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被教育了

字數:6405   加入書籤

A+A-




    與手底下這幫蠢貨不一樣,楚行每日除了處理政務之外,就是在嫂夫人的幫助下,研究史料,豐富自己。
    這種豐富自己,不僅僅是在謀略上,還有具體的數據上的分析。
    根據楚行和嫂夫人根據地方府誌,以及一些文人統計的數據來看,明初的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左右,如今有戶籍的人口也有五六千萬,參照目前大明的整體環境來看,起碼還要有半數以上的隱戶和流民。
    所以楚行預估,大明總體人口是一點三億左右。
    娘咧!
    這可是一億多人口,比起後世的很多國家的人口都要多。
    如果這個龐大的中央帝國,稍微動員一下他們的力量,不,不至於去動員力量,就是打個噴嚏,就能將救民軍噴的粉碎。
    如果不是深陷泥潭,整日裏跟一群山賊在一起,每天不斷的對自己洗腦,每天回顧劉邦、朱元璋、太祖他們偉岸的一生,楚行根本就堅持不下去。
    自己每天都在做什麽?
    自己妄圖顛覆一個,一億多人口的龐大帝國。
    這也是為何,楚行之前一直琢磨著怎麽跑路,去做個隱士的原因。
    真的是,就像是一個一級的哥林布,非要去挑戰九百九十九級的霸王龍一樣。
    這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希望啊。
    所以,哪怕是後來,真的走上了這條邪路,做了這群憨憨的大王,楚行依然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盡量夾起尾巴來,在王朝權勢的縫隙中苟活。
    盡量不要被這個龐然大物注意到。
    因為這個龐然大物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遼東亂成一鍋粥,西北也是一鍋壞湯,聽說西南的土司也開始在作亂。
    隻要自己不冒頭,這大明的鐵拳,就不會打到自己頭上。
    所以盡管安丘縣戳手可得,青州府配合紅娘子,也不是不可以拿下,楚行依然沒有動心。
    甚至,在剿滅救民軍的五千大軍,在糧草焚燒殆盡,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楚行都沒有動心思去折騰他一下。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楚行和葉文豪的默契。
    那就是老子戴烏紗,圍剿你,不將你過分妖魔化。
    楚行在山裏苟命,不至於讓事情擴大化。
    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楚行覺得,自己還應該是以滲透大明權利的真空地帶,收取民心,增加地方的支持為主。
    盡量避免遭受到朝廷的注意。
    楚行分析過了。
    為什麽無數的農民起義,最終的結局是失敗了。
    因為首先農民軍缺乏一個有遠見的首領,他們往往獲取了些許勝利,就開始沉浸其中,沾沾自喜。
    其次,農民軍沒有人才梯隊,他們有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但是核心將領的戰死,會成為無法挽回的損失。尤其是領頭人的戰死,基本上就徹底沒戲了。
    第三,農民軍缺乏生產能力。這個時代,農民軍的處境往往是跟朝廷死扛到底,但是生產資料大多數掌握在大地主手裏。哪怕是大地主倒戈了,農民軍也無法從大地主手裏獲取多少財富,若是過分索取,還會導致大地主的反抗,進一步消耗自身的力量。
    所以楚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自我生產的農曆。
    第一培養屬於自己的人才,第二就是解放屬於農民軍的生產力。
    不過一直這麽躲在山溝溝裏,自我生產和發展是不可行的,因為他的基本盤過於小了,沒準等他發展起來,朝廷已經滅亡了好多年了,早就有一個新的王朝出現了。其次,那就是天災人禍,這種東西不可避免。
    另外,那就是朝廷也不都是瞎子,就連葉文豪都能看得出來,自己早晚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沒完沒了的圍剿自己,那麽其他人就發現不了麽?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楚行才選取了動靜結合的戰略。
    在有限的鬥爭中求發展是勢在必行的。
    戰爭的主動權必須攥在自己手裏。
    不過這種情況,屬於遠離自己的舒適區,去不斷磨礪自己,而朝廷圍剿自己的規模,也會在自己力量增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大。
    其他區域造反,壓力可能真的還小一點。
    比如雲南土司,那是山高皇帝遠,而且人家群眾基礎是天然的。
    土司手底下的人,本身就聽他們老大的。
    朝廷想要圍剿,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那都是巨大的。
    而陝西那邊兒的叛亂,同樣山高皇帝遠的同時,人家那邊兒生存環境太慘,有源源不斷湧入的兵員,而且說實話,那邊兒的軍隊更慘,一年年不發工資,戰鬥力退化的厲害。
    還有就是後金了,黃台吉他們,天然具備種族優勢,人家是一家子,打仗抱團幹,在加上人家有大量的騎兵,來自如風,自然占盡了優勢。
