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緊急選拔
字數:8857 加入書籤
盡管當時大王隻是無意中的一句閑聊,但是李大虎卻是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重點,那就是大王對豪族不滿。
本著緊跟大王步伐的態度,李大虎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就是采取了主動分家的模式,國公府的近百人族人瞬間就是被趕了出去自謀生路,偌大的國公府最後隻剩下六人。
李大虎的這種態度,讓楚行也是覺得意外,然後在李大虎麵聖的時候對他說:“這也好,沒有太多的牽絆,也能夠更好的為大乾效力!”
然後就是和李大虎商討起來軍務改革的辦法來,並主動詢問了李大虎對於目前的軍事編製的改革看法,渾然沒有前幾次敲打李大虎的那種冷淡。
這種態度,終於是讓李大虎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一次的危機自己算是安穩度過了。
同時他也是抓住了楚行這一番話的重點,那就是‘牽絆’。
很顯然,在大王的嚴重,大家族顯然是一種牽絆!
這可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信號,而李大虎更清楚,身為大乾大王的大王楚行,哪怕是私底下的閑聊,都是不可能亂說的,大王所說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是蘊含著政治深意的。
所以回去後,他就是開始自己較好的好友以及下屬,心腹傳去了口信,讓他們對各自的家族進行瘦身,別搞什麽豪族,大家族了,大王已經是明確表態豪族是牽絆,對於牽絆自然是要一腳踢走的。
抓緊自行處理這種牽絆,別等內務廳的內務憲兵去抓人了,那樣可就晚了。
對於李大虎的態度,楚行是非常滿意的,而對於他的舉動,楚行同樣也是滿意。
不愧是目前大乾陸軍裏的威望最的大佬,政治覺悟相當高,自己隻是略微提點兩句,他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而更重要的是,他敢於下手解決問題。
楚行最近幾年,對於什麽大家族之類的是越來越反感了,在他看來,這種豪族模式已經是嚴重影響到了大乾吏治,甚至是影響到了普通的行政。
大乾雖然從一開始,就已經是把行政機構深入到了鄉村,但是在鄉村裏的局勢,其實依舊是被當地的士紳豪族牢牢把控著。
很多地方的村長什麽的,其實都是當地的豪族子弟擔任的。
這裏就得說一點,那就是華夏的傳統士紳,其實相當多的一部分,並不是居住在城市裏,而是居住在鄉村裏。
這和傳統的皇權不下鄉有極大的關係,前明時代,皇權,也就是官府的權力隻局限於縣城,而廣闊的鄉村地區,其實不怎麽管的,基本依靠鄉村自知的方式。
在鄉村裏,族規大於法律!
而大乾的皇權下鄉,無疑是觸犯了這種以往數千年來的政治生態,進而引發了眾多的衝突。
為了解決鄉村問題,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吏治問題,楚行下一步已經是準備推行強行分家政策了,把那些動則幾百人的豪族進行拆分。
隻不過這個政策楚行也沒有打算現在就施行,他打算明年再搞,但是李大虎卻是率先察覺到了這一點,自己提前就這麽搞了。
對此,楚行自然是讚許的。
這個李大虎雖然也和其他人有著部分經濟問題,但是無傷大雅,在楚行看來,其政治覺悟還是很高的。
李大虎的這種行為,在其他人看來卻是莫名其妙的,除了他的部分下屬以及好友效仿外,其他人倒是沒有跟進。
而楚行也是不著急,反正現階段的任務不是這個,那是明年乃至後年才會開展的計劃,現在,還是太早。
還是先把吏治整頓一遍再說。
其他問題押後再說。
陳二黑被逮捕後,陸軍大都督府內務廳繼續出手,先後逮捕了六名中將、三十多名少將、上百名準將,海軍那邊也是先後抓捕了二十多個將領。
這些將領的抓捕工作,都是楚行親自下令的,基本都是挑選出來的特定目標。
軍方的整頓,並沒有大規模進行宣揚,也是沒有在大乾周刊上進行刊登,因為刊登的話,容易引起大範圍的動亂,軍方的反貪處理,基本上是以低調內部處理為主。
這位軍方副使的處理就是一個典型,他被抓捕了後,其本人多次想要求見楚行,但是楚行都是不準。
最後,陸軍軍事法庭隻用了兩天時間就是判處了他死刑!
