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蓮花
字數:828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歌鹿鳴 !
“風霜雨露,無非教也”
********************
永樂大帝的北征大軍,在沙漠上已經轉了快兩個月。
永樂八年,永樂十二年,永樂帝曾兩次親征漠北,均取得了不小的戰績。特別是永樂十二年的那一次,將韃靼瓦剌徹底打回沙漠做了遊牧民族,
之後多年,大明的北方邊境都是安安靜靜。
可是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之後的下半年,邊境有報,有小股蒙古兵騷擾邊境。這本來不是多大事,猜想也就是餓極了的蒙古人劫掠些生活必需品,很快就消失了。邊防本來固若金湯,為此加強了防範,並沒有任何危險。
然而永樂大帝卻當成了件大事。蒙古人又來了?而且是老相識阿魯台?那還得了!打!接著打!於是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又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北征。而且,都是皇帝禦駕親征。
有這個必要嗎?
朝臣群起反對。首先是管軍務的兵部尚書方彬,再三勸阻。蒙古小隊騷擾,並未對邊境產生威脅,隻要九邊軍鎮加強防守,不就可以了?而反對最厲害的,是戶部尚書夏原吉,這個年近六十,曆經三朝的老臣。
為什麽呢?
很簡單,沒錢沒糧。
幾十萬大軍北征,供給是首位。特別是軍糧,這幾十萬人的糧食,包括去的路上,包括打仗期間,包括回來的路上,糧食都要帶著,沙漠裏可沒有吃的。可是大明永樂年間,遷都,到處大興土木,下西洋,種種花錢的大事一齊上馬。戶部小心節省的存糧存銀,花得差不多了。
到哪裏再弄這些糧食?南方自然有,可是如何大量運過來?運河也是超極限運轉了。夏原吉直截了當地稟告皇帝:現在的糧草,隻夠邊防部隊的,無法供應北征。
“彼年十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情別作,內外俱疲。況聖躬少安,尚需調護。豈遣將往征,不勞車駕?”委婉地勸皇帝別去,要去也派個大將去就行了。確實永樂帝身體近年一直不好,夏原吉這麽勸,也是為皇帝著想。
然而永樂帝聽了夏原吉的報告,卻極不高興,不行,就是要去!你,戶部尚書,不就幹的這活兒嗎?立刻去開平籌糧!
夏原吉無奈,吭哧吭哧去了開平,辛辛苦苦籌集糧食。就在這時管軍械生產的工部尚書吳忠進言北征物資困難,被永樂帝逮捕下獄;兵部尚書方彬懼怕之下,幹脆自殺身亡。
永樂帝勃然大怒,這幾個人,是串通好了來威脅我?猛人永樂大帝,一拍龍案,方彬你想死就死?不行,戮屍,再殺一遍!又將夏原吉自開平抓回,也下了詔獄。
三朝老臣,對永樂盛世貢獻巨大的夏原吉,就這麽進了監獄。大家都覺得,永樂帝年紀越大脾氣越是暴躁,朝臣與後宮,都是人人自危,戰戰兢兢。夏原吉此時在獄中,有一句名言流傳甚廣,叫“風霜雨露,無非教也”,意思皇帝這是教育我,我還是感激的。
永樂帝的虎威,可見一斑。
朝廷輿論,以投機分子禮部尚書呂震為首,改為支持皇帝北征。呂震更是落井下石,說夏原吉“陰柔險邪”。幸虧皇太孫不斷地在皇帝麵前求情說理,夏原吉才保住性命,沒被皇帝砍了。無人再敢勸阻,永樂帝開始了連續三次的禦駕北征。
可惜,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這兩次親征,都是無功而返,連敵人的影子也沒看到。永樂二十年這次,永樂帝是找碴打了下朵顏三衛;二十一年這次,還好碰上了個主動投誠的蒙古王子,永樂帝賜名為金忠,兩次好歹都沒有空手回北京。猜想阿魯台是被打怕了,惹不起,隻好躲起來。
可是永樂帝越找不著敵人,越是要找:躲?我偏要揪出來打!
