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婚

字數:854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歌鹿鳴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這一個冬天,特別寒冷。
    江南很少積這麽厚的雪,這個冬季卻自入冬就是兩場大雪,新年過後更加沒有天晴的日子,連續下雪,紛紛揚揚地飄灑不停。
    院中的雪掃了也沒用,索性隻留了條小道走路,其餘便由它積著。收雪水的鬼臉青到蓄了不少,埋在牆角樹下,待開春就好煮茶了。院角的臘梅開得正旺,瑈璿拍拍手上的雪,仰頭望著嬌黃的花朵,嗅到陣陣沁人芬芳。
    明天,去嗎?
    太子妃張氏,老家乃是河南永城。張妃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就是朱瞻基的外婆,發現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孫氏貌美聰明,便屢次在張妃麵前提起。張妃想到兒子的親事,便將孫氏選入了東宮,因年紀都還小,就先養在自己宮中。
    不想永樂帝見朱瞻基漸漸大了,考慮該給他成家,見了孫氏幾次,卻覺得太過聰明外露,不大滿意之下,便讓欽天監觀天象察看太孫妃的兆象。沈監正望了幾天幾夜,奏曰:星氣見奎婁,太孫妃當在濟河之間。聖意便挑了敦厚福相的山東濟寧胡氏,乃是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這是不想太子妃與太孫妃出在一個地方,以免外戚勢力過大。太子妃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現在已經要管皇太孫的婚事,以後,還會管什麽?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不會任由這樣的事發生。
    太子妃當然得服從永樂帝,於是胡氏為妃,孫氏為嬪,要在永樂十五年正月二十二這一天同時嫁給皇太孫。
    太孫大婚,非同小可,自秋天詔書下後便開始忙起來。
    東宮先是派出長長的使團,滿載著數車禮物去胡家行納彩禮。金銀綢緞茶絲雁甲,凡能想到的應有盡有。之後是更隆重的大征禮,除了禮物更多之外,金銀錢財按例要達到某個巨額,正副使節的級別也要更高。
    東西倒簡單,自有宮中采辦辦理;隻是使節人選,太子夫婦犯了難。東宮剛遭遇一次洗劫,能幹的宮僚都進了詔獄,連楊溥黃淮都沒出得來,東宮這會兒簡直就是無可用之人。
    太子學了乖,凡事奏請皇帝。永樂帝本已派了禮部尚書呂震和禮部侍郎尹昌隆協辦婚禮,幹脆就又下旨,朝臣中凡單身未婚的皆去東宮聽從太子太子妃安排工作。聽起來不得了,結果悲催地發現,也就十來個人,基本都是今科的進士,還沒來得及成家的。
    於是,瑈璿糊裏糊塗地便和甘棠成了東宮使團的成員,甘棠更是副使節,下大征禮,明天正日子還要代表太孫去胡家奉迎太孫妃!
    瑈璿實在覺得亂,是他,娶親啊!
    沒想到,朱瞻基要大婚的消息,對自己會有那麽大的衝擊。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一片空白,不記得當時是怎麽回答甘棠,不記得那詔書是怎麽擬的,甚至不記得那日是怎麽回家的。
    為什麽呢?瑈璿不明白。
    忽然“瞿瞿”兩聲,在院外響起。瑈璿大喜,“唧唧吱”回了一聲,一邊叫:“鋤藥!快去開門!”一邊轉身往屋前走去。蹚過一片半尺深的積雪,踏上小徑,忽然腳底一滑,結結實實地直摔下去。瑈璿心中叫著糟糕,等著埋首泥地,突然迎麵伸過兩隻臂膀,將自己一把托住。
    瑈璿抬頭看時,正是朱瞻基。大冷的天還是一身琥珀錦衣,身後跟著的榮冬捧著件紫貂大氅,蛐蛐籠藏在大氅之下。
    瑈璿笑:“你把大毛衣服讓給桃葉帥了?”
    朱瞻基紮手笑道:“我又不冷,母親非讓穿,不然不給出門。”說著接過蟋蟀籠,和瑈璿往屋裏走,一邊吩咐榮冬:“把這路清一清,別再摔著人。”
    鋤藥趕緊跑過來:“榮大叔您歇歇,讓小的來。這早上剛鏟幹淨的,又結上了。” 鋤藥後來知道,榮冬榮夏乃是錦衣衛左右鎮撫,正五品的官兒,比瑈璿可大得多。怎敢讓錦衣衛鎮撫掃雪?
    “是啊,這雪下個沒完沒了了。”榮冬卻不在意,與鋤藥說笑著,自己找了把大笤帚。
    瑈璿看看小泥爐上的水壺噗嘟噗嘟開了,隨手便泡了茶,一邊問道:“你今兒怎麽走得開?不少事吧?”