    唯獨自己,哪怕是有朝一日,自己做大了。
    處境也會非常艱難,首先自己就離著朝廷的京師不遠,那邊兒大人們都看著,其次自己鄰近大運河,朝廷需要征繳自己的物資,可以通過運河,源源不斷的輸送過來。
    萬一哪天,朝廷要崩。
    派出一部分關寧鐵騎,自己一準兒玩完。
    那邊兒起碼有十幾萬職業軍隊,都是虎狼之師。
    所以如何在如此逆境之中,尋找破局點,楚行想到了後世著名的鴉片戰爭。
    那是一次古老帝國和海洋大國之間的戰爭。
    大清在兵員充足,本土作戰的情況下,依然是慘敗。
    楚行從自己的角度進行了一番分析。
    首先就是英國的國力,雖然在綜合國力上,肯定是比不過大清。
    但是人家的生產力已經碾壓大清了,人家生產武器的速度快,人家運送兵員的速度快。
    其次,就是武器和兵員素質上的碾壓。
    你家用的燧發槍,不避風雨,可大清還基本上使用大刀長矛,這玩意怎麽贏?
    以史為鑒,可以為自己提供太多的經驗了。
    所以楚行無比迫切,提高自己的技術優勢。
    眼前的這座正在不斷擴建中的救民軍兵工廠,可以說是承載了楚行對於未來的所有希望。
    所以在楚行看來,哪怕他們一直沒有成果,他也不會減少一絲一毫的支持。
    當你還是犀牛坦克的時候,老子一水的光能戰車,這還怎麽輸?
    老子飛龍騎臉,還怎麽輸?
    因此,借著兵工廠製造出手榴彈的機會,楚行對兵工廠的工匠們,再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封賞。
    其待遇之優渥,已經完全碾壓那些軍官。
    當然,懲罰措施也要建立起來,士兵在生產的武器配件上,都會留下自己的名字,不合格者,將受到鹽城。
    兵工廠所需要的配套的物資,一律是優於各個部門優先解決,甚至楚行願意直接為他們構建附屬工廠,隻為可以加快生產速度。
    當然,楚行知道,爛鐵在怎麽努力,也練不成好鋼。
    所以楚行有意對他們進行魔改,那就是搜集一些西學東漸來的知識,對他們進行教育。
    不過,這些事情的操作,其實是相當難得。
    “大王,您和夫人一起翻譯的一些質測之學、數學之類的東西,臣等都看不懂,更無法教授給別人,臣以為這種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不如我們想辦法抓幾個洋人傳教士過來吧。”賽八仙倒不是推脫,而是他知道,這件事情對於東鎮廟的重要性,怕給玩砸了。
    傳教士這東西也不好抓啊!
    可若是賽八仙和李宗為他們如果都不行,還能靠誰呢?
    而且就算是他們懂一些知識,讓他們去具體操作,也不現實。
    因為他們還負擔著武官和孩童們的教育問題,還要負擔著救民軍的各種政務,這樣下去會將他們累垮。
    楚行知道,像是他們這個年紀的人,如果去吸收新的知識,然後再去傳授給別人,大腦就會過熱過載,然後困頓不堪。
    想到這裏,楚行就無比頭疼。
    不論什麽時候,人才都是製約自己發展的平靜啊!
    像極了網遊裏麵,明明自己等級夠了,卻非要有一些特殊材料,才能晉級一樣。
    楚行思索了再三之後,“本王一直命你和李宗為推廣讀書識字,這些人如何?”
    救民軍有夜校,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一來是宣揚反抗大明,加入救民軍的重大意義,二來就是宣揚一直傳統的中華文化美得,比如孝義,團結,友善,文明,這些都是思想建設的重要一步,第三則是掃除文盲。
    因為指著大明朝提供文化人,是非常難得,所以不如自己培養。
    賽八仙立刻回到:“確實有不少,可是這等人才,在咱們救民軍之中非常稀缺,軍方和文官都搶著用,目前讓他們抄寫公文,已經是有些捉襟見肘了。”
    “而且他們也不配為人師表,到現在,三百千都沒背熟的廢物,怎麽能去教授子弟呢。”
    楚行的內心頗為崩潰,老子讓你們給他們掃盲,隻是為了讓他們識字,不是讓他們考科舉!
    關鍵是,大明也沒法接受,有一支救民軍的文官團隊去科舉啊!
    楚行覺得自己必須扭正賽八仙的錯誤思想,別整天想著培養一堆秀才出來。
    四書五經這東西有啥屌用,除了花團錦簇之外,能幫助國家做什麽有意義的事情嗎?
    因此楚行立刻說道:“這些四書五經,沒啥大的用處,你還不如讓他們識字之後,趕緊拉出來幹活!”
    豈料賽八仙卻立刻反駁道:“大王,此言甚謬!您以為隻有您每日讀書,修行自己麽?臣也是一樣,臣翻閱史書,發現自從大隋科舉取士以來,朝廷就開始使用四書五經,那是因為什麽?”
    楚行一臉疑惑的看著賽八仙,想看看他嘴裏能說出什麽象牙來。
    隻見賽八仙一臉的自豪之色,解釋說道:“那是因為,隻有四書五經,可以培養讀書人的忠恕之道,讓他們做一個忠於朝廷,忠於聖君的賢臣!因為四書五經沒有意義,沒有什麽大的用處,所以誰都能學,他是標準,是規範,他給了寒門士子一條出路,若是不考四書五經,考您說的什麽物理啊,化學啊,這得是多麽大的家族,才能培養出來的人才,這些東西是不斷前進的,普通人接觸不到,最終會形成門閥壟斷,讓寒門學習徹底失去進步的希望。”
    “大王所言的技術,科技,是非常厲害,但是屬於術,而四書五經,是武裝大腦,是屬於道,他會讓臣子聽命於您。所以您為什麽說他沒用呢?”
    這是頭一回,楚行教育別人沒成,反而被人家教育了,所以楚行一臉的震驚。
    因為他覺得,賽八仙說的未必不對。
    所以他遲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