不過這個死刑並沒有被執行,楚行對於這個跟著打天下的老將盡管有諸多不滿,但還是給予了他體麵結束生命的方式!
乾元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大都督府內務廳的特殊招待所裏,這位大乾副使身穿全套陸軍上將禮服,朝王宮別院行了跪拜大禮後自行飲下了一杯毒酒,從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陳二黑這個開國元老,陸軍上將自殺,這事在外界並沒有掀起太多的波浪,甚至是軍方先後逮捕了上百名將軍都是沒有引起什麽波瀾。
這一方麵是大乾嚴格控製了軍方的信息外泄,軍隊作為暴力機關,為了避免情報的外泄以及保持神秘性,大乾都是嚴禁軍事情報的泄露,甚至國內的很多人連大乾到底有多少軍隊都不清楚,更別說具體的番號以及駐地以及部隊的主官這些機密資料了。
大乾周刊上偶爾會出現關於軍事報道的消息,往往也會用‘某部’等模糊化的詞匯來代替,是不會把詳細的番號給報道出來的。
這一次的軍方反腐的消息,更是被嚴密控製,大乾周刊沒有報道絲毫關於軍方內部反腐的消息。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乾在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實施著非常嚴格的軍政分離,軍政分離到了現在,基本上已經是變成了基本的政治概念,哪怕是普通人也都知道,軍隊是軍隊,官府是官府,這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而文官在沒有必要的時候,是絕對不會提及軍方的片刻信息的。
更不要說這一次的軍方反貪風暴,是個人都看的出來影響非常大,沒看見連軍方大佬李大虎、陳先贇等人都是乖乖的閉上嘴巴不敢提出絲毫的意見嘛。
外麵的那些文官們,更是不敢對軍方的事務有任何半點意見了。
此外,如今文官們自身難保,天天被督察院盯著的他們,現在哪有時間關注軍方那些將領們的死活啊。
乾元三年年底掀起的反腐風暴,其規模之大超過了任何人的想象,從十一月份開始,從京畿司法機構開始,一場巨大的反腐風暴就是掛了起來,然後遍及全國。
在上海,趙進站在縣衙二樓的陽台上,看著外頭的督察院禦史們,帶著巡警直接從縣衙裏帶走了三十多名官員!
身後的一個年輕官員低聲道:“大人,就這麽看著他們把人帶走嗎?他們督察院到底怎麽回事,怎麽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這麽多人抓走了!”
“閉嘴!”
趙進甚至都沒有回頭看他一眼,而是繼續把視線盯著外頭!
特設縣督察院發瘋了,但是身為上海特設縣縣令的他,卻是知道,這一次次的抓捕任務,上海特設縣督察院根本就不是關鍵,關鍵的人是中央督察院反貪局派出來的江南巡查組。
這個江南巡查組的組長乃是從三品高官,加上手握王命,可是正兒八經的重量級欽差,就算是趙進在巡查組麵前,那也是得乖乖的趴著。
別說趙進了,就算是鬆江府知府,乃至擔任江南道道員多年的陳文起,如今哪一個不是規規矩矩的,生怕自己也被抓走了。
根據趙進所知,這一場反腐風暴不僅僅是局限在上海,甚至都不局限在江南道,而是波及全國的反腐風暴。
而且根據他從隱秘渠道得到的消息,就連軍方那邊也是掀起了反腐風暴。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為了自保,別說是觸犯這些巡查組的黴頭了,甚至都還會主動把別人給推出來,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
而部分被巡查組盯上的官員,為了爭取寬大處理,往往也是會主動交代問題,把同夥也給供出來。
這種情況下,就連趙進自己都是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卷入進去!