    朱瞻基逗弄著桃葉帥:“沒我什麽事。宮裏是忙翻天了,到處在布置裝飾倒騰,我看得煩,就溜出來了。”
    瑈璿給他沏上茶:“就是明天了呐!你不激動?”這人也太淡定了,明日就大婚了,而且娶兩個,怎麽一點兒反應沒有?
    朱瞻基挑了挑眉,似乎很奇怪:“就是明天開始家裏多兩個人唄,有什麽好激動的?她們歸母親管,和我關係不大。”想了想道:“最多有時候晚上過去睡個覺。”
    瑈璿好奇:“你更想去誰的宮裏?”問完了,臉有些紅。
    朱瞻基頭也不抬地繼續看著桃葉帥:“誰都一樣呐。孫嬪我在宮裏見過,胡妃聽說是個老實人。”
    見瑈璿滿臉不解,笑道:“不都是這樣嗎?父親說是待母親特別好些,東宮裏十幾個嬪妃我看他也都輪流轉轉。皇祖父自皇祖母薨了便沒立後,後宮裏也不見得去誰那裏多些。”
    頓了頓道:“聽聞原來有個朝鮮來的權妃特別得寵些,可惜永樂十年帶著北征時死在路上了。”
    瑈璿雙手支頤,望著空中說道:“也許你們皇家是這樣的?可是我聽姆媽說,爹爹在的時候,他們一日也沒有分開過。要不是因為有了我,姆媽會陪著爹爹一起進京考試。爹爹不在了這麽多年,姆媽也隻是想著他一個人。姆媽說,有了心愛的人,便會隻想和他在一起。”
    想到父母的這種恩愛,無比神往。
    朱瞻基不吭聲,瑈璿以為他在沉思,低頭看時,他正小心地把桃葉帥通州將自籠中放入旁邊的青花罐中,根本就沒在意自己在說什麽。瑈璿笑了笑,便一起逗弄起蟋蟀來。
    第二天便是大婚的正日子,瑈璿想想,還是準時到了東宮。先是拜過太子太子妃,然後隨在朱瞻基之後拜太廟拜奉先殿拜皇帝,然後太孫歇息了,反而是使團一行人再浩浩蕩蕩地開發到胡家,敲鑼打鼓地接胡妃回到東宮。又是一套繁瑣的跪拜,終於新娘送入了洞房,使團回到了大殿筵席上。
    瑈璿腿都酸了,這一日夠累的。在角落裏悄悄找了個座位坐下,敲了敲腿。仰首見主位上皇帝居中而坐,太子太孫和漢王陪在左右,一群大臣簇擁著。
    朱瞻基一身大紅的喜服喜帽,襯得他容光煥發,連一向漫不經心的笑容看起來都有些喜氣洋洋。
    瑈璿忽然一陣心酸,伸手取過案上的酒盅,仰脖便喝了下去。沒想到又是燒酒,一股熱浪自口中直燒到胸腹,瑈璿嗆得咳嗽,又急忙捂住嘴,這會兒可不想引誰注意。
    旁邊遞過來一杯水,瑈璿急忙接過,喝到嘴裏居然是酸梅湯!大冬天的哪兒來的這好東西?比燒酒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瑈璿側過頭,卻是朱高壑坐在了案旁,含笑靜靜看著自己。
    瑈璿紅了臉,埋頭又喝了口酸梅湯,真是好喝!瑈璿滿足地歎了口氣。酒意有些湧上來,瑈璿忽然輕聲問道:“小王爺,你成親了嗎?”
    朱高壑怔了怔,有些意外:“還沒有。太孫這大婚了,我們兄弟們估計也就快了吧?”
    瑈璿又喝了口湯,問道:“那你想過娶什麽樣的人嗎?”
    朱高壑說得有些無奈:“婚姻主之父母,何況我們家,當然得聽父王的。估計總是個有目的的聯姻吧?”說著也不由得舉起案上酒盅,默默喝了一杯,麵不改色。
    瑈璿笑:“你們家的人倒都酒量好,和皇上象得很。”
    “什麽事象朕呐?”不知何時,永樂帝路過屋角,聽到瑈璿的話,停步問道。大殿內的人散了大半,原來太孫入了洞房,很多都擁去看熱鬧了。
    瑈璿嚇了一跳,急忙跪倒:“微臣不知聖上在此,胡言亂語,聖上恕罪。”
    朱高壑也忙笑著解釋道:“陳狀元誇孫兒喝酒象皇祖父,真是過獎,皇祖父莫怪。”
    也許是因為喜慶的日子,也許是好酒之人喜歡聽別人誇自己酒量好,永樂帝居然不以為忤,走幾步到了二人案前,一邊道:“在陳狀元眼裏,咱們老朱家的酒量,是真的了不起嘍?”
