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明察秋毫】

字數:472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上官桀他們已經商量好了,趁著霍光休假,將奏折呈上去,上官桀負責催促皇帝批複,桑弘羊負責拉攏一些大臣,聯名請求下霍光的權。
    就這樣,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奪權運動開始了。
    他們計劃得很好,天衣無縫,從上書到三人成虎,一條龍服務,似乎每個環節都考慮到了,但他們唯獨忘記了小皇帝這一最重要的環節。不管你什麽奏折,都要有皇帝的批複,他們以為奏折交上去了,皇帝這麽小,隻有十四歲,小孩子一個,懂得什麽,還不是哄哄騙騙就好了。
    但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奏折交上去了,遲遲不見批複。上官桀看了無數次,都不見奏折。他的心裏開始唱起了《忐忑》。一整天,他想看到的都沒出現在他的眼前,他就在焦躁不安的狀態下度過一天一夜。
    第二天,一身舒暢的霍光上朝來了,剛一來就聽說自己被彈劾了,而且彈劾自己的還是重量級人物,這一下也忐忑了。他是個膽小的人,出了這麽大的事兒,早嚇得沒了主意,躲在畫室中不敢進殿見皇帝。
    十四歲的少年皇帝劉弗陵坐在大殿上,下麵文武百官比往日更肅整,氣氛格外凝重。大家都知道發生了多大的事兒!他們一個個嚇得大氣也不敢出。
    小皇帝的目光從人群中掃過,他在人群中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看不到霍光。他問:“大將軍在哪兒呢?”
    上官桀趕緊答道:“大將軍聽說燕王告他的罪,所以不敢進來。”此時上官桀還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滿心期盼他的這番回答能提醒皇帝,然後就下旨,抓人。沒想到小皇帝說:“召大將軍進來。”
    霍光心驚膽戰地來了,剛一入殿,就趕緊摘下帽子,趴在地上叩頭不已。身邊幾十上百雙眼睛望著他,有的幸災樂禍,有的同情。偌大的大殿,上百個人,居然安靜得隻聽見霍光叩頭的砰砰聲在大殿中回響。
    當著所有大臣的麵,小皇帝大聲說:“大將軍請戴上帽子,我知道這封奏折是假的,你沒罪。”
    霍光愕然,然後他趕緊問道:“陛下何以知道?”
    小皇帝說:“大將軍出行,這是你的職責所在,而且你調動校尉,到現在隻不過十幾天的時間,燕王遠在千裏之外,他又怎麽會知道?再說了,大將軍就算圖謀不軌,也不需要調兵遣將。”
    還有什麽比遇上明主更讓人慶幸!還有什麽比信任更讓人感動!霍光為朝廷鞠躬盡瘁幾十年,有這一刻,他值了。
    漢昭帝雖然在位隻有十四年,去世的時候也隻有二十二歲,而且在位期間,他幾乎從來沒有處理過什麽大事情,但僅憑此事,也足以讓他躋身於賢明君王之列。
    這一次的陰謀在昭帝的明察秋毫下破產了,但是上官桀等人並沒有罷手,一直都想扳倒霍光,他們一次次勾結大臣,告霍光的黑狀,不過昭帝並不相信,說得多了,昭帝大怒,“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
    不能詆毀霍光,上官桀他們想出了更惡毒的點子——讓鄂邑公主請客,埋伏刺客殺死霍光,然後迎燕王旦即位。
    燕王旦異常興奮,勾結郡國豪傑數千人,為自己的即位做準備。上官安甚至想得更遠,他的想法是,等殺死霍光,廢掉少帝,燕王劉旦一來到京城就殺了他,然後讓父親上官桀即位,改朝換代。
    邪惡之人之所以令人畏懼,就是因為你看他可能笑麵對你,但心裏或許已經想了九種害你的方法。
    他們的陰謀被鄂邑公主舍人的父親稻田使者燕倉知道了,燕倉告訴了大司農楊敞。楊敞是霍光一手提拔上來的,他是一個膽小懦弱之人,聽說此事,嚇得手腳發軟,都不敢告訴霍光,趕緊請病假休息,然後告訴諫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告訴了霍光。
    霍光馬上讓丞相車千秋派兵抓人。丞相征事任宮抓捕了上官桀,丞相少史王山壽將上官安騙到府中實施抓捕,其他如孫縱之、桑弘羊、丁外人等皆被捕,滅族,鄂邑公主、燕王劉旦自殺,一場政變被成功製止。
    終昭帝一世,國家無事,朝廷安寧。在昭帝的信任和支持下,霍光堅持武帝末期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充實,社會逐漸恢複並得以發展。
    公元前73年,漢昭帝去世。此時霍光的外孫女,那個小皇後還隻有十四五歲,年齡小,沒給昭帝生個一男半女的。所以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又擺在霍光麵前。
    選擇皇位繼承人,有很多條件的限製,有的甚至很矛盾,比如先代有兄終弟及的說法,也有兄弟不能相繼入宗廟的說法。但是在漢朝,有兄終弟及的先例。當年孝惠帝去世,後來接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漢文帝。朝廷在處理事情上最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看前朝的經驗,看前朝是否有過這樣的例子。
