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天道】
字數:407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從《道德經》和《司馬法》、《孫子兵法》有關軍事思想來看,三部書有許多共通之處,以田穰苴、孫子在軍事史上的特殊地位,老子對軍事的理解能和二位大軍事家並列,至少從一個側麵說明了老子的軍事能力非同一般。甚至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老子和田穰苴調換一下,老子同樣有可能做出相同的成績。
老子來到東周雒邑做守藏史,不僅僅是為了謀一個鐵飯碗,更希望能依托周王室這個政治平台,來尋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理想總是那樣美好,現實總是那樣殘酷,甚至可以這麽講,老子來雒邑尋找政治平台,就像諸葛亮去投奔張秀一樣荒謬。
周王室自東遷雒邑以來,諸侯爭霸,周王室隻能尷尬地站在一邊當觀眾。諸侯有給麵子的,扔給王室仨蔥倆窩頭,有不給麵子的,一毛不拔。從綜合國力上講,東周隻相當於陳、蔡這樣的醬油國,連宋、衛、鄭這樣的中等諸侯都敢理直氣壯的欺負王室。
老子在雒邑出任守藏史的三十多年中,所侍奉的君主是周景王姬貴(公元前544至公元前520年在位),且不說周景王有什麽能耐,隻說東周王室的經濟窘迫,如果周公姬旦地下有知,一定會心酸落淚的。
堂堂周天子為了王室的生計,不得不厚著老臉問諸侯國討要財物,沒少受諸侯奚落。有一次晉國不給天子臉麵,氣得周景王破口大罵晉國“數典而忘其祖”。在這種尷尬地曆史環境中,東周王室已經自身難保,哪裏還能給誌向遠大的老子提供政治平台?
雖然司馬遷說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但隱居於野,不代表在政治上沒有理想。何況司馬遷的下一句話是“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如果老子自甘無名,又何必見東周衰落而亡去?曆代高隱之士很多都是政治思想破滅而遁入荒山野林中的,老子也不會例外。
既然東周無法給老子提供施政空間,老子為何不學孔子那樣周遊列國,以老子在學術界的大宗師地位,並非沒有機會求得一飛衝天的機會。究其原因,於史無考,但我們可以猜測一下,諸侯無論大小,卿相位置早就被貴族公子哥占滿了,哪還有老子的位置?利益集團一旦抱成團,就是水潑不進的銅牆鐵壁,與其四處碰運氣,不如留在雒邑等機會。
隻是可惜老子整整守了四十年,坐看青絲變白發,絲毫看不到彼岸,希望慢慢變成了絕望,當人在絕望的時候,往往是人生大徹大悟的時候。老子此時已經五十多歲了,“五十而知天命”,黃土已經埋到脖子了,再戀棧於此,最終什麽都得不到。
在政治上,老子已經注定無所作為,但在學術上,老子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或者說老子還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就是他需要一處安靜的所在,把他關於“道”的腹稿整理出來,就是影響曆史兩千多年的偉大哲學經籍《道德經》。
據學者考證,老子離開雒邑的時間應該是公元516年,而此時正是東周王室為了爭權奪利廝殺最為慘烈的時期。周景王於公元前520年死後,三位王子,即姬朝、姬猛、姬匄互相廝咬,而晉國又深度介入周王室權力之爭,雒邑血光衝天。
在此之前,雒邑雖處天下之中,但卻少見兵火,老子可以大隱隱於朝。而諸子爭位後,雒邑變得極不安全,刀兵無情,難免玉石俱焚,老子可不想陪這幾個公子哥殉葬。以老子的智慧,他當然不會留在雒邑等死,所以就有了道教史上著名的傳奇——老子騎牛入函穀關,紫氣西去,所有的故事都變成了傳說。
說到老子騎入函穀,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就是前函穀關令尹喜。此人的姓名、生卒年已不可考,西漢學者劉向說“關尹子名喜,號關尹子,或曰關令子”。
尹喜的從政經曆不甚清楚,但尹喜有一點和老子相同,就是都看破了世事紅塵,有了隱於山野的打算。後人多知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其實尹喜的哲學思想同樣博大精深,而尹喜之所以能得“道”,是因為老子的點撥。
老子騎牛西行,應該是去尋找一處遠離塵世喧囂的深山野林,至於老子為什麽去西方,原因不詳,分析起來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西方隻有秦國,經濟相對落後,名山大川人跡罕至,很適合老子隱居求道。
二、秦國內政相對平穩,名君輩出,屬於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不排除老子去秦國尋找發展機會。
