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朕走一步,人間便走一步(1/2)

字數:9346   加入書籤

A+A-


    帝辛八年,四月。

    草長鶯飛。

    萬物複蘇。

    神武門。

    子受身披帝袍帶皇冠配軒轅劍大步走出王宮,他身後文武百官相隨,後宮嬪妃相送,一聲大王出宮驚動朝歌百姓。

    宮外。

    圍滿了送別的朝歌子民。

    七日前,他們便從貼滿全城的告示中得知,大王即將出朝歌南巡天下。

    不乘車馬,不坐鑾輿,不施法術,用雙腳一路走大商直道,見天下風光,至南都而歸。

    詔令還說,大王每至一城,均會為停留七日,為天下讀書人傳道授業解惑,天下人皆可與之辨對錯、問道理。

    這些朝歌子民手中拿著自家的食量,敲著鐵鍋銅盆,扛著鋤頭鐵鍬,要為大王送行。

    子受踏出皇宮那一刻,記憶不知不覺回到了數年前。

    三千鐵騎出朝歌淇水斬神的場麵。

    然而。

    時代的車輪早已經不知道往前走了多少年。

    兩年來,不再為食物發愁的人族,帶著對道理的無限渴求,紛紛報名鄉學,為人族之崛起而讀書。

    當年,楊修還在為多出的上萬夫子發愁,現在卻還要繼續招募夫子。

    大商鄉學,入門第一課,便是伯夷叔齊編製的大商注音字符。

    這一注音字符的靈感來自於繩結記事和折棍算數,而這兩種三皇五帝時就有的術法,至今仍在大商人族之中廣為流傳。

    因此,大商人族對注音字符接受的特別快,快則七日,慢則三月,便能基本掌握。

    有博聞強識的天才,甚至朝聞夕知,一天時間便徹底掌握。

    而掌握注音字符後,學的便是比幹數百天不見天日編撰的鄉學教本。

    這些教本,分為上古神話、先賢事跡、曆史變化、帝辛語錄等八冊,其目錄是帝辛親自編寫,內容由比幹根據大商現狀補充成冊,再交由子受審定。

    其中,最重要的一冊便是先賢本紀,記載了三皇五帝至今包括倉頡、後稷等人族先賢的功績。

    凡三皇五帝者秘辛,人族不可知的天規被子受斬斷之後,人族對三皇五帝的記憶,再不局限於模糊不清的傳說,已可以從書本之上,得知他們為人族做出的一切。

    天皇伏羲結繩為網,教人捕魚為食,發明樂器以傳音律,又演化先天八卦教人趨吉避凶。

    地皇神農嚐百草,百死而無畏,使人能識百草防避疾病。

    人皇軒轅戰蚩尤,習兵法,攘蠻夷,平四海,劃分九州,安定天下。

    ……

    三皇五帝的事跡很快在人間掀起一道認祖歸宗的浪潮。

    而鄉學學規除了“為人族之崛起而讀書”,還多了一句“為悟道明理而實踐”。

    人族隻要讀書實踐,便能參悟人間的道則,掌握仙神一般的力量,甚至掌握誅仙弑神的力量。

    這已經是鄉學入學第一講中最重要的一段話。

    名為悟道。

    讀書為了掌握道理,掌握道理之後,便要親身實踐,實踐之中參悟人間道則,便能成為丞相商容一般的悟道者。

    這已經是天下學子,所有讀書人心中的永不熄滅的理念。

    而數年前,淇水的人族,還會因為河神被斬,而惶惶不可終日。

    子受看著那些敲盆打鍋的子民,不由露出一抹笑容,這一抹笑容被商容畫在了史卷之上。

    “敢問大王,您南巡天下傳道授業解惑,朝歌城算不算第一城?”

    “大王無事便在神武門講學,你們又不是沒去過,就別跟南都爭這一次機會了。”

    “哎,可我總覺得,大王講的越多,我的疑惑便越多。”

    “你一說,好像還真是……”

    子受聽著朝歌子民的紛紛議論,笑道

    “汝等可待朝歌城邑下學宮建成,凡鄉學課學優異者,均可入邑下學宮,繼續聽天下悟道者講學傳道。”

    朝歌子民紛紛躬身行禮,齊聲道“大王英明!”

