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有沒有學到手藝
字數:3861 加入書籤
舒小秋笑說:“這裏有兩米半,床的長度隻要兩米,床尾的半米做衣櫃,也正好和第二張床的空間隔開。門上空間很大,隻要在門的上方加一塊板子,就是另一張書桌,書桌的前邊做成書架。這張床的下方是窗戶,靠牆再做一組櫃子,窗下做卡座,既可以放東西,也可以當沙發坐。”
四張床,是四個相疊的空間,像是屋子多出四五個平米。
圖畫完,年輕人愣好一會兒,終於微微點頭,向秀兒說:“要不然,就……就做這種?”
秀兒看著小屋的圖,有些心動,微微點頭。
大娘不安的問:“閨女,你這這裏一塊板子,那裏一塊板子,得要多少錢?”
多少錢?
舒小秋轉頭去看鄭前。
在舒小秋畫的過程中,鄭前已經按伍衛國的計算方式,把成本算了一下,向大娘說:“大娘,這兩間屋子所有的,有三百就可以。”
“三百?”大娘睜大眼睛。
三百可不是個小數目。
“大娘!”舒小秋看看大娘,又看看姑娘說,“剛剛秀兒說,你們本來就是要打家具的,給新媳婦兒打家具,至少一張大床,一個大衣櫃,怎麽也要小一百,對不對?”
確實要用到這個數。
大娘點頭。
舒小秋說:“可是那樣,兩間房是住不開的,如果另外找房子,房租要每個月出,一百塊錢,最多也就一年。”
三百塊錢,也就三年的房租,往後還得再花。
大娘點點頭,可是想著一下子出三百,還是拿不定主意,隻得說:“不然……不然我們等老頭子回來再商量商量?”
年輕人忙喊:“媽!”
大娘向他眨眨眼,搖頭說:“這麽大的事,還是和你爹商量商量。”
年輕人一愣,看看舒小秋,不再說話。
舒小秋瞧在眼裏,微笑說:“行,大娘和大爺再商量,做了決定,就去王府商場找鄭經理,他會幫忙安排。”說完,兩張紙收起來,和鄭前往外走。
大娘忙跟出來問:“閨女,那兩張圖能不能留下,我給老頭子瞧瞧。”
舒小秋笑著搖頭說:“大娘,不好意思,我這圖隻能給工人師傅。”說完,轉身走了。
大娘一臉失望,回頭看到年輕人,立刻說:“福子,你們剛剛看完,把它畫下來,我們另外找人做,肯定能便宜好多。”
年輕人無奈,隻得邊想邊畫,弄出兩張圖來。
鄭前和舒小秋出來胡同,回頭看看,皺眉說:“你把所有的設計都講的這麽詳細,他們一定是要找別人做的。”
舒小秋點頭說:“看大娘那意思,是這麽想的。”
“你不擔心?”鄭前問。
“擔心什麽?”舒小秋回頭看看他,笑說,“木器廠的大師傅還要琢磨一個月,普通木匠一下子又怎麽能明白?更何況,這裏有承重的問題,他們就算是把樣子搞清楚,也架不起來。”
上輔的承重,靠的是三角鐵悍接,普通木匠也做不到。
鄭前連連點頭,笑說:“怪不得你一點都不擔心。”
兩人回到王府商場,見樣板間已經裝好,最後的木板固定,大多數角鐵已經被遮住,竟然比預想的要好看很多。
舒小秋連連點頭,打開每一個地方檢查,看有沒有什麽需要改良,就聽後邊有人問:“小姑娘,這家具不錯吧?如果房子小,人口多,是最合適的。”
舒小秋回頭,見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笑起來整張嘴都彎成一個半圓的弧度,看著十分和善,忍不住抿唇,點頭說:“是啊,不錯。”
中年男人忙問:“考慮一下?”
還沒等舒小秋回答,後邊進來的鄭前就忍不住笑起來:“伍廠長,她住的可是大院子,怕用不上這些家具。”
“伍廠長?”舒小秋驚訝,跟著笑起來,招呼說,“原來是伍廠長,我是舒小秋,幸會!”
伍衛國一愣,也忍不住笑起來,拍拍額頭說:“瞧瞧,我這可不是遇到真神都不知道磕頭?”說完又連聲稱讚,“舒老師,早聽說你的大名,想不到能有機會合作,今天才見到,真是太榮幸了!”
早在建京城七中宿舍的時候,木器廠就支援很多課桌門窗,也有子弟在京城七中上學。後來舒小秋承建的房子,門窗也是從木器廠定製,雙方早就已經有了業務來往。
客套幾句,伍衛國誠心的問:“舒老師,你看看,有哪裏做的不合格的,提出來,我們再改進。”
舒小秋笑說:“都不是外人,叫我小秋就好!”也不客氣,在屋子裏轉一圈,指一些不是很到位的地方。
說話的時候,又有一些人進來看,見到這樣的設計,說不出的新鮮,各種詢問,很快已經圍了許多人。
隻是新鮮的東西,感興趣的人多,能下決心做的人少,舒小秋停一會兒,見鄭前已經能很詳細的給顧客介紹,就打個招呼自己先走。
再過半個月,天氣漸漸轉暖,舒小秋開始計劃剩下土地的建設。
把吳大海和任迪飛叫來,舒小秋向兩個人問:“從我們建居民區,到二區,你們一直跟著幫忙,有沒有學些手藝?”
吳大海點頭說:“剛開始,我們隻能拉沙子、搬磚,連和水泥都不行,現在和水泥砌牆都已經能上手。”
舒小秋問:“如果不請專門的工人,你們自己蓋房子行不行?”
吳大海仔細想想,點頭說:“像我們和二區的房子都可以,樓房還沒有蓋過。”
舒小秋笑說:“我暫時不蓋樓房。”
任迪飛眼睛亮亮的問:“舒老師,你是說,要把建房子的事單獨交給我們?”
舒小秋微微點頭,卻並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問說:“之前我讓你們拉過幾份名單,可是我從來沒有問過這些人的情況,能不能說說?”說著,先把第一次拉的名單取出來。
這是從建居民區到修橋築堤都在的三十多個人,也是後來建二區領補貼留下的一批人。
吳大海見她名單做了編號,解釋說:“這些人年齡都在二十到四十歲之間,都是壯勞力,幹活兒也細心,隻是大多沒什麽文化,有些找不到活兒,有些是廠裏沒事情可幹。”(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