於是二十萬大軍在永樂二十二年的四月初三再次出發,自北京張家口浩浩蕩蕩出了出宣府。永樂大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隨行。代理戶部事物的呂震動用北方各省三十四萬匹驢和二十三萬民夫搶運,湊出了三十七萬石軍糧。
然而,就是找不到蒙古人。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糧食一天比一天少。在大漠上一步步深入,已走出了七八百裏,卻連一個人影也沒有。永樂帝派出了十幾隻斥候小隊四處偵察,回來都是沒看到敵人。隻有一個小隊見到了點兒車輪印,可也是很久之前的印子,料想人早就過去了。
大明軍隊的神機火炮,強弓勁弩,以及永樂大帝和英國公張輔這兩個當世最能打的將帥,竟然完全沒有施展的機會。
驕陽似火,一陣陣熱浪自地麵噴上來。放眼四顧,連綿的黃沙不絕,碧藍的空中一朵雲彩也沒有。所有的軍士汗流浹背,馬匹也都低垂著頭,沒精打采地往前挪著。
永樂帝騎在馬上,也一身一頭的汗,然而望著這記憶中熟悉的一幕,皇帝的心中,暗暗期待。
為什麽,不顧眾臣的反對,一意孤行,一次次來到這漠北荒地?二十多年了,難道還會有奇跡出現?
永樂帝,當年的燕王朱棣,嘴角浮上一絲苦笑。
當年在沙漠中也是這樣,兜兜轉轉幾個月找蒙古人。遇到她,是奇跡;一起看到空中寶塔,更是奇跡。
老天,讓我再有一次奇跡!隻要再一次,再見她一麵!
一陣鸞鈴聲響,十幾匹快馬自左側快速奔來,直迎著皇帝的馬頭。快到近前,奔跑的人一躍下馬,就著衝勢單膝跪在永樂帝之前:“稟告陛下!微臣這七天搜遍了西北方圓四百裏,沒有發現敵蹤。”頓了頓道:“糧食沒了,微臣就回來了。”是英國公張輔,親自去搜尋蒙古人。
永樂帝不做聲,半晌問道:“有沒有,發現什麽人?呃,百姓?”
張輔躬身道:“稟陛下,什麽人也沒有。方圓四百裏,一片荒涼。”見皇帝滿臉失望,又道:“陛下!請給微臣一些糧食,微臣再去搜尋!”
陽光熾烈,永樂帝剛要答話,忽然一陣眩暈,幾乎摔下馬;急忙抓緊韁繩,閉目定了定神。
身邊的海壽伸臂扶住皇帝,輕聲勸道:“聖上!您這龍體欠安,歇歇吧?”永樂帝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多年的辛勞,身體早已大不如前。這次北征一直不見敵人蹤跡,皇帝鬱鬱寡歡,已經這樣眩暈過好幾次了。
楊榮在後關切地望著,也道:“陛下!這軍糧已經消耗過半,不能再往前行軍了。”遠征的規矩,一定要在供給剩一半的時候返程,否則可能會被餓死。幾十萬軍隊如果缺糧,鬧事兵變什麽後果都有可能發生。
張輔愣住,沒想到這次的軍糧這麽緊張。就這麽回去?二十萬大軍在漠北轉悠近兩個月無功而返,白跑?
海壽扶著永樂帝,靜靜等著。良久,皇帝才抬起頭,有氣無力地道:“班師,回京!”再不走,幾十萬人會死在沙漠裏。
楊榮大喜,道:“尊旨!陛下聖明!”張輔張了張口,望著皇帝憔悴的麵容,終於沒有說話。
七月,返程的大軍行到了榆木川(現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望無際的草原綠油油鮮亮欲滴,各色野花五彩繽紛灑在草中。榆木川自其間穿過,碧綠的河水與草原融為一體。東西北三麵環山,山頂積雪未融,鬱鬱蔥蔥的山坡仿佛綠衣少年戴著頂白帽子,與蔚藍天空中的白雲相互嬉戲。
大軍在荒漠中艱苦已久,見此美景都不由得齊聲歡呼,聲震山野。永樂帝長歎一聲:“大軍紮營,休整!”自己信馬由疆,沿河緩緩而行。
河水清澈見底,嘩嘩流淌;河畔幾株楊柳,枝葉輕拂。涼風吹過,帶著水汽的濕潤和綠色的芬芳。此情此景,好不熟悉。
那一個夏日的清晨,也是這樣的氣息中,小雪奔來,帶著她。永樂帝放眼望去,前麵,可會有她再次出現?白馬上,淡淡藍色的身影?