雖然趙進自詡行的正坐得穩,從來也是不屑於玩貪汙受賄這種事,但是趙家家大業大,也是從事工商業,趙進固然是沒有給自家的產業提供過什麽便利,但是族人經商做生意的時候,自然也是會上他的名頭,這要是說起來,說不得也是會惹上一些麻煩。
這種情況下,趙進也是反思,看來是得改變家族產業的模式了,直接從事工商業不太靠譜,容易被人抓住小辮子,後續的話,還是單純的搞個基金,然後進行財務投資就好了。
這樣可以避免諸多的麻煩。
在趙進親自看著督察院把上海特設縣的數十名官員抓捕後,不用幾天他又是聽聞,其他府縣也是,乃至江南道衙門裏也是被抓了不少人。
而最關鍵的是,擔任了江南道道員多年的陳文起,這一次似乎也是栽了!
之所以說是似乎,而沒有說肯定的詞匯。
是因為陳文起並沒有被抓捕,也沒有被貶值,而是升任了!
但是,他升任的職務,卻是遼西省巡撫!
雖然說從正三品的江南道道員變成從二品的遼西省巡撫,但是傻子都能看的出來,這是明升暗貶。
在大乾官場裏,一個官員的職權重不重,前途如何,是不能單純的看其品級的。
趙進就是典型例子,你要說他的品級,如今也不過是正四品,但是他卻是上海特設縣的縣令,全國獨此一家的正四品縣令,前途光明的很。
而國內的其他正四品官員,比如其他府的知府,同樣也是正四品,但是能夠和趙進比?
不可能的,哪怕是部分從三品乃至正三品的官員,其權勢也是比不上趙進這一個上海縣令啊。
江南道道員,別看隻是一個正三品的道員,但是因為江南道的特殊性,其政治地位在國內諸多的省道封疆大吏了,那可是名列前三的存在!
也就是說,尋常省的巡撫,其實都是不如江南道道員的。
按照正常情況來看,陳文起也是快差不多升遷了,但是應該是直接掉入京畿,擔任某一部侍郎的,而且還得是左侍郎這種,如果是右侍郎都算是貶低了他。
但是如今,他非但沒能入閣,反而是被調到了遼西擔任巡撫。
雖然品級也是升到了從二品,但是遼西省的巡撫能夠和江南道道員相比?
不可能的事。
外人並不知道,陳文起之所以倒黴了,倒不是說他自身的問題,嗯,雖然他也有貪腐,不過這一點點經濟問題並不在楚行放在眼裏。
讓楚行最為不滿的是,偌大的一個江南道,為大乾提供過半財政收入的核心區域,貪腐的情況竟然如此嚴重,比江北道那邊都是好不了多少,甚至貪汙的數額還要更大一些,對比全國諸多省道,江南道的貪腐情況足以列入前三。
江南道下設的府縣裏,情況稍微好一些的隻有上海縣而已,其他的府縣大多都是問題多多!
如此情況下,雖然陳文起本人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楚行卻是認為,該員片麵的追求經濟發展,從而忽視吏治。
或者說,陳文起其實也是看出來了問題,但是為了地方穩定,經濟發展,他容忍或者是忽視了這些問題,從而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江南道出現這麽大的簍子,如果不是陳文起本人的經濟問題不算嚴重,而且其主政江南的時候,對江南道的經濟發展也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那麽楚行早就把他槍斃了。
如今把他弄到遼西省去擔任巡撫,也算是一個懲罰了。
楚行還是希望他能夠反省,認識到錯誤改正過來,畢竟如今在大乾政壇裏,能夠和陳文起這樣擅長發展經濟民生事務的高官實在是太少了。
至少把陳文起調走後,楚行一時半會的都不知道該讓誰去擔任江南道的道員。
這個職務太過重要了,在楚行的心中,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超過國內任何一省巡撫、道員,甚至比各部侍郎都要更重要一些。
其重要性,是和各部尚書相提並論的。
所以新任的道員,必須是資曆深厚,能夠鎮得住江南道,同時也必須是擅長發展經濟民生的官員。
楚行選來選去,最後是召見了褚文雄、馮文燦、劉必顯三人緊急進京述職!
