的說教,但不能否認的是,老子的淡淡數語,卻對孔子思維的開拓有醐醍灌頂之感。《孔子家語》把孔子後來收了學生三千,歸功於老子,“(孔子)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對老子來說,孔子隻是他絢爛而如迷霧般的人生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孔子繼續尋找著自己的夢想,而老子還要在無數的史籍卷宗中追求著對一般人來說並無多少實際意義的“道”。也許除了老子,沒人說得清“道”到底是什麽。
老子的“道”,並非某些人所貶低的不食人間五穀,脫離地氣,更不是什麽“神棍哲學”,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用世哲學,不能把出世的道家思想和追求有為結果的“道”本身簡單的混為一談。
老子不是天文學家,每天都在數星星,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是每一個有為於世的哲學家或思想家都必須麵對的。至聖如孔子,也對顏回說過:“通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後世對老子的研究,過多的集中在老子的哲學思想,總在茫茫宇宙中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卻往往忽略了老子的政治思想,其實老子也是站在地球的表麵上看待宇宙天象,人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