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背鍋俠

字數:4019   加入書籤

A+A-




    黑魂妖臊眉耷眼地飛回楊錦身邊,幽幽嘶鳴一聲,好像做錯事的孩子。

    楊錦強行將身上火焰收攏甩出去,伸手摸了摸黑魂妖,示意它不必在意。

    “陛下,生死簿不是記錄凡人壽命的賬冊嗎,如此重寶為何會在崔通判手中。”

    西番哈咇國國王緊皺眉頭,長歎一聲道:“生死簿並非隻有一本,上仙所說記錄凡人壽命的乃是生死簿總冊,又名‘人書生死簿’,據說掌握在某位閻羅王手中。相傳地府有四司,分別名為賞善司、罰惡司、察查司、陰律司,每司由一名判官主事,而這四大判官手中各持有一本生死簿分冊,神通俱不相同,剛才那本生死簿應該就是分冊之一。”

    那本生死簿來頭著實不小,難怪就連中級窺靈術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

    楊錦猜測道:“莫非那位陸通陸判官便是四大判官之一,他失蹤後,這本生死簿分冊流落到了崔通判手中。”

    國王點頭道:“或許正如上仙所說。據本王觀察,這本生死簿分冊應該是察查司那本,擁有審查、通緝、斷案等神通,如今生死簿飛回地府,恐怕這裏的事情要暴露了。”

    在場百姓無不麵露驚慌之色。

    對抗一位地府判官,他們還能鼓起勇氣,可若是要麵對地府這尊龐然大物,他們無論如何也提不起反抗之心。

    “國王陛下,話說回來,當初你決定推翻長生府的時候,就沒考慮過地府會報複嗎?”

    這個問題早就縈繞在楊錦腦中了,西番哈咇國國王行事謹慎,按理說不會想不到這點,要說他沒有後手,楊錦斷然不信。

    國王訕訕道:“本王確實考慮過,也想好了推托之詞,隻是”

    說著,國王麵帶尷尬之色瞅了瞅楊錦師徒。

    楊錦頓時明白了他的打算。

    他分明是想將此間發生的一切,推給助他覆滅長生府的有緣人!

    楊錦默默撿起尚未熄滅的白色火焰。

    國王感覺氣氛不對,慌忙擺手道:“上仙息怒!這件事並非沒有轉圜餘地!”

    楊錦強忍灼燒之感,淡淡看向國王。

    那意思仿佛在說,你好好給我編,編不好,今兒非把你火化了不可。

    國王盯著那團可怖火焰,隻覺得一陣心驚肉跳,吞了口涎水道:“上仙別怪本王心直口快。那本察查生死簿隻記錄了上仙容貌,它將此間消息傳回去,地府之人隻會以為是您殺了崔通判,推翻了長生府,這對您來說確實不太公平,但卻能讓邏娑城百姓逃過一劫。”

    呦嗬,這是鐵了心要讓我當背鍋俠了唄。

    楊錦麵色愈發不善,國王哪裏敢繼續拱火,急忙安撫道:“上仙並非西番哈咇國人,您與聖僧遲早是要離開這裏的,地府就算勢力再大,也不可能輕易找到兩位居無定所之人。您二位的恩情,本王與邏娑城全體百姓沒齒難忘,本王願意在城中修建廟宇,為二位塑立金身,日夜供奉香火。”

    楊錦眉頭一皺。

    國王以為楊錦不了解香火供奉的好處,趕緊解釋:“二位將來是要成神成佛的,民間香火供奉對神佛而言有著諸多益處,據說能提供信仰之力,增強神通或靈蘊。”

    見楊錦依舊沒放下火焰,國王繼續道:“除此之外,本王願意為二位提供一切幫助,隻要您開口,什麽條件本王都可以答應。”

    “此話當真?”

    楊錦緩緩開口問道。

    國王麵色一喜,連連點頭:“句句屬實。”

    楊錦看向唐僧道:“師傅,咱們背這個大一黑鍋,是不是該索取點報酬。”

    唐僧一臉淡然地搖頭道:“悟禪,救下全城百姓性命,乃無上功德,何須報酬。”

    被追殺的又不是你

    楊錦狠狠白了他一眼,揮手將火焰扔掉。

    國王不禁長舒一口氣。

    “罷了,既然我師傅都開口了,我也沒必要與你們糾纏,速速準備齋飯,休息一日,明日我們便啟程離開,免得招來地府之人,牽連到你們。”

    說著,楊錦好似不經意地來到國王身旁,與他擦肩而過之時,悄然送上一句話。

    “我師傅算了,我可沒算,待會單獨來找我,我有事要國王陛下去辦。”

    眾人離開長生府已是次日清晨,全城百姓一夜無眠,卻絲毫不見疲憊之色,將楊錦師徒一路護送到皇宮,百姓們這才歡天喜地離開。

    沒多久,邏娑城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氣,仿佛過年一般。

    師徒二人在國王的陪同下用過齋飯,來到某座宮殿小憩。

    聽到唐僧發出熟睡之聲,楊錦躡手躡腳離開。

    西番哈咇國國王早已在外麵等候,見楊錦出來,趕緊湊上前來。

    楊錦引著國王來到白龍馬處,打開包袱露出裏麵金光燦燦的錦襴袈裟。

    “國王陛下,我需要您照著這件袈裟製作一件仿品,越相近越好。”

    國王拿過袈裟端詳片刻,為難道:“上仙,這件袈裟太過珍奇,短短一日,恐怕很難做出一件一模一樣的,本王隻能盡力而為。”

    “無妨,陛下盡管找人去做,隻要乍一看相似便可。”

    國王鄭重點了點頭。

    很快,皇宮傳出消息,召集全城裁縫、珠寶匠人進宮,要為上仙聖僧二位恩人,緊急製作一件袈裟作為謝禮。

    此消息一經放出,全城百姓幾乎都行動起來,凡是略通製衣手藝的人紛紛要求進宮,而其他百姓則各自取出家中珍藏的絲線、珠寶等物,送到宮裏,以表謝意。

    空曠的皇宮沒多久便人滿為患,國王安排宮女內侍將百姓們分成不同小組,在多名資深裁縫的帶領下,按照不同工序,緊鑼密鼓地開始製作袈裟。

    翌日,當國王頂著兩坨深深的黑眼圈,將兩件袈裟交到楊錦手中時,楊錦不得不由衷地感歎一句:“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

    兩件袈裟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寶光四射,一眼掃過去難辨真假。

    可若細細研究,還是能看出一些差別。

    真正的錦襴袈裟渾然天成,幾乎看不出裁剪痕跡,隱隱散發著莊嚴的佛門寶氣。

    而邏娑城百姓仿作的那件袈裟,極其華貴,堪稱凡間極品,卻稍稍缺少了一絲靈性。

    將兩件袈裟包好,楊錦嘴角露出一絲淺笑。

    有了這件袈裟,後麵那一難,應該會好過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