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孝陵祭
字數:4157 加入書籤
康熙生氣歸生氣,可外間一督一撫一布政使,哪能憑著意氣一下就免掉。
第二天整個江蘇官場變得群龍無首,那樂子可就大了。
何況像江寧巡撫湯斌,一向施政節儉,不尚浮華,無論在民間還是朝堂都有很高的聲譽,&nbp;康熙也對其頗為欣賞。
而王新命雖然偶有諂媚貪索之舉,但勝在忠心,況且在大事上明事理,懂分寸,能靠得住,也是在皇上心裏排上號的人。
沒有確鑿大錯哪是說免就免的。
將四人頂戴摘下,&nbp;給了下馬威後,康熙皇帝讓明珠帶著有司官員挨個找這四人問話。
王新命見到來人是大學士明珠,連忙打千行禮,&nbp;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看來皇上還是給了自辯的機會。
在明珠的詢問中,王新命也終於搞清楚了聖上震怒的原因。
都是難民給鬧的。
淮河邊的高郵發了水,遭難的民眾四散向周邊府縣逃難。
王新命作為兩江總督早將救災工作布置了下去,還從省裏往高郵周圍各州府專項劃撥了賑災銀子,用以賑濟災民。
王新命既然如此說了,明珠就順著他的供詞一個個詢問下去,從兩江總督到徐州知州,幾人的供詞都對的上。
這專門的賑災銀是存在的,也發到了徐州知州雷具明手上,他日前剛將銀子分發給了各地縣衙以作賑濟之用。
事情問到這裏明珠心中有了數,他將情況匯總好後回奏給了皇帝。
康熙聽完後良久沉默無語,沉聲道:“招宿遷知縣來此見駕。”
平淡的聲音中蘊含著雷霆之怒。
同樣一上來就被摘了頂戴,戰戰兢兢的宿遷知縣馬嵐不像之前四位,心中有事兒的他膽戰心驚,&nbp;不用怎麽詢問就對侵吞賑災銀子的事供認不諱。
因為他貪墨了賑災銀,&nbp;導致整個宿遷隻在縣城有賑災救濟,其他鎮鄉一律自生自滅,這才有了駐馬鎮的慘淡之景。
“小官巨貪!總督沒伸手,省裏的巡撫、布政使沒伸手,地方知州沒伸手,他一個小小的知縣,誰給他的這個膽量伸手的!”
康熙一邊踱步情緒逐漸激動,怒聲喝道。
麵前一眾官員跪倒在地,不敢回話。
“將宿遷知縣馬嵐交有司治罪,嚴懲!”
他說完後看了看王新命等四人,語氣嚴厲道:“爾等也免不了失察之罪。”
王新命聞言以頭搶地連稱死罪,其餘三人也都哀聲請罪。
最後四人被準予戴罪立功,在康熙的命令下,知州雷具名趕往下轄其他各縣嚴查賑災情況,王新命、湯斌、廉敬三人劃分州府,各赴災地巡視,務必要將災民安置妥當。
康熙語帶警告地對王新命說道:“等朕南巡歸來時,若此地還是這等景象,你就自己把這總督的頂戴摘掉。”
幾位江蘇省大員被派去巡查賑災,&nbp;聖駕繼續啟程往南,&nbp;一路過鎮江,於十一月初一抵達江寧。
鑾駕到了南京,總督和巡撫全都不在,江蘇按察使霍自道幸運地擔任了主迎之人。
他打起精神,親率江寧府文武百官,出城十裏,迎接聖駕。
黃土鋪墊的禦道上,明黃綢帶飄揚,鼓樂生蕭合嗚,二十四門大炮,轟得震天價響。
眾官員簇擁著康熙,登臨新搭起來的黃土高台,接受百官朝賀。
康熙並未住進江寧織造府準備好的行宮,他命人喚來曹寅溫聲道:“到了此處,便安排住在卿家吧。”
曹寅連忙跪倒謝恩,口稱榮幸之至。
康熙點點頭讓他平身,隨即視線來回掃視迎駕的官員隊伍,卻沒看見江寧織造曹璽,不禁出聲發問。
“曹大人前幾日突發疾病病倒了。”,霍自道聽見問話躬身回道。
曹寅聞言麵色一變,康熙立馬命隨行禦醫跟著曹寅返家,為曹璽診療。
既然主人生病,下榻近臣家中的想法隻好作罷,康熙最終還是住進了改建為臨時行宮的江寧織造衙門。
鑾駕好好休整了一夜,翌日天明。
康熙擺開全副執事、鑾駕,綿延數裏的謁陵隊伍向明太祖孝陵出發。
這一舉動使整個南京城為之沸騰,民眾們齊集街頭,大家都昂著頭想瞻仰一下皇帝出巡的排場和風采。
許多人一路隨著隊伍而行,外圍的兵丁們也不阻攔,相反還主動維持著秩序。
最終形成了一條長達十數裏的龐大隊伍,一路蜿蜒從南京城出發前往孝陵。
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的陵寢,在明清易鼎之際,它的意義異乎尋常,可以說是明朝遺民們的精神象征。
從明亡後一直到此時康熙南巡,每年仍有大量的明朝遺民要來哭陵,過節祭拜者更是不計其數,顧炎武就曾來此哭陵七次,寄托對故國之哀思。
聖駕來到孝陵前邊,在三聲炮響的歡迎後,康熙下了鑾輿,步行踏上了陵前的神道。
諸位文武官員全部在門外下馬,恭恭敬敬地從側道而上。
康熙皇帝一邊走,一邊對身旁隨侍的李光地道:“此山巍峨雄峻,氣吞千古,倒是埋葬一代帝王的好地方。”
李光地訕笑一聲,沒敢接話。
康熙並不在意,緩步拾級而上,眼光一一掃過神道旁的石雕。
根據康熙的命令,江寧官府不僅沒有禁止民眾跟隨觀看,反而對此事大加宣揚並邀請了諸多前明遺民們來此觀禮。
一時間孝陵上下觀者如堵,聚集的民眾多至數萬人。
康熙的這次謁陵是南巡政治作秀的重要一環,這一行為本身針對性是相當強的,指向的正是那些謁陵的遺民們。
祭奠明孝陵的儀式莊嚴隆重,康熙以臣子之禮,焚香酪酒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規格之高,態度之謙,讓眾人不敢置信,引起了觀禮百姓的轟動。
陵前四周靜默無言,康熙緩緩誦讀起他親自寫下的祭文。
被叫來觀禮的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之中許多人都在明朝做過官,見到康熙皇帝麵對著明太祖以臣子之禮行了三跪九叩,大多數人麵色複雜,甚至潸然淚下。
一邊讀著祭文,康熙慢慢醞釀情緒,開始痛哭流涕,不得不中斷了誦讀,磕磕絆絆如是三次才最終讀完了祭文。
而前來觀禮的明朝遺民們也紛紛痛哭出聲,山下的百姓聽聞了山上發生的事情,紛紛跪地高呼萬歲。
康熙皇帝麵上悲痛,心中卻鬆了口氣,心道隻需返程時再前往曲阜孔廟來上這麽一遭,這次南巡的政治作秀就可以完美收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