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烤地瓜

字數:1940   加入書籤

A+A-


    69年出生農村的我,物質生活極為匱乏,吃不飽穿不暖也是常態,所以就死皮賴臉的不摘奶,畢竟自己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母親也就遷就我到了六歲。離開母乳的我見了玉米麵餅子就不吃飯,嫌他“辣嗓子”,看到麵嘟嘟的“豐收白”大地瓜或者地瓜幹就搖頭,覺得太麵,難以下咽,而家裏的白麵饅頭和麵條、水餃都是過年過節才能吃上那麽一點兒的,所以一年下來,我瘦得皮包骨頭,四十歲的母親很傷心,卻又沒有了母乳。

    七歲那年秋天,生產隊引入一種地瓜叫“下巴金”的紅瓤地瓜,大都是麥收後處暑節氣插苗種下,秋天收獲,太陽一曬“出出汗”,放鍋裏一煮,稀爛甘甜,糖多發粘,水分也足,皮上開一小口,用嘴一啄,便可以吸食如腹,我頗為喜歡,似乎成為嗜好,全家的這個品種地瓜先盡著我吃,於是秋天一個月,我氣吹的一樣胖了許多,也白了一些,母親帶著我“竄門”赴宴,很驕傲地說這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她總以為我病了,很難為情地介紹瘦得皮包骨頭的我是他的孩子。

    再後來,“六九六”這種類似的地瓜也有了,成為我的最愛。煮著吃,灶台下燒著吃,爐子邊烤著吃,包括後來街頭賣的烤地瓜,遠遠地香味兒就撲入了我的鼻息,那滾燙的外皮剝開,一絲絲的冒著熱氣的帶著油性的瓜瓤,吃上一個立馬上下通透,熱乎乎地暖遍全身,額頭都滲出了細細的汗珠。

    地瓜全身都是寶:播種後剩下的地瓜芽可以喂豬,地瓜雖然幹癟不甜但是仍可以吃或者當飼料,而秋天收貨後的地瓜蔓兒可以曬幹了粉碎後當飼料,而上邊參殘餘的小地瓜冬天凍過後會滲出甜甜的汁液,我們小孩當糖塊甘蔗一樣吸收他們的糖分。當然,煮熟後曬幹了的柔韌性很好的“地瓜棗(幹幹肉)”也是一種美味的零食。

    春天種下的地瓜長大後叫“倭瓜”,一個大家夥帶著一群小家夥,比較麵,適合切曬成瓜幹存儲,地瓜酒既有新鮮地瓜釀造的也有地瓜幹釀造的,都屬於糧食酒。而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成年後,紫薯、水果地瓜等不斷出現,卻因為物質的不斷豐富,並沒有改變我的偏好。

    地瓜也叫紅薯、白薯,或許根據皮色不同而異吧。據說它的原產地在美洲,後來去了菲律賓,由福建的一個陳姓商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引入福建種植成功。在地瓜不許帶著出關的前提下,他帶出來幾棵紅薯的芽出來,這東西一個周內插入土壤中就可以生根發芽,結出果實,產量很高,在明清的幾次災荒年間,它被引入中原等全國各地,成了饑民救星。據說烤地瓜還是山東人發明的,乾隆帝看好後帶入紫禁城,當然這都是戲說,而天天山珍海味的皇帝喜歡烤地瓜,和饑腸咕嚕的窮人一樣值得認可。

    說起乾隆,似乎民間太多跟他沾邊的故事,包括“什麽時候燈芯朝下,烏龜王八就可以當官啦”的典故:乾隆下江南,一群烏龜王八聽說皇帝來了,跪滿一路,紛紛獻出自己的金銀財寶甚至妻子女兒,希望皇帝給個官作。乾隆看這些烏龜王八蛋個個歪嘴斜眼,怎麽能是當官為民辦事的呢?不勝其煩,趕他們滾蛋,他們死皮賴臉繼續跪在馬路上。乾隆無奈說到,好吧好吧,燈芯什麽時候朝下了,就給你們個官當。果然後來有了愛迪生,有了電燈,芯燈開始朝下,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這些烏龜王八蛋都當官了……

    最近年過半百的我因為有個官氣十足的小官僚用“第二十二條軍規”折磨我很久,叫我證明“我媽是我媽”的類似問題,最終似乎導致我有些厭食、失眠甚至抑鬱,體重一個月跌了十斤左右,家人很擔心,自己也很努力去改變,包括努力放下一些背負許久的東西,等等,可是遲遲不見好。那天下班路上,突然就想買個烤地瓜吃,可惜的是走了一路看了兩家農貿市場,沒有!悻悻回家,和妻子抱怨如今連個烤地瓜都買不到了。妻子說,咱自己烤啊!老家大姐知道你喜歡吃地瓜,上次給咱送來一袋子呢,廚房的烤箱也很久沒用了。

    五十分鍾後,家裏彌漫開了烤地瓜的香味兒,我的腮腺立刻分泌加速,我一口氣吃了六個烤地瓜,自己都不相信。晚上的睡眠很好,次日的心情也不錯。

    “莊戶人就應該吃莊戶飯。”記得母親說過這句話,後邊加一句“你姥姥總是這麽說。”<101nove.comle>(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