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聚義廳

字數:4244   加入書籤

A+A-




    第46章 聚義廳

    順著盤旋山道下到穀底,又走了十五裏左右,來到最東首的東屯。

    東屯的民宅多是土坯茅草屋,樹枝柵欄圍院。

    模樣相同的三間土坯房有前後院,掩映在茂盛的林間,

    樺樹榆樹槐樹油鬆是多見樹種,房屋排列倒是街巷有序。

    男女老幼五六千口站在村口,衣服破舊卻漿洗的幹淨,補丁也規整。

    麵黃肌瘦的臉龐無喜無悲,呆滯中含有恐懼。

    老秀才和裴勇招呼流民頭人,按照原先編成的隊組,圍著村子周圍紮營。

    破爛的皮子,麻布組成的簡易帳篷,很快密密麻麻排出三裏長。

    裴勇挑選出一百人,加上常貴安排的一百人。

    前往盤山路山門處,接應糧車。

    坡陡的地方,隻能用人將糧食抬著下山。

    帶來的四千多頭牲畜牛羊,被驅趕著前往西邊湖泊地。

    老常貴戀戀不舍的從驢背上下來,這驢子原地尥蹶子蹦了幾下,朝正在磨盤上訓話的老秀才跑去。

    老常貴笑著搖搖頭“人嫌鍾秀才長的醜,唯驢拿他當親人”。

    邵一穀誇張的伸出大拇哥“常伯竟出口成章,文采斐然”。

    說著話,兩人一起向村裏走去。

    “你小子少灌湯,不過話說回來。

    你的確神力,當年那石槽,大帥和巴坤兩人合力,才放至在基座上。

    記得所有人都拜伏在地,如今天一般。

    大帥也是從那一刻起,收複各部落俘虜之心,從而舍命追隨”。

    邵一穀看著這叫做東屯的村莊,滿街跑的雞鵝羊,都塗著各種顏色。

    淌著鼻涕的孩童,穿著麻片衣赤著腳,圍在兩人周圍亂跑。

    聽著老常貴說完,邵一穀看著前麵有石階,伸手扶著老常貴的手臂。

    上完十多級石階來到平地,邵一穀鬆開手。

    邊走便說道“馬帥威名遠播塞北大漠,萬裏關山,正是小子的心中楷模。

    將士衝鋒陷陣,屍骨露於荒野。

    要說是為了馬上封侯,光宗耀祖也不盡然。

    更多是為吃口飽飯,發筆橫財。

    用手中刀箭,一腔子熱血殺出個前程”。

    說著指指不遠處正在修補漁網的那些婦人,和奔跑撒歡的孩子。

    繼續說道“後人若活的戰戰兢兢,勉強果腹。

    缸裏無存糧,茅屋透寒風。

    他們征戰的血,豈不是白流了”。

    老常貴怔了下,微微歎口氣說道“馬帥對將士沒的說,終究拗不過朝廷啊”。

    “常伯這算說到節點上,所以小子來了。

    小子一個土匪,守的一片山水。

    最多打出名頭,有了自己部落。

    若是順風順水,保不齊還能打出百年太平。

    這樣的土匪,常伯覺得如何?”

    老常貴停下腳步,端詳著邵一穀。

    良久後說道“誰要說你未束發,常某是不信的。

    若真要守住心中所念,經得住誘惑。

    這窮山惡水,和飽浸苦難的草原,真的會迎來春天呐”。

    “說你老人家文采斐然,你還客氣,說的小子都感動啦”。

    “少在這兒貧嘴,老朽帶你去簽押堂”。

    兩人走過兩條巷子,穿過一片林子,來到村莊南側。

    一座頗顯氣派,莊嚴古樸的大殿出現在眼前。

    說他氣派,因它的建築是督撫級別的規格。

    莊嚴古樸,是全部用青磚青瓦建造。

    兩層飛簷,雖然彩繪斑駁,仍然透著威嚴。

    邵一穀看著高大青鬆包圍下的大殿,驚詫的問道“這殿從何而來?”。

    “這是當年黑石坦,為感激馬帥活命之恩,派人修建的。

    馬帥在此居住三年,後被人彈劾違製,終棄之不用”。

    邵一穀想起那盤山小路,問道“這青磚青瓦何處而來?”。

    老常貴指指南邊山脈“南邊山嶺地,隨處皆可燒製”。

    邵一穀聞聽,心中大喜。

    拍拍老常貴後背“馬帥乃朝廷命官,自是處處掣肘。

    小子乃土匪,這殿以後就是山寨聚義廳啦”。

    “隨你折騰吧,宅子空著,爛得快。

    咱們先看看演兵場,我安排人拾掇拾掇”。

    隨後老常貴招來十多人,拿著水桶抹布前去打掃。

    二人來到大殿南側演兵場,早有人在西側樹底下擺放好桌椅,添置了茶水。

    演兵場五百畝左右,三合土夯實。

    如今堆滿一堆堆柴草,成群的雞鵝在柴草中作窩嬉戲。

    間或有家養的豬羊狗出沒其中,背上都畫有各色條紋標記。

    邊沿栓馬樁,如今拴著騾馬牛。

    邵一穀給老常貴倒上熬製的茶湯,看著六級石階上的大殿。

    不解的問道“以前沅櫓跑來收租,竟沒把這殿拆了換銀子?”。

    “他一年來四次,每次都在中屯酒館落腳。

    西馬屯有三屯,分西,中,東。

    中屯大部分是手藝人,有幾家商鋪。

    平時裏主要靠他們外出淘換物品,還有一家酒館。

    沅櫓每次來,各戶湊些吃食送過去。

    百十人來,村裏還能支應。

    他若帶千把人,這些雞鵝豬羊就看不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