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奇聞怪事

字數:3716   加入書籤

A+A-


    兩百多年後,美國人加特林發明了一種多管手搖式機槍,這種機槍是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並列安裝數根槍管,然後用手搖動手柄,轉動圓筒,使各槍管依次完成發射。

    加特林機槍平均每分鍾可以發射四百發子彈,幾乎可以對騎兵形成碾壓。

    在方浩看來,這加特林機槍,簡直就是迅雷銃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加特林機槍的基礎是後裝槍,隻需要多準備些子彈即可。

    而迅雷銃的基礎則是火繩槍,必須準備大量的火繩、火藥和鉛彈,而且天氣不好還不能用!

    所以,目前製作機槍的唯一困難,就是後裝槍,也就是子彈!這個由彈丸、彈殼、火藥和火帽組成的小東西,想要研製出來,可不是那麽容易!

    方浩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隻要給他時間,他有信心可以培育出一大批人才和科學家出來,到時候解放思想,集思廣益,別說後裝槍、機關槍,就是無煙火藥都有可能研製出來!

    無煙火藥可是十九世紀末,推動槍械發展最大的助力之一,馬克沁就是因為無煙火藥,才發明出來了馬克沁機槍。

    這是一種擺脫手柄,可以自動循環發射的機槍!一經問世,就迅速搶占了加特林機槍的所有市場份額,並主宰了戰場!

    “如果這場仗一直這樣打下去,短時間內不分出勝負,朕都想象不出,還有多少百姓會家破人亡,慘死於烽火狼煙之下!”

    “為今之計,是跟韃子議和,換天下黎民百姓一個短暫的安定,也讓朕有臥薪嚐膽、積蓄力量的時間!”

    說完這些,方浩臉上露出了一股不符合年齡,似乎曆經風霜雨雪,嚐盡世間百態的滄桑。

    他並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事實如此!

    自甲申之變以後,中原大地絕大部分地區社會生產、農業生產都遭受了毀滅式的打擊,四川、湖廣等部分地區甚至直接停擺,無官府,無秩序,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張名振怔怔地看著方浩,內心掀起了無盡的驚濤駭浪,臉上也露出了濃濃的震撼之情。

    “皇上憂國憂民,實乃我大明之幸,微臣深感欽佩!”他一臉認真地說道,“可是皇上,韃子九酋是絕對不會同意我們議和的!”

    “為何?”方浩明知故問道。

    “議和即是停戰,而停戰對於大明而言,那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堪稱百利而無一害!”張名振回答道。

    “皇上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在絕境中快速崛起,如果再給一年,那簡直不敢想象。”

    一年多以前,皇上蜷縮在肇慶府,手下隻有數千殘兵敗將,朝廷則是奸臣當道,權臣誤國,整個大明都烏煙瘴氣的,不堪一擊。

    而今,大明已擁有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威武之師,朝廷上風清氣正,君臣上下一心。

    如果再給一年時間,大明將會發展成什麽樣子,恐怕誰都無法想象!

    “不錯,韃子九酋的確不會輕易同意。”方浩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道,“但是,朕手裏有一樣絕世寶物,是韃子九酋做夢都想要得到的東西!”

    張名振聽此先是一驚,隨即疑惑而好奇地問道:

    “皇上,微臣鬥膽問一問,那是什麽寶物?”

    “送給韃子九酋的那封附信裏,就有這件寶物的線索。”方浩略顯神秘地回答道,“也正因如此,韃子九酋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求見朕!”

    “附信裏有線索?”張名振聽此一驚。

    據他所知,那封附信裏隻寫了兩件事情,一件是豪格已同意與皇上聯手,重奪帝位,另一件則是十多年前,發生在桂王府的一件奇事。

    當時,他代擬附信的時候,還覺得奇怪,皇上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信件中,寫這麽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現在看來,問題的關鍵恐怕就在這件十多年前的奇聞怪事上了。

    “韃子九酋如今三十五歲,妻妾無數,卻始終無子。”方浩幽幽地說道,“而且,據朕猜測,韃子九酋雖然早已掌控清廷的軍政大權,但卻遲遲不肯奪取帝位,就是因為膝下無子!”

    “什麽!”張名振聽此,直接震在了當場,久久說不出話來。

    皇上這簡短的一句話裏,竟然透露了兩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第一個就是韃子九酋至今無子,第二個就是韃子九酋雖然一直覬覦帝位,但是因為沒有子嗣傳承,所以遲遲不肯篡權奪位!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張名振才逐漸平靜了下來。

    “皇上真乃天神下凡!微臣欽佩!”他由衷地讚歎道。

    皇上竟然連此等秘辛都知道,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不過,一想到那封寫給豪格的親筆信,他又瞬間釋然了。

    “張愛卿,你常年居住在江浙一帶,消息太閉塞了。”方浩說道。

    自甲申之變以後,張名振便一直在江浙和海外小島活動,招募義師,圖謀北伐,所以對韃子的情況不甚了解。

    不過,就算他身在京師,恐怕也不會知道太多韃子的事情。

    因為當初清兵入關以後,整個中原大地,無論是南明朝廷,還是李自成、張獻忠之流,都對韃子知之甚少。

    就拿南明弘光政權來說,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後,改元弘光,而那個時候,多爾袞早已率領大軍擊敗李自成,占領了北京。

    在這種情況下,弘光政權的主要敵人應該就是韃子了,然而,朱由崧登基後定下的基本國策卻是“聯虜平寇”。

    甚至在朱由崧得知韃子占據北京後,弘光君臣一個個竟然興高采烈,以為是吳三桂“款虜聯兵”擊敗了李自成。

    還下詔“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渾然不知吳三桂早在兩個多月前就已經投降了韃子。

    最奇葩的是,大學士馬士英上疏“恢複大計”,說應該仿照吳三桂的方法,繼續“款虜”,並給韃子一點封賞,以供驅使。

    弘光朝廷的消息之閉塞,可見一斑。

    張名振聽完皇上的話後,臉色一陣古怪,皇上您常年就在那幾個州府活動,幾乎“足不出戶”,跟自己相比,不是半斤八兩嗎?<101nove.comle>(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