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希望

字數:5205   加入書籤

A+A-




    糧食,主要是以土豆、紅薯、玉米、麥子為主。還有幾個不鏽鋼的盆,盆裏裝著鹽、水,每家五斤油、十斤鹽,五十斤麥子、一百斤豆子,一百斤紅薯、五十斤玉米,以及一些蘿卜、白菜,幹海帶。

    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家的正常生活。

    黃宏遠興奮的叫道:“爹,娘,這裏有糧食!”

    黃富春興奮的跑過來,田氏紅著臉道:“宏兒餓了吧,娘給你做飯吃!”

    黃宏遠道:“我找柴火,去燒火!”

    黃富春看著這裏的糧食,不僅有些發愁,這些糧食可吃不了幾頓。

    事實上,遼東不養閑人,發的糧食少,就是讓這些新移民投入到官府組織的工作中去,這叫以工代賑。

    不用黃富春發愁,也僅僅過了兩個時辰,外麵的銅鑼響起,保長一邊敲鑼,一邊大喊:“老少爺們們,都到村口開會,有好事!”

    黃富春很快來到村口,他發現各個保長都在組織自己的人,每一個保為單位,正在召開露出會議。

    保長的聲音抬高八度:“咱們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蓋的被褥,還有你們家裏的所有東西,都是咱們侯爺賞的,不是,現在侯爺成了公爺,沒有公爺他老人家,就沒有咱們這些人的活路!公爺他老人家,大發慈悲,賞咱們大家夥一口飯吃,給咱們大家夥,發了新房子、發了衣服,也發了糧食,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這樣的人,咱們六保不要,發現一個,清出去一個!”

    說到這裏,保長清清嗓子:“咱們六保有沒有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

    眾人不敢接過話茬,都沉默著。

    保長笑了笑:“沒有呢,最好,有一個算一個,我姓劉的跟他勢不兩立!”

    在遼東的安排,劉明遇可沒有想過要為其他人做嫁衣,做好事不留名,那也不是劉明遇的習慣。

    所謂的忠誠,就是背叛的籌碼不夠。當然,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哪怕到了崇禎五年,放眼大明,除非學不下去,老百姓是不敢造反的。

    比如,移民到遼東的流民,他們寧願遠走數千走,也不敢跟著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造反。現在劉明遇的工廠也好,屯田的鎮也罷,包括劉家軍在內,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思想教育。

    除了原來的訴苦大會,現在又多了幾條,比如說,沒有劉明遇的恩賜,他們就活不下去,隻有跟著劉明遇才能過上好日子。

    通過反複灌輸,讓下轄的百姓和工匠、士兵都明白,誰對他們好,讓他們所有人明白,隻有努力工作,生活才會越過越好。

    就這樣,在新來的移民就利用軍隊的模式,百姓也是以老代新,灌入劉家軍的理念。

    在這種思想的教育下,劉明遇的係統聲望每時每刻都在增加。

    劉明遇在京城的底氣,就是因為他現在有了六千多萬聲望,也就意味著他現在與普通人不同,擁有六條命。

    劉保長望著眾人道:“官府就給咱們造的田契,一個成丁是六十畝,丁女是四十畝,分給大家的地,如果不種,那種連續荒廢三年,官府要收走,大家記清楚了沒有”

    “記清楚了!”

    黃富春捏著還帶著墨香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紅了,他們家祖上,數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積攢了六百多畝地,結果,變得一無所有。

    現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稱為民。沒有地的人,連人都算不上。

    “現在到明年的春天,還有差不多四個多月!”

    劉保長接著道:“這麽長的時間,大家都沒有事做,肯定做吃山空,現在擺在大明麵前的路有三條,第一,就是咱們大家住的房子,將來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他們過來了,要有住房,住房怎麽辦那就靠咱們這些人去修,去建,距離咱們這裏往北,大概有五十裏,正在新修一座鎮子,需要人幹活!”

    黃富春舉起手問道:“保長,那去幹活給口糧嗎”

    “給!”

    劉保長伸出三根手指頭:“一天三十個大子,包一日三餐,男女都要!”

    黃富春問道:“我看到那些修路的,一天給五十個大子”!

    “沒錯,修路的工錢高點,不過更累!”

    劉保長望著眾人道:“你們想去修路也行,一天五十個大子,也可以想糧食,要肉,想要布也行!”

    有人問道:“還有一條路是什麽”

    “那條路要技術,可以去礦上幹活,收入看本事,有技術的,一天掙八十錢也不是問題!”

