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捷徑
字數:4697 加入書籤
其實,梁大對於原身梁元也是盡心竭力的培養過。
梁元由此不但掌握了這個時代的知識禮法,也是擁有了高超的武力。
這個時代是大爭之世,全民尚武。
眾人的武力值,也因而大為增強。
一般武力者可折刀斷劍。
頂級武力者,勢如猛虎,敢敵萬人,持久力也很驚人。
當然,這樣的武力強者很罕見。
武力頂級者,比如後來的秦國國君秦武王,再往後推一百多年,又才出了一個西楚霸王項羽。
梁元天資聰穎,學什麽都很快,既懂詩書,又懂禮法,武力還強,可謂這個時代的佼佼者!
隻是,梁大因為梁元是幼子的關係,平日比較溺愛,管教方麵自然沒有過於嚴厲。
這便使得梁元越長大越紈絝。
對於梁元要去見國君,梁大本來是反對的。
但他因為是個生意人,思路也是開闊的。
轉念一想,梁元也大了,也學了很多東西,整日在家遊手好閑也不是個辦法。
索性,不如就讓他出去闖闖吧!
說不定真如他所說,梁家也能因他而光宗耀祖了。
梁大於是支持梁元的決定了。
過了兩日。
梁元同梁大辭別,帶上兩個隨從,踏上了前往國都櫟陽的那條黃土路。
臨分別時,梁大是千叮嚀萬囑咐,又給了梁元很多錢財,讓他帶著去了櫟陽。
藍田縣就在櫟陽縣旁邊,有官道相連。
梁元坐著舒適的兩輪駢車,由親信跟班梁二做禦手,風馳電掣,很快到達了櫟陽城。
來到櫟陽後的梁元,從此隻能依靠自己了!
但一個普通人,哪有那麽容易見到當朝國君呢?
梁元想起商鞅當年求見秦孝公的辦法,於是決定如法炮製。
商鞅當年為了見到秦孝公,是花錢走的門路,買通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
再由景監幫他引薦,才得以見到孝公,兜售自己的變法之策。
梁元想到這,便有了辦法,決定如法炮製。
但今兒剛到櫟陽,他決定先好好休息一番,賞賞都城風景。
明日再去景監府上拜訪。
梁元吩咐隨從找了客棧安頓。
隨即帶著親信跟班梁二上街遊玩了。
秦獻公時代將都城從雍城遷往更靠近中原的櫟陽。
此時的櫟陽因為剛做國都不久,很多建設還不完備。
加上秦國現在還很貧窮,國君提倡節儉,更不會投入太多資金去建設宮殿和城市。
因而整個街道和房屋看上去,雖然布局很整齊,也很潔淨,但顯得十分簡單平凡。
腳下是石板路,兩邊是白石房,遠方是蒼茫遼闊的黃土塬。
可想而知,秦國人此時的生活,從上到下,基本上也都是十分勤勞儉樸的吧?
此刻,梁元舉目望去,除了昂揚飛舞的書著白色秦字的黑色大纛旗,一切皆是平凡。
沒有雕梁畫棟,沒有高樓廣廈,鮮少錦衣怒馬。
除了個別的人穿著綾羅綢緞,大多人們還是粗布麻衣而已。
但他們的臉上,竟又充滿著積極堅強。
那是即便處境不利,也要努力奮鬥,絕不墮落的決心。
書上那個虎狼之秦的影子,似乎已經若隱若現。
梁元感歎不已。
或許商鞅變法能夠在秦國成功的關鍵,也是在這裏吧!
商鞅變法的製度是高壓性的。
估計也就隻有這裏這些急需富強的人民和土壤,才能夠接受呀。
梁元與自家隨從走在街上,這裏沒有什麽可以遊玩的地方,因為一切都十分的樸素。
但是不難發現,這裏有很多商戶在做生意。
梁元知道,公孫鞅入秦之前,秦國對商業發展也是支持的,甚至有很多外國商人在櫟陽開鋪經商。
就算是公孫鞅入秦後,那也隻是重農抑商,可沒說過要徹底杜絕商業。
從春秋到戰國,風氣開化,商人的地位雖不如士農,可也並不低賤。
上有範蠡下有呂不韋,哪一個不是商人出身的?
這也是秦國一旦強大起來,便天下無敵的原因了吧。
國家的製度好,又很有錢,還能不所向披靡嗎?
梁二看到眼前的場景,感歎:“郎君,我們也在這裏買幾個鋪子做生意吧。”
梁元也知道很多秦國老貴族老世家都在暗中經商。
其實他們公開經商也不是不可以,隻是怕被人說貪圖財利,丟了貴族的麵子而己。
梁元其實也是想經商發財的嘛,隻是現在還不到時機:
“我來這裏是為了經商的?你說的簡直就是胡話。”
梁二悻悻道:“是,郎君,我不敢胡說了。”
梁元逛累了,便和梁二回到了客棧休息。
第二天,梁元早早就起來,與梁二來到景監府門口。
走在路上,梁元打算直接與秦孝公說出秦國需要的一整套發展策略。
不再以商鞅三見秦孝公的方式來試探秦孝公,那樣太麻煩了。
自己作為一個現代人,自然是什麽方法最有效就直接說什麽,沒有必要再去走商鞅和景監的彎路。
可若是直接說出來,又怕嬴渠梁無法接受所以,梁元不得不想一個好的辦法。
梁二上前,敲了敲景監府的大門。
一個府裏管事開了門:“你們,是什麽人?”
“我叫梁元,我要見你們家主。”梁元上前,說話的時候拱了拱手。
“我家家主,是你說見就能見到我可以”
注意到對方頭束黑巾,一身黑綢深衣,並且還相貌不凡,景府管事想到對方身份不低,說話越來越客氣。
“李管事,什麽人在門外?”這時,景監的聲音傳了出來。
“家主,有一個自稱梁元的人要見你。”
“那就讓他進來吧。”
“是。”
這陣子因為國君發布求賢令的關係,有很多人來走景監的門路求見嬴渠梁。
景監知道秦孝公想要盡快強國的心思,為了求寵,便每日著意為嬴渠梁引賢。
這才時不時地來到門口打探上門求見的人。
便剛好遇到了梁元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