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龍使這是包工頭?
字數:4467 加入書籤
趙高眉頭緊皺,俯下身來,死死的盯著那下人,一把拽住他的衣襟,問道:
“你確定,他感染了風寒?”
那下人楞了一下,一時間也不敢把話說死了,他有些底氣不足的道:
“呃……這……奴才也不太確定,隻是聽說龍使著涼了,連蒙將軍都趕去關懷了,還送了兩個女人給龍使,說是幫他暖床,應當是感染風寒了。”
趙高一把丟開這下人,若有所思的道:
“連蒙恬這個莽漢都知道送女人了,看來,這龍使得風寒的可能應該還是很高的,不論如何,反正還是要重視一下。”
說著,他不知道想到了什麽,露出奸詐的笑容,說道:
“看來,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接著,趙高思忖了片刻,招招手,讓下人附耳過來。
“你們先去……”
……
秦時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人盯上了。
他打了個噴嚏,隻覺得無語了,這一天天的,也不知道都多少人惦記著他呢。
不過,也是有好消息的。
他已經找到了分離羊絨和羊毛的方法。
首先,是選擇羊毛的時候,要選擇初秋的時候,羊開始換毛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會開始生出羊絨。
然後,就是雇傭一群人,將羊毛和羊絨分揀開來。
這也不是秦時不知道要追求更合理更有效的分揀方法,隻是,他並不是學這個專業的,現代的時候,也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根本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分揀羊毛和羊絨。
也許是錯有錯著,他突然發現,用這種人工的本辦法,其實也是不錯的方法。
因為,這個時代,很多百姓衣食無著。
那些有田地的還好說,無論多麽艱難,至少有希望,能夠用勞動力換取微薄的糧食和衣服。
可是,還有更多的人,根本沒有田地,也沒有那麽多的工作崗位給他們。
他們即便是想努力勞作,來換取生存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這是何等的悲哀?
有了分揀羊毛這一項工作,就能給百姓們提供很多工作崗位,數量十分可觀。
雖然,這種方法效率很低,根本趕不上織毛衣需要的羊絨提供速度。
那也好辦啊,隻要加大人工的數量就可以了。
效率不夠,就用數量來填補。
這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這一行業中來。
一時間,京城裏很多住在偏僻角落的貧民窟的百姓們,都感激涕零。
那些餓的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隻眼睜睜的等著冬日到來,就在嚴寒中饑寒交迫的死去的,絕望的百姓們,這時都興高采烈起來。
京城裏突然多出了這麽多工作崗位,他們都蜂擁而至,臉上煥發出對生的渴望。
這幾天,每天傍晚,下了工以後,就有百姓感到龍使府邸門外,遠遠的對著秦時磕頭。
那頭磕的砰砰直響,一看就是下了死力的,一點兒水分都不摻。
一次,秦時出門視察那些分揀羊毛的小作坊回來後,無意間撞到了這一幕,整個人都驚呆了。
於秦時來說,這些不過是一個念頭,一句話的事兒,可是對於這個時代的很多百姓來說,就是一家子活下去的希望。
那是無數條性命啊。
秦時自此,更是下定了決心,開始沒日沒夜的認真鑽研紡線和織毛衣的方法。
也盡快的將這些技術都傳了出去。
京城裏的手工業作坊辦的如火如荼。
家大業大的就直接養羊、梳毛、紡線、織毛衣、賣毛衣,一條龍下來,收入不菲。
那些家資不豐的,就隻辦個梳羊毛或者分揀羊毛的小作坊,接一些外包活兒。
這也算是不錯的收入了。
畢竟人工並不值錢,很多時候隨便在貧民窟吆喝一聲,有的是人來做。
有時候,甚至隻要能提供一頓飯食,就有人願意來做工,人工成本相當廉價。
而且,不止是京城裏的人來做工。
城外很多村鎮的人聽說了這種好事兒,都有人來投奔城裏的親戚朋友,然後再來找活兒幹。
即便在城裏沒有什麽熟人可以投奔的,也可以一個村子的人湊在一起,十幾二十個人一夥兒,來找活兒幹。
每天下了工,他們再急匆匆的,趕在城門關閉之前,出城回村裏去。
雖然辛苦了些,可是比起一家子人挨凍受餓,甚至在嚴寒中死去,這樣的悲痛來說,這些辛勞根本不值一提。
這年的京城裏,到處都是忙忙碌碌的百姓,可是,大家並不覺得累,反而個個喜氣洋洋。
而這時,帶來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秦時,正窩在操作間裏,研究一項偉大的工程。
他拿著命人仿造出來的彎弓。
不過,這並不是什麽兵械武器,而是一種在現代幾乎消失的工具。
是用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錘,和一條牽紗篾。
用竹製成的四尺左右長的彎弓,兩頭拿繩弦繃緊,配上一根縣弓。
沒錯,就是很多古老的手藝人用的工具,彈棉花用的。
彈棉花的時候,隻要用彈花錘擊打弓弦,將棉纖維彈鬆,棉花才能蓬鬆起來。
當然,這可不是彈一次就行了的,需要反複彈棉花,直到棉花蓬鬆鬆軟,才能曬幹,然後製成棉胎,從而開始縫製被褥。
隻是現代的時候,這項手藝已經被淘汰了,有了更加先進的工具替代。
不過,大秦技術落後,人工卻很廉價,且有大量的百姓需要做工才能生存下去。
這樣簡單而低效率的工具,才是更適合大秦的。
當然,這個時代,還沒有棉花。
秦時雖然知道棉花這種東西,可是也不能憑空變出來。
要等讓人把棉花這種植物找到,帶回來,再種植成功,收獲足夠的種子,再推廣到全國。
那可是一個曆時很久的過程,至少一兩年之內是沒什麽希望的。
即便是秦時上報嬴政和扶蘇,讓他們舉國之力去尋找,最快也要一兩年才能達到,大規模種植,然後投入日常生產使用。
不過,現在,秦時就把這個工具造了出來,正是因為它有用。
秦時要用它來彈羊毛。
即便有一天,羊毛製品被棉花取代了,這項手藝也派的上用場,彈花匠也不會失業。<101nove.comle>(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