    一邊示意二人照舊坐下,自己居然也坐在了案邊。太子,漢王和楊士奇本來跟在皇帝身後,愣了愣,隻好也在案旁依次坐下。
    瑈璿睜大眼睛:“聖上喝這麽烈的燒酒,就像喝水一樣。太孫殿下和世子殿下也是眉頭皺都不皺一下。真是家學淵源,祖孫海量。”
    永樂帝望著瑈璿的眼睛,有一陣恍惚。這驚訝睜大眼的模樣,可真是象……皇帝搖搖頭,笑道:“你這南方小狀元,倒有趣。”側頭看了看太子和漢王:“小狀元誇我們老朱家酒量,你們兩個也表現一下罷!”
    果然漢王也是好酒量,笑著就幹了杯烈酒;太子稍稍遲疑,沒說什麽也把酒喝了,微微皺了皺眉。
    永樂帝笑道:“如何?我們老朱家的不賴吧?可惜高燧不在你看不到,那也是個厲害的。”
    瑈璿酒意上湧,已經有些話多,好奇地問:“聖上是說的趙王嗎?在北京的?”說著主動給皇帝斟了杯酒。楊士奇皺了皺眉,不知道這陳翰林今兒怎麽在皇帝麵前如此輕鬆自在,還話多?真是喝高了?
    永樂帝笑道:“不錯。朕就這三個兒子。”說著幹了酒盅,解釋道:“太祖定的五行之名,朕這一輩的是從木”,指了指朱高熾和朱高煦:“他們是從火”,又指了指朱瞻壑:“他們小的是從土。”
    太祖朱元璋迷信陰陽五行,老早就將曆代子孫的名字規定了每一代的五行,“木,火,土,金,水”輪著來。後來整個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曆代皇室和藩王,都嚴格遵守了這一祖訓。可惜才轉了兩輪,第三輪剛起個頭,崇禎皇帝朱由檢,木字輩,大明就亡了。
    瑈璿隨手把酒又斟上,笑道:“皇上好福氣呢,三個兒子個個人才出眾,又都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皇上享這闔家天倫之樂,多好呐。”
    雙手支頤,問道:“趙王是什麽模樣,也長得像聖上嗎?”酒意上湧,兩頰桃紅,而眼波盈盈,更是要滴出水一樣。永樂帝看著這記憶中的眼睛,又有些恍惚。
    楊士奇聽得直皺眉。堂堂大明狀元,翰林院編修,怎麽像個女人似的拉家常?偏偏皇帝還聊得蠻投機。
    漢王和朱高壑也是麵麵相覷,在畫舫上見識過陳狀元話多,他原來在哪兒都話多?這話裏又聽不出什麽意思,僅是好奇?還是恭維皇帝?
    太子含笑坐在一旁,顯然拿定了注意不開口。
    永樂帝做了十幾年皇帝,自徐皇後薨後,真是孤家寡人,唯一的朋友道衍還是個和尚,不喝酒。平時臣子也好妃嬪也好,在自己麵前都是畢恭畢敬,唯一就是孫子朱瞻基自然些,可是從來也不會這樣婆婆媽媽聊些家常。
    此時這小狀元自然而然地斟酒,自然而然地開聊,永樂帝喝著酒,竟然有了傾吐的欲望:“高燧那小子,長得也像我,和高煦差不多。武功打仗都也很厲害的。”
    瑈璿惋惜地歎道:“那聖上怎麽舍得啊?北京那麽遠,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那裏。留在金陵一家人一起多好啊!”說著居然舉杯,安慰似地向皇帝拜了拜,兩人一起喝!楊士奇看得呆住,這個陳翰林,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永樂帝歎道:“皇帝家,哪兒有那麽容易一家人在一起。”說到這裏停了停,似乎想起了什麽。是什麽?
    搖搖頭又接著說道:“朕就藩那會兒,也就二十出頭,在北平一呆就是二十年……”永樂帝和陳狀元邊喝邊聊,旁邊四個人目瞪口呆。
    不知道過了多久,鬧洞房的人蜂擁而歸,大殿上又熱鬧起來。皇帝才似乎清醒過來,起身回宮。
    甘棠一眼看見瑈璿在皇帝麵前喝得醉態可掬,歎了口氣,不顧朱瞻壑瞪眼,扶起瑈璿就回尹府。一出大殿,一陣冷風迎麵吹來,瑈璿頭暈目眩,踉蹌著抓緊了甘棠,大著舌頭說道:“甘棠,這可又在你麵前喝醉了呐!”
