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另一條路

字數:4013   加入書籤

A+A-


    “垶兒,此車不用馬拉,也不用風帆,如何能做到動起來的?”

    待火車停穩之後,朱棣就迫不及待地湊了上去,與他一樣的還有一眾文武百官。

    原因很簡單,這種交通工具顛覆了他們的認知。

    在以往的世界裏,交通這種事情要麽靠人力,要麽要牲畜,又或者是像水運和海運這種靠水流和風力的。

    正因為這樣,蒸汽火車這種沒有人力和牲畜拉動,也不依靠水流和風力的交通工具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無異於是陸地行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現實就這麽擺在眼前。

    朱瞻垶覺得,如果自己不是皇太孫,如果自己不是帶著這麽多人一起來見證,那可能自己會被當做妖言惑眾的方士騙子給抓起來。

    明朝,尤其是明前期,對方士的管控是非常嚴格的。

    當然了,這裏說的是那種憑借著障眼法和小把戲行騙的江湖騙子,而不是道教和佛教這種跟宗教信仰掛鉤的東西。

    舉個最著名的例子白蓮教。

    白蓮教是萌芽於唐,真正創立於宋,革變於元,壯大於明清,直到近代才消失,而且還不是徹底消失,在一些偏遠地區仍有殘存。

    洪武和永樂兩朝都是嚴格打壓白蓮教的,唐宋時期的白蓮教尚且還可以算作是佛門的分支,但經過元朝的革變之後,明時期的白蓮教已經真正的成為斂財和奴役百姓的邪門歪道。

    再加上洪武和永樂年間,川鄂贛魯等地常常發生白蓮教的叛亂,有的甚至還建號稱帝。

    白蓮教常常會用很多湖弄人的小把戲,這個時代的人們雖然不大懂,但像蒸汽火車這種東西在人們眼中是“不科學”的,很容易會和白蓮教的那些把戲聯係到一起。

    但這是朱瞻垶拿出來的,這就讓他們沒有懷疑的理由了。

    “爺爺,這東西其實是靠煤炭驅動的。”朱瞻垶認為這事兒得趕緊解釋清楚,不然的話很容易會被越穿越歪。

    “煤炭燒水,水受熱成汽,汽就能推動車子前進了。”

    說著,朱瞻垶打開了火車頭的門,露出了裏麵還在燃燒的鍋爐。

    “其實就跟咱們在家裏燒水是一樣的,水開了就會頂起水壺的蓋子,孫兒隻不過是將其稍加改動了一下而已。”

    蒸汽機的道理雖然是這麽個道理,但不是這麽簡單的,裏麵的活塞、傳動等都算是學問,隻不過老爺子顯然是還不能理解,所以朱瞻垶也就沒有說透。

    “就這麽簡單?”朱棣的臉上露出了一副懷疑人生的表情。

    “就這麽簡單啊……”朱瞻垶也是哭笑不得。

    蒸汽機,或者說科學方麵的東西有時候僅僅隻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沒什麽了,不過前提是你得有足夠讓你夠得到這層窗戶紙的基礎。

    像蒸汽機這種東西,老爺子的基礎是夠的,但你要跟他說更深入一些的,比如說化學反應之類的他就不能明白了。

    “爺爺,這東西其實就跟水車是一樣的,隻不過是換了個形式罷了。”

    朱瞻垶說著招了招手,讓車上的騰驤衛和錦衣衛下來了。

    “這些人都是一直跟著孫兒的,不信您可以問他們。”

    “問就不必了,爺爺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朱棣這會兒也清醒過來了,他知道現在應該問的不是這個。

    “你今天如此興師動眾的把所有人都叫了過來,如果說就是為了看看這個東西那爺爺是不信的。”

    “說吧,你想做什麽?”

    “嘿嘿,被爺爺發現了。”朱瞻垶露出了討好的笑容,然後也知道時機到了,是時候亮出真章了。

    “孫兒想請皇爺爺批準,讓工匠們開始研究和製造這種車子。”

    “理由。”朱棣敲了敲麵前的鐵殼子。

    “這東西全身上下都是用鐵製作的,就連它跑的路都得特殊修建,光是爺爺看到的就得用到鐵、木材和石子。”

    “要求如此之高的車子,你得給爺爺一個合適的理由。”

    “速度和載貨量!”朱瞻垶毫不遲疑地回答道。

    “此車一個時辰可行進一百四十餘裏,能夠與之相較的就隻有水運,而且還得是順風再加上順流而下的情況下。”

    “不過次車還有另一個優點是水運無法比擬的,那就是載貨量。”

    “哦?”朱棣已經猜到了,因為朱瞻垶剛才已經說過了,因此他的臉上也露出了意動的神色。

    “此車的載重量可達到兩萬斤!”

    朱瞻垶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為止一驚,隨後就是嘈雜。

    “爺爺給你批工匠批東西,你先把路修起來。”出乎意料的,朱棣沒有被蒸汽火車的數據給迷了眼,而是讓朱瞻垶先修路。

    “等路修起來了,到時候試驗一下,確定有你說的效果之後爺爺再決定以後的事情。”

    “至於現在,你先回去些個折子上來再說。”

    說罷,朱棣看了一眼停在他麵前的蒸汽火車,然後轉身離去,起駕回宮。

    蒸汽火車的數據在朱棣看來的確是很好,如果是一般的事情那朱棣就直接同意了,畢竟是大孫子提出來的,效果也已經初步看到了。

    但是這次不一樣。

    這次蒸汽火車的製造和鐵路的修建他都是知道的,因為這兩樣工作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鐵,在這個鐵如此重要的時代,朱棣自然不會忽視這件事情。

    他很清楚大孫子弄這點兒東西花費了多少八十多萬斤鐵。

    說實話,朱棣當初差點兒就後悔不想給大孫子兜底了,這個數量太嚇人了。

    不過後來想想,大明的大敵草原和安南都解決了,短期內也就一個關西七衛了,不需要太多的鐵器儲備,再加上茂山鐵礦還是大孫子發現的,朱棣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不過他也著實沒想到驚喜會這麽大。

    雖然他明麵上說讓大孫子拿出事實的證據才能敲定這件事,但實際上在心裏朱棣已經信了大孫子的話,因為在此之前大孫子沒有過光吹牛逼不辦事的時候。

    不過朱棣不知道的是,朱瞻垶要的並不是修建鐵路,也不是要把運輸的主力從水路換成鐵路。

    他要的是一個承諾,一個推動大明科技發展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