    子受在朝歌萬民稽首之前,轉身離去,隻帶塗山九兒一人,南下傳道!

    這一日。

    一幅帝辛南巡傳道圖,開始逐漸傳遍人間。

    帝辛身披帝袍走在前方,露出一副讓人恍然明悟的笑容,但仔細一看卻又似笑非笑,似憂似患,帶著人族始皇帝的威壓。

    塗山九兒穿著一身百褶仙裙,手托淨瓶楊柳,目光落在帝辛身上,又像落在天地眾生身上,帶著關切和慈悲,卻又像帶著赴死的果決。

    子受走出朝歌城,萬民相送,出神武門廣場至大商直道,鄉邑之中仍有鄉民湧出,夾道歡送。

    這一日。

    人間氣運帶著不可逆轉的抬升之勢,撞上了天地規章,這一次不用人道聖器出手,諸天仙神便聽見了天地之間的那一聲聲規則交鳴大道撞擊的聲音!

    人道對天規!

    這一次。

    人間氣運的變化可謂驚天動地,諸天聖人紛紛睜開雙眼,看著人間氣運隨著子受的南巡的腳步,逐步抬升!

    大商直道之上。

    子受每向前一步,人間氣運抬升一分!

    他與鄉民交談,他觀四野而誦,每說一句便由白蓮童子傳遍天下。

    如今。

    大商每一座城邑,都已立起來一塊仙道留影。

    大商的子民無時不在看著子受前行的步伐,聽著子受傳道授業解惑的聲音。

    這些聲音從子受口中說出的瞬間,就被無數讀書悟道的學子,記在了書卷之上。

    ……

    太素天。

    栗廣之野。

    女媧目光遙遙億萬裏,看向人間,看著自朝歌走出的子受,身影站在栗廣之野之上,許久未動。

    塗山九兒的眼神,竟有幾分與之相似。

    雲霄恭敬的站在女媧後方,忍不住問道

    “娘娘,帝辛不止一次巡視天下,為何這一次,竟讓人間氣運變化如此之大?”

    女媧看著變化莫測的人間氣運,眼神裏閃著浩瀚無匹的聖人威壓。

    在她眼中,人間氣運已經不再是人間氣運,而是億億萬份道則交織而成的一張無形的網,這張網將人間遮住,擋在了天穹之下,擋著從九霄之上落下的一切道則的力量。

    不僅僅是仙道,而是一切道。

    這些如浩瀚繁星一樣數不勝數的大道碎片,大多如同死寂之物,飄零在其中。

    但在子受出朝歌南巡講道那一刻起,這些大道碎片,已經開始絡繹不絕的複蘇了道韻,氤氳閃動在人間氣運之中!

    女媧靜靜看著子受的身影,回道

    “他現在,正在讓人族參悟道則,但他如何做到的,本宮也不知曉。”

    “如果本宮沒猜錯,當和他正在建造的邑下學宮有關。”

    雲霄心中十分驚訝,這還是娘娘第一次說她也不知。

    娘娘可謂是諸天仙神之中,最了解子受的人,現在竟然也看不透子受目的所在。

    在雲霄來看,帝辛的行為本和舜帝姚重華一樣,是以身負之國運攜人間之民意,去破開蠻荊之地的毒瘴!

    讓這一道主衰竭的道則,從人間氣運之中散去。

    但現在,她才發現。

    帝辛此次南巡沒有那麽簡單。

    她再次看向人間。

    此時子受已至朝歌城南十裏,一方田野之間,路兩側野草叢生,有農夫問,如何將野草永遠除盡。

    子受看著農夫開口說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你隻能在有限的時辰之內,有限的方圓之間,將野草除盡,不可能一勞永逸。”

    “你想永遠除草,隻能永遠都在鋤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不止農夫如此,仙神也如此,天下眾生皆是如此,除草的差別隻在於時辰之長久、方圓之大小。”

    “一年是時辰,億萬年也是時辰。”

    “野草象征著生命的倔強,其中藏著的道,至少有生命和不屈兩種。”

    “吾等人族,又何嚐不是如此?”