    甘棠不理他,見東宮門前擁擠,吩咐徐照去把車拉到對麵道上。自己架起瑈璿,穿過雪地。
    雪花飄落在滾燙的麵頰上,瞬間融化。瑈璿回頭望向來路,在一片白雪茫茫中,紅色裝裹,高懸紅色燈籠,貼滿紅色喜帖的東宮,份外醒目地喜氣洋洋。大朵的雪花飛舞著,隱隱約約,傳來鼓樂聲和喧鬧聲。
    他並沒有出來送客,他入了洞房,在陪他的新娘。
    瑈璿心中大慟,一口鮮血直噴出來,打在積雪上,點點鮮紅。
    ****************
    第二天,皇帝沒有上朝,隻傳了楊士奇去乾清宮問話。
    楊士奇心中暗歎,這都是昨兒喝多了的!陳翰林聽說是出東宮就倒了,今天也是沒來,告了病休。酒色誤人,誠不我欺!
    進了乾清宮,永樂帝歪在榻上,沒精打采的。榻邊放了隻小火爐,紅彤彤的火光中,藍色的小火苗一跳一跳。
    永樂帝示意楊士奇立在一旁,半天問道:“漢王第一次是什麽時候分藩的?”楊士奇怔了怔,不動聲色地回到:“稟聖上,是永樂二年,藩國雲南。”
    永樂帝微微眯起了眼,似乎在回憶。
    是,是在十幾年前。高煦痛哭著奔到自己麵前,喊著:“兒子犯了何罪,要發配我到雲南?”滿臉的淚水。徐皇後也哭,不舍得他去那麽遠。於是就留在了京城,一呆就是十幾年。
    前年封他到青州,他還是不肯去。自己忙著北征,沒顧得上,也許是不想催逼他。結果呆到了現在。
    永樂帝良久不語,楊士奇恭恭敬敬立在一旁,心中忐忑不安。
    漢王得寵,太子一點兒小事就遭打壓;自己雖然擁立太子,卻完全不敢表露出來,潛伏一樣地小心翼翼幾頭糊弄才能活下來。難道,皇帝終於對漢王有想法了?
    回想昨天陳狀元和皇帝拉家常,不會吧?是這些話的影響?
    永道:“擬朕旨意,封漢王去樂安州(今山東惠民),給他兩個月時間準備,三月二十日前必須啟程。”
    楊士奇心中大喜,麵上還是絲毫不露,恭恭敬敬地道:“陛下聖明!”
    永樂帝哼了一聲,瞅了瞅他,道:“漢王分藩兩次都不肯走,非要留在京城,難道存的好意?朕要遷都到順天府,漢王卻要留在應天府,居心何在?恐怕不等朕屍骨涼透,兩個兒子就要打起來,你們心知肚明,一個個卻都不吭聲!”
    見楊士奇額頭冒汗,又怒道:“小狀元恭喜朕安享天倫之樂,兩個兒子卻連善終都難,如何安享?你們以為你們就能置身事外?”
    這話說的甚重,楊士奇大驚,連連叩頭:“微臣不敢。非臣狡辯,譬如上次迎聖駕遲到一事,皆是臣等下人辦事不力,太子仍受重責。臣等,實在不明聖意,不敢妄加進言。”
    永樂帝不語。也是,自己偏愛高煦,待太子不免苛責。對漢王的一次次縱容,助長了他的非份之想,也許,這樣反而害了他。解縉說“是起爭也!”莫非竟是對的?
    永道:“楊卿也是為人父母,對子女最大的願望是什麽?說到底,不過是平安二字。太子仁厚,又有你們這些大臣們護著,當能平安終老。漢王卻沒那麽容易,性子本來不馴,又與武將們混在一起,沒什麽人好好引導。真是前路凶險。希望這次讓他去樂安,他真的能從此平安。”
    誰能料到,永樂大帝對兩個兒子,隻是如此簡單的願望。更誰能料到,這麽簡單的願望,最終竟然沒能實現。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可惜,父親永樂大帝的這番苦心,漢王一直沒有明白。
    楊士奇連連答應,出了乾清宮。十幾年的謀劃和擔憂,居然今日解決了!豈止令人大喜過望,簡直令人將信將疑!此時回想昨日陳狀元的酒話,其實就是兩個內容:漢王還在京城!皇帝是否要一家平安?
    說的如此不露聲色,如此巧妙藝術。
    大雪初晴,乾清宮的飛簷在碧藍的空中直穿雲霄,陽光照耀下,竟有些晃眼。楊士奇喃喃自語:這個陳翰林,膽識過人,真是不簡單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