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行走老市區

字數:3197   加入書籤

A+A-


    端午假期,兒子從杭州返回濱海休假。次日,他提議我開車帶他去老市區轉一轉,看看老濱海的樣子,於是,信馬由韁,慢慢悠悠地把車子開到了伏龍路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車位停下車子,便開始了老城區一日遊。

    江蘇路與伏龍路、龍山路、蘇州路、觀象一路、齊東路交叉形成“六路口”,也是濱海甚至全國少有的知名地方,據說當年鬱達夫在濱海期間,也對此路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並對井然有序的路**通表示歎服。

    沿著一條台階小路,信步緩緩上行,來到了伏龍山公園頂部,這裏是濱海氣象台辦公場所,東側的那個圓拱形建築曾經是一座水塔,應該和這座城市的百年曆史相當。過去的城市供水,都是把水提到高處的水塔,然後分流到附近用戶,濱海作為一座山頭頗多的城市,就免掉了平原地區建設高高的水塔的麻煩,而是把它建在了高處的山頭山坡,類似的還有貯水山公園。

    站在氣象台位置南望,眼前就是觀象山公園的兩個紅色圓形建築,再遠處是小魚山公園,海天中心應該是目前濱海最高的建築了。西邊的天主教堂、隔海而望的黃島曆曆在目,“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濱海特色在此能夠很好地體會到。

    穿過觀象二路、觀象一路的建築物中間石板路,上上下下,就來到了黃島路。老濱海人都叫他“黃道路(音)”,這裏是百年前德國膠澳租借地的華人區與殖民者居住區的分界線,商業十分繁榮,於是也就有了濱海比較多見的“裏院”,即當年的房地產項目,或租或售,二三四層的建築。

    青島的裏院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占時期,德國人在青島進行了格網規劃,因此形成了不規則四邊形、五邊形等街區形狀,而歐洲的聯排式住宅,TOWNHOUSE,在20世紀初葉隨沿海租界的開發而大量建設,並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不同的建築形態,濱海的裏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傳統意義的“裏”有貨棧的功用,居住於“裏”的人員,多為舊濱海城裏各機關的小職員、下級軍官、公路鐵路員工以及勤務人員、小商販、教職員工、小手工業者、產業工人、人力車夫等等,商人在沿街店鋪談完業務,就走進後麵的天井或內院看看樣品。“院”,更加強調了居住功能,規模比裏更大。主要是指下層市民居住所,其職業大多是碼頭扛大包、趕海、卸鹽、撿破爛、拾煤核、拉大車、沿街叫賣、剃頭匠以及各種小工匠等人員。

    20世紀20年代前後,這裏陸續居住的大多是中產階層,他們喜歡融合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樓房的建築特點,形成共住式大院。從平麵布局來看,裏院分為為“口、日、凸、目、回”五種類型,依次為獨院、兩進院、不規則院、三進院、套院等,是濱海人自己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其外部輪廓由城市街道走向決定,常為方形,四周圍合,中心形成一個大院,兩到三層,底層多為商業用途,二層以上為住宅。

    每一戶多是單間居室,有少量套間。院落入口常設立一個中國傳統的影壁遮擋。為使中國人適應西方的高層樓,用置於院子一側的木質拱廊和室外樓梯相連。這樣,即使是對於二、三層樓,也可以做到像中國傳統的帶院房子的建築一樣,有一條通道可使各房間直接連接戶外,一層樓甚至全樓無論同居著多少戶人家,共享的都是一個水龍頭和一個廁所。裏院的大門多為拱形通道,個別的為方形,濱海人稱為大門洞,沒有後門。居民從大門洞進進出出,很安全。“裏院”內夜不閉戶,“裏”不拾遺。上世紀四十年代,濱海的裏院達到鼎盛時期,1933年的統計資料,濱海有各類裏院建築506處,房間16701間,建國時濱海留存的裏院仍有400多處。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城市的發展變遷讓裏院漸漸淡出老百姓的生活視線。那些曾經輝煌過的裏院已漸漸失去光澤,它們中的多數在舊城改造中被人們摧毀、拆除,而彌留至今的裏院也大多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淪落成為鬧市中的“棚戶區”。原來居住在這裏的濱海土著大多搬離,目前居住的大多是來自農村的打工者或小攤小販。

    解放前,黃島路是濱海知名情色場所,一等妓院有天香樓,二等妓院有平康五裏,三等妓院有樂康裏和寶興裏,1933年版《濱海指南》顯示,黃島路德興裏和寶興裏均為三等妓院,分別有妓女66人和31人。那時之所以妓女盛行,與當時殖民地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先是德國殖民當局允許賣淫,後是日本殖民者加大妓女行業發展。此外,還有重要一點,妓院是重要的稅收來源。

    黃島路39號,是兩進院的裏院,早期被稱為“安康裏”。我和兒子步入陰森的門洞,兩進院落裏都是各種違建臨時房,原來的二三層小樓破敗不堪,卻又似乎住滿了人,雜物堆放淩亂,木質樓梯的油漆剝落,很多回廊的頂部塌陷,很難想象仍有人在此居住。

    門口一個飯館的老板娘紋了很重的眉毛,抽著煙,很健談,跟我訴說這裏的曆史、人物以及她過世多年的父母如何住進了這裏並生育了他們幾個兄妹。政府已經征用了好多老房子,卻因為銀行撤資停頓,已經征用的房屋一直閑置,沒征用的包括這個39號院就這麽繼續保留,十個平米的危房住到什麽時候也是未知數,導致部分居民意見很大。而在我看來,老城區的產業植入也是困難重重,所以就業群體過度萎縮,失去了往日市場遍布的熱鬧和喧囂。

    一路走來,許多的舊日別墅,大多居住了多戶人家,那木質樓梯、窗戶同樣透出了曆史的滄桑感。觀象一路一號的聖保羅基督教堂大門緊鎖,高大的紫紅色塔樓依舊整點報時,而那條被叫做波羅油子的路,在高架橋的映襯下失去了曆史的輝煌。那座山頂上遠遠就能看到的石頭別墅,曾經的德占時期的皇家觀象台,如今成了“軍事區域”,不得進入一探究,安娜別墅重新整修,成了“濱海書房”。

    來到了天主教堂,很多拍婚紗照的青年男女以及外地遊客,看來疫情趨緩形勢下的濱海旅遊有所複蘇。兒子買了一小包脂渣,說味道不錯,而我倒是挺想坐在路邊啤酒館的馬紮子上喝杯啤酒,哪怕就著一點兒瓜子,像那個已經喝了三四杯的老市民。鑒於開車,隻好作罷。

    沿著浙江路穿過地下通道,來到了棧橋,眺望了一下迴萊閣、小青島以及濱海最貴的房地產萊陽路8號,便沿著中山路往北經過四方路返回伏龍路。兒子在王姐燒烤要了烤魷魚和烤肉,吃的不亦樂乎。買賣很好,排隊的人很多,不一會兒似乎就有上千元的營業額。

    濱海中山路的提振工程提出多次,但是每一次似乎都不見成效。往昔的繁華再現,是一個難題,絕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產業密集,商業發達、外貿企業、銀行集聚之地了。

    兒子說走不動了,提出休息一會兒。看來我這年過半百的人在走路方麵還是不輸給年輕人的。開車進入八大關兜了一圈,沿著東海路來到石老人海水浴場,沒有下車,直接從深圳路回到了家裏。濱海一日遊算是結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