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老師的後代上學難

字數:1405   加入書籤

A+A-


    趙君和我,算是世交:我們的父親都是老家的鄉村教師,算是同事。我們倆初中、高中一直是一個級部的學生,且學習不錯,他當然更為優秀——我考了一個大專,他卻是211名校的本科。

    大學畢業後,我們去了不同城市發展,他和別人合夥創業,頗有收獲,在同學中算是最早有私家車的一位。後來,他在那個城市的發展遭遇了瓶頸,來我所在的這個城市購房定居,開始了“打工”生涯。伴隨事業失敗的還有他的婚姻——女兒跟了前妻,居住在原來城市的房子裏;他從老家又找了一位年輕女孩結婚,不久生了一個女兒。轉眼,女兒到了上學的年齡。

    可是,一家三口的戶口不在這個城市,雖然有房產,卻不能就近上學。於是,他找到了我,看看能否認識他家附近學校的領導,交上不菲的借讀費,在這個學校上學。

    我對那邊不是很熟悉,可是,看看他焦急的樣子,很是替他著急,於是有病亂投醫地找了幾個身邊的朋友一起想辦法,還好,一個朋友很快回話,說這個學校的原教導處主任可以通過朋友引薦。於是,互不熟悉的七八個人坐在了酒桌上。

    借讀費,人情費,紅包,估計後續的事情不會少。好在同學還有一定的經濟承受能力。同時說起另一個孩子明年高考的事情,朋友很熱情肯定地說協調某院校,走藝術本科的路子,估計也要三五萬的疏通費用——這比某藝術培訓學校的校長收費十萬要優惠一半!都說醫療、教育、住房成了國人的三座大山,不親身經曆你是不會有切身體會的。

    想想孩子的爺爺都是老師啊,在教育戰線上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奉獻了一輩子,老實本分,他們做夢都想不到自己的孫子孫女上學卻要遭遇這些“不平凡”的灰色經曆。這叫我想起文革對他們“臭老九”的稱謂,以及“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俗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都是誰的話啊?!讀書人的悲哀!

    但是,我仍然堅信隻有讀書人,隻有學生,才是這個社會的精神和靈魂的所在,這個民族的血性,隻有讀書人才能夠具備,雖然一次次的學生運動都以失敗告終,可是,沒有這學生和讀書人的努力和奮鬥,這個民族還有明天嗎?還有,隻有讀書人,才是流芳後世的主流,才是這個民族和社會的擔當。

    文革時期,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小小的書桌;而如今,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卻找不到一個小小的淨地,放下那棵躁動的心……

    這些事情是不會叫我們的父輩們知道的,他們無能為力不說,反而會增添他們讀書看報的興致,影響他們的幸福晚年,平添他們的無奈和傷心。

    後來,我的同學告訴我,沒有我朋友說的那麽複雜。他用了很少的一個紅包,就把孩子入學的事兒解決了。我在想,我的這個朋友是不是靠這個人為設置障礙而謀取自己的一點兒利益呢?如果這樣,我就真不該有這樣的朋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