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文武的反應
字數:4743 加入書籤
按照楚行的謀劃,虎賁軍要脫離當下的作戰模式。
在作戰時,要以平時的訓練為基礎,嚴格按照軍列,和敵軍交鋒,如果敵軍的速度慢,就用火銃進行射擊,如果敵軍的速度快,則在近距離快速放火。
甚至楚行要搞三眼神銃。
因為三眼神銃,在近距離的時候,可以多放幾槍。
這種戰術,楚行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
反正楚行知道,用輪射是肯定不行的。
反而是齊射會好一點,因為楚行目前的火銃手極其稀少,而且大家還抱著假槍訓練,就算是自己找到渠道,購買到了火銃,亦或是打造出了火銃,也隻是一點點。
如果這個時候,搞輪射,真的隻是零星的響幾下。
這場景,楚行在一部叫做大明劫的電影裏看過,絲毫沒有威懾力。
廢話,行軍打仗,能不沒有威懾力嗎?
在緊要關頭,砰砰來一輪齊射。
那場景,不僅僅是聲勢浩大,震懾敵方,還能造成非常有效的殺傷。
在火銃齊射之後,長槍手就可以立刻以密集的軍陣發起衝擊。
這對於東鎮廟來說,是小菜一碟,因為他們每日訓練,不論是陣型,還是刺殺,早就輕車熟路了。
火銃兵也不會閑著,裝彈非常浪費時間,就掛刺刀嗎?
雖然火銃的製造比較麻煩,但是給火銃裝上刺刀,卻並不難。
大家夥可以跟著長槍兵一起衝鋒,刀盾手在保護火銃兵的同時,也可以擊殺零散的對手。
眼下,隻要問題是優質的火銃太難得了。
因為不僅僅是楚行不行,大明其實也不行,如果大明的火器真的那麽厲害,就不至於被女真人,被各路起義軍壓著打了。
大明的火器技術雖然在進步,但是列裝的火器,卻一直在退步。
因為一個國家的衰落,是整體的腐朽,衙門裏生產出來的火器,也就那麽回事兒。
這跟楚行還不一樣,他是純粹的技術不行。
無奈之下,楚行隻能是繼續把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
關於虎賁軍的編製和戰術,這可是楚行思索了許久的結果,這段時間,他幾乎把紀效新書翻爛了,又結合各國的戰爭史料,再加上楚行腦海裏殘存的有關於戰爭的電影什麽的,才整出那麽一個東西。
不過編製是有,戰術也有了,但是到時候管不管用,楚行就不知道了,這事隻能聽天由命。
在虎賁軍那邊折騰了足足三天後,楚行才是把其他幾支常備軍的改編提升了日程!
聚義廳大會上,當群臣們把那些雞毛蒜皮的事處理完畢後,作楚行的心腹,虎賁軍統帥秦去疾率先開口道:“臣有事啟奏!”
隨著一個準字後,秦去疾開始闊闊而談:“我救民軍編練常備軍已有數月,然各軍編製各一,大家互不統屬,經常各自為戰。
如遇大戰,各軍如配合不當,輕者延誤戰機,重者可至全軍潰敗,為維持我救民軍逢戰必克的傳統,我軍應的編製應該進行改革了!”
不用懷疑,不用猜測,秦去疾之所以站出來說這些,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是有人教過他這麽說的,而教他這麽說的,除了楚行再無他人。
楚行此時道:“秦將軍所言,眾位覺得如何?”
此時,劉青山和孫玉秀他們都沒有第一時間開口,而是沉思著,倒是胡爺,這個跟著大軍出戰多次的文官第一時間開口道:
“臣以為秦將軍所言極是,之前我軍的數場大戰,皆有指揮不暢,配合不力之弊,所幸我軍將士勇猛,數次都是獲得大捷,然明軍不日就極有可能再一次進山,我軍如裹足不前,屆時麵對明軍大軍,怕是難以對抗!”
賽八仙也開口道:“臣不通兵事,然天下強軍,必定是軍紀嚴明,整齊如一!”
當即李宗為接上話頭道:“我救民軍雖有大王洪福,定能百戰百勝,然將士用命,指揮通暢則能變小勝為大勝,大勝為全勝!”