    孝昭皇帝無後,所以霍光隻能是從武帝的兒子輩中找,滿朝文武也都是這樣的看法。但是此時武帝的兒子就隻剩廣陵王劉胥一個人,而劉胥當年已經被武帝所放棄。
    霍光一輩子視武帝如神明,武帝的做法是他行為的指南,武帝製定的政策就是他施政的宗旨。武帝已經放棄劉胥,現在他卻要起用他。違背了武帝的意願,霍光一直內心不安,但是又不知該怎麽辦,他就這樣糾結著。昭帝四月去世,一直到六月份,過去了將近兩個月,事情一直拖著沒定下來。
    就在這個時候,有個郎官看出了霍光內心的猶豫,上書朝廷:“過去周太王曾經廢掉太伯,讓王季繼承王位,周文王放棄伯邑考,立武王,隻要對江山社稷有好處,也可以廢長立幼。”這話說到了霍光的心裏,霍光趕緊把奏折拿給丞相楊敞看,跟楊敞取得一致,將那個郎官提拔為九江太守。廣陵王就這樣被放棄了。兒子輩已經沒人了,隻能在孫子輩中找。
    其實這樣一來,事情反倒簡單了,武帝的孫子不少,但是地位尊貴,位列諸侯王的隻有一個——昌邑王劉賀。燕王劉旦的兒子也做了諸侯王,不過那是一年以後的事情。在漢昭帝去世前六年,劉旦作亂自殺,爵位被廢,七年後,也就是漢宣帝即位後複爵,剛剛錯過選擇繼承人。
    選擇是唯一的,所以霍光很快拿定主意,在接到郎官奏折的當天就上報皇太後,也就是他的外孫女。這隻是個手續問題,外孫女是不拿朝廷主意的,隻是在需要的時候抬出來亮個相走個過程。然後霍光派少府樂成,以大鴻臚的身份去接劉賀。
    樂成是霍光的親信,這個時候正受霍光的寵信。按照以往的規矩,迎立皇帝是很大的功勞,將會獲得封侯的獎賞。在這件事情上,霍光是有一點兒私心。同去的還有宗正劉德,這人是楚元王的重孫,有光祿大夫丙吉,也是霍光非常信任的人,還有中郎將利漢。
    劉賀在朝野上下期待的目光下來到朝廷,但是他從到來的那一天起就讓人失望,即位後,他更是荒誕肆恣,任意妄為,以至於短短的二十七天,就違規做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平均每天多達四十多件,可謂名副其實的搗蛋王。
    劉賀的這種表現,讓霍光為難了。他本意是想找一個稱職的皇帝,沒想到招了個淘氣頑劣、不務正業的調皮鬼,百年之後,他有什麽麵目去地下見尊敬的漢武帝?他整天憂心忡忡、悶悶不樂,苦思良策卻一籌莫展。他從小少讀書,對經書不熟,不知道前朝可有這樣的情況,那些先哲們是如何處理的,於是問他信任的大司農田延年。
    田延年說:“將軍您是國家的柱石,要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著想,覺得這個人不行,不如另選賢明。”
    這話又說到了霍光的心上,但是他心裏擔心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他問田延年:“我倒是這樣想,但是不知道前朝有沒有這樣的例子?”霍光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可以很堅定地執行既定政策,但是卻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所創舉。
    田延年說:“有啊!伊尹相殷,廢掉太甲以安宗廟,後世都稱他為忠良。如果將軍您也能這麽做,您就是漢朝的伊尹。”
    匹儔先賢的問題,霍光未必想過,但是既然前朝有先例,而且也為後世所稱道,那麽他心頭的疙瘩就解開了。
    霍光將田延年提拔入宮,作為自己的助手,然後召集丞相、禦史大夫、將軍等等商議。霍光還是很有前瞻性的,他提拔田延年這一步走得非常好.
    當廷議陷入冷場,眾人都不置可否之際,田延年挺身而出,他離席按劍,大聲說道:“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諡常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為霍光掌握大局。
    就這樣,在文武大臣們的共同決定下,劉賀被拉下馬,成為西漢曆史上唯一一個因胡鬧被臣子廢棄的皇帝,也成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廢掉劉賀,接下來該找誰來做皇帝呢?最尊貴的職位,現在居然成了眾大臣心中的老大難。孫子輩中,燕王劉旦作亂,亂臣賊子的後人是不能迎立的,劉胥還在,他的孩子也當然不能迎立,齊懷王絕後,昌邑王後人廢掉,孫子輩好像已經沒有合適的人選了。大臣們開會開了一次又一次,始終沒有結果。
    光祿大夫丙吉私底下寫信給霍光,推薦武帝的曾孫劉病已,他是太子劉據的孫子,也算是嫡親。霍光聽從了丙吉的建議,迎立劉病已為皇帝,史稱漢宣帝。
    輔佐漢宣帝四年後,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死後漢宣帝給了他優厚的待遇,並賜他皇家葬禮規格——黃腸題湊,在西漢曆史上,隻有兩個大臣享受這種待遇,一個是霍光,另一個是漢哀帝的幸臣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