    “即便人隻三戶,也能薪火相傳。”

    “爾等認真思索。”

    人間,子受每說一句,人間氣運之中,便有一片連聖人也感知不到的大道碎片,複蘇了道韻。

    子受最後一句話說出,他便轉身離去,揮手抹去了天地異象。

    但這一刻。

    同時聽著這句話的大商讀書人,眼睛紛紛亮起,揮筆寫下了一句話。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命之道,不屈之道……”

    寫完之後,有一些讀書人如癡如醉,親自下田野之間,觀察野草,除草,種草,甚至把自己種在土裏,像一株野草活著,一樣隨風飄動。

    便是這一天。

    有一位讀書人在認認真真吃下一百多種野草之後,竟然當真悟道不屈!此後,她哪怕隻剩最後一口氣,也能嚐百草而不死。

    栗廣之野。

    雲霄怔怔看著那位從未有過半點修行經驗的人族,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參悟道則,心中不知是何感情。

    修仙者。

    要麽天生承載著規則之力,要麽證道金仙之後,緩緩悟道。

    否則,身負的道則隻有一種,那就是仙道。

    但現在……

    子受竟然隻是說幾句話,便能讓人族擁有參悟道則的力量!

    瀕死而不死,正是不屈大道顯化出的多種力量之一。

    雲霄看著子受一路前行的身影,喃喃說道“帝辛,竟然真的在傳道受業。”

    ……

    玉清天。

    昆侖山。

    元始天尊站在麒麟崖上,手中牽著十隻黑山羊,看著步步抬升的人間氣運,心中竟然出現了一絲恐懼。

    他證道成聖不死不滅之後,還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緒。

    他目光死死盯著人間氣運,想找到其中的變化,最後一無所獲。

    帝辛南巡,不過是講一些他知道的事,這些事為什麽會讓人間氣運不斷抬升?

    元始沉默不語,牽著黑山羊走進了玉虛宮。

    此時的人道氣運之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因果在天地間糾纏,這些因果不僅散落到大商境內,還有一些散落到三國之中。

    元始坐會沉香寶座之上,閉幕陽神,淡漠無情,開口說道

    “玉鼎,汝可找一人去看著人間的仙道留影,帝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隨時記下,告知本尊。”

    他話音落下,仙域之中,一位道袍邋遢的道人,看著手中的玉虛法旨,躬身領命。

    元始天尊看著不斷撞擊天地規章的人道氣運,看著那一片片複蘇的大道碎片,眉頭緊緊皺了起來,喃喃開口道

    “傳道授業解惑?”

    ……

    混沌深處。

    紫霄宮。

    浩大無情的天道虛影,正懸在紫霄宮之中,看著人間。

    他看向逐步抬升的人間氣運,又看向呈現在眼前的天地命運,視線落到命運的盡頭,眼神竟然流露出不該屬於他的情緒,道

    “未來,變了。”

    ……

    大羅天。

    八景宮。

    太上眼神淡漠的看向人間,看著點點了亮起的大道碎片,淡淡開口,無悲無喜,無情無欲,一道聲音傳到人間,傳到了子受心神之中。

    “帝辛。”

    “你曾說過,要讓天下大道,道法自然,一切道則不被人為掌控。”

    “現在,你為何讓人族,去執掌大道法則?”

    人間。

    子受走過又一個鄉邑,耳邊響起太上的話,目光看向大羅天,道

    “太清聖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當萬物眾生都參悟了一條道則,那麽眾生之意,便是自然。”

    “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法眾生。”

    子受聲音落下,太上的聲音卻再也沒有響起。

    ……

    這一日。

    人間。

    朝歌城外百裏,離原大地之上,鄉野之間,田壟之畔,一位位書生,農夫,眾生,都來聽子受講道。

    一位讀書人參悟了不屈之道,乃人族第二位參悟了人間道則之人,名傳天下。

    此人本無姓氏,因住離原,悟道不屈,故被子受賜名屈離。

    隨後。

    子受以指為筆,以石為書,刻下了人間第一條道則參悟之法!

    曰不屈之道!

    ------題外話------

    這塊石碑,被後世稱之為第一塊悟道碑。參悟之法,名為扮演法。

    。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