這三個救民軍的中流砥柱,僅有的文臣清一色的讚同軍製改革,這在楚行的預料之內。
畢竟對於賽八仙他們來說,救民軍軍隊越強越好,這樣才能對抗明軍啊,至於軍製改革後,對現有的將領們會產生什麽影響,這個他們可就不關心了。
賽八仙他們會同意,楚行是早有預料的,現在的問題是,劉青山他們是否會同意?
和之前的官製改革劉青山他們這些武將沒有任何意見不同,這一次劉青山他們聽罷了楚行以及胡爺他們的話後,卻是集體陷入了沉默。
這群武人之中,還是有文化人的,比如說劉青山,人家是識字的,懂道理的,孫玉秀,是和尚出身,人家也懂。
而且他們的耳朵沒有聾,秦去疾他們說的也不晦澀。
之前改革官製的時候,大家都裝傻子,嗬嗬笑,那是不利益相關,現在可不行了。
所以他們都是聽清楚並明白,他們的說的軍製改革,對他們這些武將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怎麽改製,改製後對他們的權勢影響有多大,手底下的土匪是多了還是少了,這些都是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
所以他們不可能不關注。
劉青山、孫玉秀齊齊沉默,而陳二牛這個傻大個則是看了看劉青山、孫玉秀他們一眼,然後又是掃了胡爺,賽八仙他們一眼,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緊接著再一次低下了頭。
他選擇了和劉青山、孫玉秀他們一樣沉默思索。
顯然也是知道了這一次軍製改革的討論,對他自己的影響也會極大。
看見劉青山、孫玉秀、陳二牛這三個可以說是救民軍裏最重要的武將一言不發,楚行麵色雖然依舊,但是內心裏卻是已經有了微怒。
他就知道,軍製改革是不可能那麽順利通過的,因為這牽扯到了東鎮廟裏的兩個實權派:劉青山,孫玉秀。
同時陳二牛乃至剛投誠不久的賀九牛也是牽扯其中。
他們會擔心甚至害怕因為軍製改革而失去權力。
為何?
剛才秦去疾可是說了,如今救民軍王師裏存在著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編製不同,而另外一個則是指揮不暢,這兩者加在一起則是導致了各部不能有效配合的問題。
如果隻是單純說編製也就罷了,十個人一隊,二十個人一隊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麽影響,左右不過是一個表麵編製的問題罷了。
但是偏偏這裏頭還加入了指揮權的問題,如此也就不能不讓他們警惕了,這萬一一不小心自己變成了光頭司令,自己手底下的土匪變成了別人的土匪,他們還在怎麽在這東鎮廟,怎麽在這救民軍混啊。
之前攻打鳳凰山的時候,雖然楚行下了聖旨讓劉青山全權負責,胡爺為監軍,不過大家夥實際上都沒把這當回事,劉青山實際上也根本指揮不動孫玉秀以及陳二牛,凡遇大事,還是得商量著來,大家都同意了後才能有所動作。
然而即便是這樣,就讓劉青山和孫玉秀、陳二牛他們之間生出了間隙,如果如今借著軍製改革的名頭,正式把指揮權給確定了下來,恐怕就會引起更大的衝突和矛盾了。
而這正是孫玉秀、陳二牛、賀九牛所擔心的主要問題。
至於劉青山,他倒不是擔心這個,他更擔心的是楚行讓他成為全軍統帥,這實際上並不是什麽好事,而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從而加深他和孫玉秀、陳二牛乃至秦去疾,秦去疾之間的矛盾。
諸多武將們是各有所思,一個個都是考慮著得失。
上首的楚行見劉青山他們遲遲不開口,耐心也是在一點一點的失去,盡管他很早就知道,劉青山他們可能會有所意見,但是卻也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會一語不發。
而這可不是什麽好現象!
可惜的是,作為大王的他是不能遇到事就親自下場的,哪怕是
管理一座山寨時間也不短了,慢慢的也是讓楚行摸索出來了如何當一個大王,或者說怎麽樣明哲保身,始終在群臣之中保持超然的大王地位。
那就是不要親自下場參與一些事的爭論,尤其是矛盾重重的那些事,遇到這種事的時候,他可以讓代言人發言,但是自己是絕對不能親自下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