    黃富春就帶著老婆去了修路的工地,然而,讓黃富春有些不習慣的是,郭喬鎮的鎮上規矩太嚴格了。

    首先是垃圾,不準隨意丟棄。要按照規定扔在垃圾桶裏,同時,郭喬鎮裏不準隨意大小便,不準隨意吐痰,不準隨意打老婆……

    這些他還可以忍,最不能忍的是,分給他的地,距離郭喬鎮太遠了,足足要走上一個時辰。

    如果到了農忙季節,這一來一回,大半天就過去了,這該怎麽辦

    難道說,自己真要掙錢買匹馬

    黃富春其實不知道,他的生活其實一直在一個巨大的變革中,比如說土地,劉明遇不想遼東變成到處都是耕地,像森森、草原,都是要保護的,這樣以來,真正的耕地,其實並沒有多少。

    比如說,現在的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義州衛共計八個鎮,可分配耕地有一百二十萬畝左右。

    每個鎮相距離少數三五十裏,很多百姓的耕地距離所在的鎮子就多達三四十裏,甚至四五十裏。

    劉明遇不想百姓們隨便的散居,因為,一旦戰爭,這樣散居的百姓,就是建奴屠刀下的亡魂。讓百姓平時居住在所在的鎮子或縣城、府城裏,農忙離節,則在自己的耕地附近居住,農忙結束,返回城裏。

    這樣的考慮,既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拉動內需。

    畢竟,一個人分配一百畝地,用不了幾年,遼東就沒有窮人了。

    黃富春和眾人百姓一樣,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就利用閑暇的時間,在自己家的地頭,蓋一兩間臨時居住的小房間,反正這樣的房子他們也住不了幾天。

    黃富春躺在自己的床上,突然又想起了遠在中原受苦的姐姐,寫信,趕緊讓人捎信回去,黃富春雖然不識字,可他那個窮酸姐夫卻識字,而鎮上的先生識字。

    想到這裏,黃富春急忙拎著自己在工地上掙了錢買的一斤糕點,他提著糕點去求高先生給他寫一封信,看看能不能找個送到河南。

    其實,遼東專門設立了後世郵局的職能部門,不過卻沒有涵蓋整個遼東,基本上遼南中州十五縣可以郵寄信件或東西,不過,速度卻慢得嚇人。

    基本上,一個月或兩個月,直接湊夠一船,這才會回到登州,利用劉記商號的渠道,慢慢散發。

    一封信如果順利的話,可以半年左右送到中原。

    其實像黃富春這樣的百姓很多,他們來到遼東以後,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親人、朋友拉到遼東來。

    現如今,遼東的發展已經初具了規模,也進入了快車道,比如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就開始了三座石灰礦,還有四座小型的鐵礦,特別是石灰窯,這是修建公路的主要材料之一,根本就不愁賣。

    但是,要建設一座礦,那需要一定的成本,普通百姓是沒戲了,不過他們卻可以跟著石灰窯賺點工錢。

    除了石灰、煤炭、鋼礦,水泥,發展最快的居然是釘廠。

    提起古代建築或設備、機械,不得不提出古代的偉大發明,榫接結構。然而榫接結構真的是最科學的嗎

    其實不是,這是被現實逼迫的,因為古代沒有專門的釘廠,“洋釘”這個詞就是這麽來的,直到晚清也沒有製造釘子的工廠。

    結果,這些釘子非常受到工匠們的喜歡,造船建房子乃至做水車都離不開它,隨著釘子的運用,還真讓工匠們搞出了製造釘子的機器。

    這種機器以水力轉軸作為驅動動力,由鋼水豎井冷凝,這樣的鋼水可以製造出直徑五八毫米,或十二毫米,甚至二十毫米等幾種規模的鋼絲,在經過水力切割成型粗坯之後,經過水力鍛壓機鍛打,拋光之後,就可以成型了。

    論質量,跟後世沒法比,而且效率低得嚇人,一個三百多名工人的釘廠,一個月勉強可以生產四五萬斤鋼釘。

    這個重量大約是後世一套全自動生產線,一名工人半天的生產量,然而問題是,盡管成本高,效率差,卻讓第一個吃螃蟹的富商一個月可以賺上百兩銀子。

    別看上百兩銀子不多,供不應求的釘子,簡直就是一隻會下蛋的金雞。

    遼東的發展簡直可以用一日三變來形容,隨著鋼鐵的成本下降,遼東的鋼鐵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量人口湧入,對於明年的墾荒置田的工具需求,那幾乎是無窮無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