眾人隻道皇帝是老了,累了;隻有自己才明白,比起黃沙侵體,更傷身的是這相思磨心。
朱棣忽然一揚鞭,青驄馬極速奔了出去。海壽劉順等隨侍的太監猝不及防,愣了愣急忙叫道:“陛下!陛下!慢點兒!”
朱棣恍如不聞,青驄馬沿著榆木川,撒開四蹄飛躍奔馳。蹄聲嗒嗒,敲碎了塞外的寧靜;河水激起陣陣漣漪,仿佛也在為皇帝歎息。
你,在哪裏?
沒有,沒有人。草原寂寂,雪山杳杳,到處空空落落。朱棣不知道自己奔了多久,一片高山擋住了去路。你,究竟在哪裏?
朱棣仰望高山,天地悠悠,伊人何處?這麽多年過去,還是在怪我嗎?心中陣陣刺痛,一陣陣頭暈目眩,突然兩眼發黑,狂噴鮮血,一頭栽在了馬下。
“陛下!陛下!” 驚慌的叫聲好不煩人!就不能讓我一個人靜靜?
夢中, 才有寧靜,才能休息,才可安心,也才有她……讓我就這麽睡吧,不要吵我。皇帝皺著眉,緊閉雙眼。
“陛下!陛下!陛下!陛下!”可他們不停地喚著,叫著。還有腳步聲,低語聲,調羹輕擊瓷碗的叮咚聲……好吵啊!永樂帝不情願地緩緩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是海壽通紅的雙目,張輔楊榮焦急關切的麵容,還有太醫華不為擔心的神色。自己躺在大帳中,禦塌上。
永話,卻發現自己連張口的力氣都沒有。幾人卻都大喜,海壽叫道:“陛下!可醒了!”語聲哽咽。別過頭偷偷拭了下眼淚,又道:“陛下睡了兩天了。”
華太醫端過一碗藥,服侍皇帝慢慢喝下。永樂帝又歇了會兒,攢了些力氣,揮手示意太醫退下,望著兩位大臣,緩緩問道:“還有,多遠,到北京?”
張輔答道:“不到二十天的路程。”皇帝多次遠征,這路都熟悉得很。這麽問,是擔心自己回不去。幾個人都有些心酸,張輔首先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
永道:“東宮立設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盡付之。”歇了歇道:“朕,唯悠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目光中露出悔意。雖然立了高熾為太子,可這些年防他疑他,自己累得半死,真是何苦呢?
楊榮張輔,“噗通”跪倒在皇帝麵前:“陛下聖明!陛下辛勞多年,正該享享清福了。”
永道:“你們,好好輔佐太子,還有太孫。”聲音極輕極微。昔日神威凜凜的燕王,此時病到話都說不動了。
張輔淚流滿麵,拚命點頭;海壽哭倒在榻前,泣不成聲;隻有楊榮雖然雙目含淚,還是鎮靜地望著皇帝,說道:“陛下放心。太子仁和寬厚,太孫文韜武略,都是陛下一手教導的明君,大明必然四海升平江山永固。”說到這裏,也不禁哽咽。
永樂帝吃力地聽著,目光渙散毫無往日的神彩。楊榮說著說不下去,強自鎮靜,望著皇帝。忽然,永樂帝散漫的眼神聚集了焦點,雙眼癡癡凝望著大帳門口,張著口,一動也不動。麵上是驚喜,是心酸,是幸福,是痛楚,是感激……張輔楊榮侍駕多年,從未見過皇帝如此表情,愣了愣,急忙回頭望去。
一個淡淡藍色的身影,不知何時悄然佇立。雲鬢堆鴉,白玉簪在烏發中柔和閃動。不知哪裏來的微風,一陣蓮花的清香,似有若無地飄過。
寂靜中,隻聽海壽大叫一聲:“公主!”撲倒在女子腳下,淚水嘩嘩滂沱而下。當年的宜寧公主,蓮花,輕撫著海壽的頭,淚光盈盈。
朱棣望著蓮花,揉了揉眼睛,二十五年,日夜思念,這是,做夢嗎?