說是述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楚行這是為了挑選江南道的新任道員!
如果是普通高官,楚行通常是不會這麽做的。
各省巡撫、直隸四道道員以及侍郎等職務,往往是吏部列出所有符合條件的人選,這份名單自然是非常龐大的,然後交給值房討論,最後由值房值班大臣們選擇三到五名作為候選人舉薦給大王,同時各大臣還要詳細說明舉薦的理由,最後報告給楚行。
當然了,楚行選不選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同時,軍機處人事科也會根據楚行的要求,舉薦若幹人選,同時楚行自己心裏頭也會有幾個人選。
最後楚行經過綜合考慮後,會選擇一人成為新的巡撫、道員或者是侍郎等職務。
也就是說,這裏頭有一個候選大名單、值房舉薦、軍機處舉薦,然後大王決斷的因素。
但是這一次,楚行卻是直接把這三人召還回京述職,這是擺明了要親自考驗這三個人,然後從中決定江南道道員的人選。
至於這三個人裏頭,誰最終能夠成為新任的江南道道員,那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至少,楚行自己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擇。
這三個人裏,褚文雄曆任商部企業司司長、鬆江府知府、現任浙江布政使,正三品。
馮文燦則是曆任上海特設縣首任縣令,鬆江府知府,今年剛調任廣東擔任按察使,從三品。
而劉必顯,則是曆任軍機處商科科長、杭州府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撫,從二品。
這三個人,從明麵來看,品級不一,其中的劉必顯本來就是從二品的巡撫了,這如果調任江南道道員的話,這品級不升反降。
當然了,在大乾裏,還有加銜製度,如果要調任高級官員去擔任低級職務的話,往往會用加銜的方式。
如果劉必顯這個人真的有能力,楚行覺得他可以的話,是可以操作的,比如給此人加侍郎銜,然後派到江南道擔任職務,如此也就保住了此人的從二品品級,又能實際擔任正三品的江南道道員職務。
加銜製度,在大乾裏應用的比較廣泛,也沒有什麽特殊的規定,大多情況下,都是為了解決品級和職務不匹配的問題,楚行之前提拔申濟芳的時候,就是用過加銜模式。
不過這種加銜也有限製,那就是隻能是欽賜,不管是吏部還是值房,都是沒有擔任操作加銜的權限。
除了劉必顯比較特殊外,其他兩個人如果升任江南道道員,就不用這麽麻煩了,他們一個從三品,一個正三品,馮文燦如果從三品的按察使升任江南道道員,直接升一級即可,而褚文雄就更加簡單了,他本來就是正三品的布政使,直接平調即可。
這三個人,年齡相差極大,品級也是不一樣,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發展經濟事務很有一套。
這從他們的履曆就能夠看的出來了,褚文雄和馮文燦,都是在上海待過很多年的官員,哪怕是調離了上海、鬆江府後,他們所任職的地方也都是廣東、浙江、福建這三個沿海地區。
而這三個地方,都是工商業發展的比較良好的地方,廣東是僅次於江南道的經濟、工業重地、浙江也是屬於傳統上的大江南地區,依托茶葉、生絲以及沿海的寧波通商港口以及靠近上海,經濟發展的相當不錯,其經濟總量已經是名列全國第三位了。
哪怕是福建,雖然人多地少,不適合發展農業,而且陸上交通不太便利,也不適合發展工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地方有茶葉,而且沿海。
從福建輸出的茶葉,占據了大乾茶葉出口數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憑借著茶葉出口,再憑借著沿海的港口做港口貿易,經濟發展的倒也算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