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忽必烈用的東西
字數:5368 加入書籤
這件東西上眼就看出不對勁,幾個地方的顏色都不一樣,而且就是有些說不明白的缺陷。
等到係統提示出來就更加確定。
【元代青花薄壁瓷碗,元代官窯青花瓷,為宮中禦用品。後賜予鄭和船隊,路遇風暴,沉入海底,於二十年前撈出。】
【半小時前完成修複,碎處用骨膠粘連,缺失部分為墨魚骨補充,水筆繪畫補全圖案。]
"沒問題了。”
葉君舒一口氣。
他看出東西不全乎,可是還缺點看出東西哪裏不對的能力。
係統提示恰好補上了這一塊。
目光落下,薄壁碗外側的圖案果然有一些不協調。
"東西挺好,可惜,修的不太好,是個殘器。”
葉君隻說一句,不多點評。
"是啊,要不是殘器,也輪不到老夫撿漏。”
孟德感慨著,眼神落下,很是唏噓。
元代青花,這是大夏國曆史上的重要瓷器,能夠和幾個著名的瓷器相提並論的。
尤其是其中的薄壁瓷,采用特殊工藝製作描繪而成,吸收了蛋殼瓷的手法和燒製注意事項。
成品邊緣輕薄卻很有質感,底色潔白如玉,釉彩藍如靛,陽光下還可以看到釉彩留下的光影。
在元代時候,薄壁瓷碗價值數金,隻有宮中和少數王宮貴胄有機會使用。
流傳至後世的極少。
這隻碗能夠流傳出去,還是托了鄭和下西洋的福氣。
孟德認出東西,自然也知道來曆,隨便說幾句就給寶友們普及完了。
寶友們除了驚歎,別的什麽話都說不出來。
他們也沒想到這東西的來曆這麽牛。
元代禦用,明代出海,近代回流,這四舍五入也算是全球化的文物了。
關鍵是曆經這麽一圈波折還能保存九成九品相,很不簡單!
"青銅鼎葉神開價八百萬,不知道這隻元青花薄壁碗能給多少呢?”
"一千三百萬!”
葉君開口,眾人雙眼圓睜。
這可是殘器!
怎麽賣的比剛剛那隻完好的青銅鼎還要貴?
"用過的人不一樣,自然價格不一樣。”
"杜維戰國的青銅鼎隻是普通的貴族用品,可這個薄壁瓷....
葉君賣個關子才悠悠開口。
"元大都裏麵出來的,元代開國皇帝的東西。”
"忽必烈?”
寶友們眼神圓睜,看著有些不太相信。
這位元代皇帝他們可都清楚。
這要真是他的東西,哪怕是殘器,有這個價值也正常。
"這是忽必烈的?”
孟德原地愣住,不敢相信。
他挑選這個東西的時候都沒看出來,隻認出這是海撈瓷元青花。
"正常,要是認出來,你也不會隻說這個信息。”
孟德聽到葉君的話嘴角一抽不想說什麽。
沒看出來是能力問題,可這麽說出來,他不要麵子的麽!
元代雖然是遊牧民族統治,可許多禮製和習俗也延續宋代,宮中繪畫和物質有裝訂成冊。
"另外,在元大都遺址還保留有這些東西的記載。”
葉君說完,寶友們集體怔住。
元大都,這在他們的記憶中都要不存在的地方,居然有遺址?
"有!”
孟德這下精神起來。
"元明交替之後,朱元璋燒毀了元大都,並且不允許史書記載,所以史料基本沒有元大都的記載。”
"可是對紫禁城博物院的修繕中發現,原來紫禁城博物院的下麵就是元大都的遺址。"
"甚至還有專門的垃圾填埋區,裏麵堆積了所有元大都裏麵的東西。”
"隻要元大都遺址的垃圾坑有這個東西絕對能夠對的上!”
"不對!"
孟德又想到問題。
"元大都修建的時候,忽必烈都駕崩了,這個東西不能夠是他的吧?”
寶友們也意識到這個漏洞,詢問這怎麽解釋。
"人死了,東西還在,又不會全部去陪葬,拿過去可以繼續用。”
"普通人家還要留著碗筷過日子,皇室留些珍貴的器物也可以理解。”
"秀啊!"
寶友們著實被葉君這個答案秀到了。
不過從邏輯來說還真的沒有問題。
想到這,孟德也不糾結,連忙找人去元大都那邊查詢。
沒幾分鍾,消息傳回。
元大都遺址坑果然有一樣的元青花薄壁瓷碗殘片,造型和形製別無兩樣。
最關鍵的是落款,都是一樣沒有年號的,底部隻有副磨痕跡。
"這又是怎麽回事?”
寶友們剛剛就想問這個事情。
古代官窯瓷器鮮有沒有年號的東西,連著出現兩樣,有點奇怪了。
"政權動蕩之際,官窯的窯工也想留一條命。”
"燒製舊年號,這些東西後來必然用不上,可是新年號沒有出來,也不可能憑空臆造。'
"隻能將年號全部刮平,賣到民間處理。”
"還有一些則是送呈宮中,重新做樣品,留下的也是這些東西。”
"畢竟是遊牧民族,初期也不會在意這種沒有年號的用具,等到後麵全部穩定才會去再次安排重新燒製。”
"這個應該就是當年送上去的瓷器。”
葉君解釋完,寶友們全明白過來,看著東西再無問題。
要是真有這個背景,一千三百萬還是便宜的。
最後就是葉君的東西了。
前麵兩個都是大七位數,小八位數了,他們還真的想看看葉君的東西是什麽價格。
總不能直接拿出一個近百年的大八位數的文物吧?
"葉神,該你了!”
孟德催問一句,眼神落在包袱上不肯挪開。
生怕葉君抽手就換了別的東西。
"放心,不會變的。”
葉君東西放在桌上,一層層解開,露出裏麵的東西。
"印章?"
"這麽大的印章!”
"這是誰的?"
寶友們的問題不少,集中起來就這三樣。
"你們要的東西,自己看。”
葉君放下東西不說話,當個甩手掌櫃。
孟德和杜維不敢懈怠上前仔細打量起來。
印章體積不小,足足有三寸見方,高四寸,上麵雕刻有雙龍戲珠圖案,中間的龍珠用的鏤刻雕法,還能在中間轉圈。
"和田翠玉的東西,雕工是內府的工藝。”
"沒有土沁,是傳世品,看包漿盤玩情況,不像是老物件,百年內的!"
兩人也是有眼力的,看幾眼就確認出東西符合要求。
可是這東西有什麽特殊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