蓮花緩緩走至榻前,握起朱棣一隻手,凝視著他。朱棣全身顫抖,反手握緊了掌中溫軟柔膩的小手,淚水湧上來,是她!真的是她!這明澈一如往昔的雙眸,這小而溫軟的玉手,這纖細柔和的後頸,這淡淡幽香的氣息……朱棣熱淚盈眶,望出去模糊一片。
不知道過了多久,朱棣不知哪裏來的力氣,坐直了身體,一字一句地道:“你,來了?”蓮花點點頭,取過一個軟墊,放在朱棣身後。朱棣卻恍如不覺,瞪眼凝視著她,道:“我找你,一直在找,找得好苦!”頓了頓,又道“你,還怪我嗎?”語中竟然有無比的擔心,話一出口,便屏氣望著蓮花。
張輔楊榮對望一眼,麵麵相覷。永樂大帝,原來也有怕的事?
蓮花輕搖螓首,含笑道:“這些年,王爺做的很好。”這一個溫柔的笑容,融化了夏日的熱浪,融化了磨人的病痛,融化了蝕骨的相思。
朱棣鬆一口氣,癡癡望著麵前的笑顏,半晌不語;蓮花靜靜回望著他,四目糾纏,二十五年的相思眷戀在這一刻化為甜蜜。朱棣隻覺得一顆心怦怦跳動,歡喜地似乎要跳出來,又似乎迸成了或大或小的片片,在空中上下飛舞。良久笑道:“我們出去走走,我昨天在河邊看到一朵小花,你一定喜歡。”說著竟然雙腳落地,站了起來。
張輔楊榮急忙上前,永樂帝不耐煩地一擺手:“不用你們”。牽著蓮花的手,大步便往帳外走去。海壽領著旁邊的劉順,連忙跟了上去,回頭衝兩位大臣打了個手勢,示意二人放心。
出了大帳,迎麵水波輕漾如碧綠絲絛緩緩舞動,原來帳篷便紮在河邊,背靠著雪山。遠處是大軍的連營,一個個小帳篷整整齊齊,不時有嫋嫋的炊煙飄蕩著沒入碧空。河水嘩啦嘩啦歡唱著,幾隻水鳥撲棱棱掠過,叫著“歡喜!歡喜!”。
朱棣心中舒暢之極,緊握著溫軟的小手,一時說不出話來。蓮花示意海壽放下軟榻,扶著朱棣半躺下,自己席地坐在一旁,兩人並肩望著遠處的草原雪山,藍天白雲。
忽然一陣清風,蔚藍的空中漸漸有了變化。白雲不知何時消散殆盡,碧藍的底幕上緩緩現出整齊的黃牆黑瓦,氤氳的瑞光,一進進高階瓊樓琳宮櫛比。中間,是巍然矗立的百丈寶塔,直插霄漢,五色的琉璃頂冠上嵌著各種珍奇寶珠,照亮了長空,籠罩著雪山草原和榆木川。
正是當年沙漠中的奇景,今日,又在這漠北重現。不同的是,塔前一條河流碧波蕩漾,幾艘盤金朱漆畫舫迤邐來去。
朱棣卻不覺得奇怪,抬手遙指空中,笑道:“蓮花,你看,那是大報恩寺和琉璃寶塔。我建在天禧寺那裏。你喜歡嗎?”
蓮花握緊了他的大手,含淚道:“喜歡。”
朱棣喃喃地道:“我們回江南,去看琉璃寶塔。風鈴響起來,清脆悅耳,象你在說話。你聽!”
蓮花不語,淚水無聲地滑落,流了滿臉。朱棣的聲音越來越低,漸漸閉上了雙眼,嘴角彎彎,全是滿足的笑容。
良久,海壽大叫一聲:“陛下!陛下!”泣不成聲。楊榮張輔聽到叫聲,飛步奔來。幾人在軟榻前,哭成一片。
微風吹起,空中的寶塔寺院,漸漸雲消霧散,蔚藍的天空中空空蕩蕩,陽光依舊刺目耀眼。幾朵白雲冉冉飄過,遮住了烈日。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永樂大帝駕崩於北征途中。
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即“文皇帝”,是讚譽永樂大帝比起武力奪天下征蒙古安南,更大的功業是在文治治國。
繼承明太祖的建國事業,將大明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度;完善文官製度,奠定了之後明清兩朝五百多年的政治格局;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元一體化的進程……等等等等,永治,比起他的武功,更是一個又一個空前壯舉。
廟號“太宗”,葬於北京長陵。後來到了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朱厚熜改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仁至孝文皇帝”,廟號上改為“成祖”即“明成祖”。所以明太宗和明成祖,說的都是朱棣。
《明史》讚曰:“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弊。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當然還有一個差評:“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歡迎關注作者姞文的公眾微信號“琉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