從雒邑去秦國,就必須經過著名的函穀關,所以事先得到消息的尹喜就在關下截住了騎牛老子,拜老子為師,雲遊至終南山下歸隱。關於老子見尹喜,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史記.老子列傳》記載,尹喜截住老子後,用盡各種手段,強迫老子寫書,就是後來的《道德經》。
二、晉人葛洪《抱樸子》所說,老子和尹喜相遇的地點是在散關,強迫老子寫《道德經》一卷。
除了以上兩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神奇的傳說,也有另外一種神奇的說法,認為尹喜是前一年(公元517年)就已經辭官隱居終南山,尹喜於某天夜觀星象,看到一團紫氣從東方緩緩而來,尹喜認為有聖人將路過函穀關,所以尹喜提前一步回到函穀關,迎到了老子。
老子崇尚“道”,但有史可考的學生卻幾乎沒有,要是論影響力,孔子算半個,但老子與孔子所追求的道並不一致,所以孔子化鶴而去。失一孔子、得一尹喜,其實更值得老子高興。尹喜名望不如孔子,但尹喜追求的是“天道”,符合老子的三觀,所以老子很自然的就和尹喜走到了一起,並相伴終生。
甚至單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尹喜的曆史貢獻要遠大於孔子吸引傳播道家學說的貢獻,因為從某種角度講,沒有尹喜,就沒有《道德經》。《道德經》對中國曆史的影響,絲毫不遜於《論語》。
至於老子的下落,大致有三種觀點:
一、學界普遍認為是歸隱終南山,並傾終生之力,將五千言《道德經》付之青簡。自此之後,江湖上隻存在有關周守藏史老聃的神秘傳說。
二、有人說老子騎青牛,攜尹喜,背《道德經》,消失在流河之西的時空之中。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老子在過函穀關(或散關)與尹喜相會之後,繼續向西遊走,最終在河西某地飛升,應該就是根據“俱之流沙之西”而推測出來的。
三、《後漢書.襄楷傳》記載,東漢末年就有傳說,認為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去印度參拜釋迦牟尼做了和尚。
第三條幾乎不可信,且不說老子和釋迦牟尼同時代,以當時的信息傳輸能力,老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西天還有個佛祖。何況老子本身就是得道之神,他追求的天道與佛教格格不入,而佛、儒兩家有關“人道”的研究倒有些接近。孔子不能放棄儒家而歸入道家,老子又怎麽可能放棄道家而歸入佛家?
老子消失在曆史的茫茫迷霧之中,對後人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這給了後人對老子這位至聖先師以無盡的遐想。神話中許多以曆史人物為原型的神仙,他們在真實的曆史中許多都是“下落不明”,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心態:越神秘,越好奇。
在中國的諸子百家中,唯一被後世各種傳說拜為神仙的,數來數去,也隻有老子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上老君。諸子封神,是孔子都沒享受到的“待遇”,當然曆代儒學信徒對孔子的造神運動也足以讓曆史歎為觀止。
雖然道教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影響可能略遜於儒家思想,這可能和道家的出世情結有關,但老子從來沒有宣揚過避世,相反,老子的用世之心是非常積極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道家思想的始祖是老子,但道教的一些理論雜揉了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就如同東亞漢文化圈中的儒教和儒家思想不完全是一個概念。
中國的宗教起源相對較晚,老子也不會知道他死後,會被後世信教尊奉為圍著個爐子煉丹的太上老君,因為老子更在意的是他的思想能否教化傳世。不過老子也應該明白一點,哲學不是人人都有興趣學的,“天道”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不像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儒學比較通俗易懂。
《道德經》的相當篇幅也是在講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為什麽自漢武帝以後,曆代皆以儒為尊,即使是道教盛行的時代也是如此,比如北魏、唐、北宋末期。前麵講過,道家著重講“天道”,儒家著重講“人道”,其實道家也講“人道”,隻不過道家的“人道”對執行人的自身修養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