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6章 一生都在學習

字數:4343   加入書籤

A+A-




    李慎行一大早就起來跟李文勇去車間了。

    他在檔案裏看到以前的車間和現在車間的區別。

    想想生產水泥要把各種料加熱,磨成粉,然後攪拌均勻。

    這種地方肯定是煙塵漫天。

    怎麽可能做到零排放,無煙塵?

    別說是水泥本身的灰塵,就算是加熱燃燒產生的廢氣都不可能沒有煙。

    他小時候其實常溜進來玩,那時候也就外麵看著好,裏麵還是很多灰塵的。

    工人帶著防塵麵具。

    結果這次他進了車間,發現還真的沒有什麽灰塵。

    因為用的都是封閉的一體化流水線。

    出氣全部要進行出塵廢氣處理。

    連打包成品和加煤炭到爐子裏都是自動的。

    隻有監控全廠生產流程的中控平台需要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值守。

    最辛苦的就是廠區綠化清潔和食堂的工人了。

    據說這兩項活,都是可以用機器替代。

    可是李文軍和李文勇的原則是,不能拋下沒有技術,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所以要盡量保存一些體力活。

    李慎行全程都在心裏感歎臥槽,臥槽。想不到,想不到。

    這裏已經完全變成了我完全不認識的樣子。

    李文勇有些得意“這些年我們投入了很多資金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效果。”

    李慎行說“我不理解。其實清潔生產不能直接提高產能。創造效益吧。”

    如果能提高利潤,那肯定每個廠都會搞了,壓根不用國家提倡。

    好比回收的粉塵又不能直接拿來當水泥用,就算能也值不了幾個錢。

    更別說廢氣治理了。

    李文勇“是。處理三廢,不產生直接效益,反而要投入很多資金和人力物力。”

    李慎行“所以,為什麽要投入那麽多呢。”

    做生意的原則,不是投入越少,產出越多越好嗎?

    李文勇“你叔叔要求‘文軍新城’裏每個企業必須滿足三廢處理要求。哪怕我是他哥,也一樣嚴格。我以前也不能理解,甚至覺得他在故意找茬。但是相比去外麵買地租地建廠房,還是這裏更劃算,所以我隻能被迫遵守規定。當時我是很怨恨他的。”

    “後來我去參加行業研討會。發現那些不肯投入資金搞清潔生產的企業永遠做不大。因為員工職業病太多。企業家花太多時間在勞資糾紛上。花時間不說,一個賠幾十萬都治不好。企業和企業家的名聲都會變得很差。一個名聲差的企業,是很難走遠的。我那時候才意識到清潔生產其實是個雙贏的事情。”

    李慎行微微點頭。

    李文勇“其實回想一下。哪怕是我們在井下的時候,工人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完善的保護措施,更好的工作環境。工人狀態好,產出才會更多。而且清潔生產跟自動化一體化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我當年把清潔生產水平提高,後來搞自動化的時候,就比別人要方便很多。因為很多生產環節已經封閉起來了。很多環保設施都是現成的,隻要技術升級就行。”

    李慎行“說的也是。”

    李文勇說“所以,不要總想著走捷徑,圖省事,賺快錢。要比別人多看一步,看遠一點。”

    李慎行“爸,你太明智了。”

    李文勇“其實是你叔叔厲害。好多事情他都比所有人要先看到。”

    李慎行“他是好厲害。我覺得他是神。”

    李文勇心裏又忍不住泛酸。

    李慎行說“我爸也很厲害。能從零做出這麽大的廠子來。要是我,想都不敢想。”

    李文勇笑了“其實隻要想幹,什麽時候起步都不算晚。你叔就一直在學新東西,擴展新的領域。”

    -----

    董慶軍做了一款載貨滑板,把機器狗固定在滑板上,可以悄悄從船上到岸上。

    把機器狗釋放到岸上後,如果有需要,滑板變成潛水器沉到水麵下隱藏。

    等機器狗完成任務回來,滑板再把浮出水麵把機器狗運回母船。

    這比用無人機運送要更靈活,快捷。

    適合於少量機器狗作戰。如果需要秘密行動,滑板和機器狗都可以隱形。

    這個其實就是無人潛水設備的縮小版。

    不能說完全沒用,隻能說更輕便而已。

    李文軍一向不打擊員工的創造性,隻鼓勵“挺好的,加油。”

    研發唄,誰能研發得過你?

    董慶軍問李文軍“李董,還有沒有別的方向。”

    其實他挺恐慌的,現在真正頂尖技術,比如ai,各種軟件,電池,新材料,柔性屏幕,透明電子設備。

    他都插不上手。

    有一種自己就要被這個世界淘汰了的感覺。

    李文軍明白他這種恐慌。

    現在正是技術變革的年代,網絡和機器人的應用,不亞於蒸汽機出現對這個世界的影響。

    越往後迭代的速度越快。

    而且具有高等學曆的人越來越多。

    讓人覺得自己稍微停頓一下就會被“後浪”淹沒。

    這也是他肯放李謹言和李漱玉出去的原因之一。

    出去見見更廣闊的天空,思想才能不受禁錮。

    以後對新技術,新事物的接受的能力也更高。

    其實他也在經曆這個瓶頸期,不用幾年,他之前儲備的知識就會用完。

    他要想不被人超越,就要加快研發進程。

    其實他想搞可控核聚變,可是上麵對這個的民用不鬆口,他就搞不了。

    現在的問題就是,電動的交通工具續航性始終不如生物燃料車,生物燃料車的噪音,速度極限,需氧型和便捷性卻始終是硬傷。

    可控核聚變就可以彌補這兩種動能的缺點,有更大的儲能能力又能更安靜的運行,還能在缺氧的條件下運行。

    李文軍說“你想想自行車廠的產品怎麽跟我們的便攜智能設備,電池,材料技術結合起來。”

    董慶軍“那不就是電動車嗎。”

    李文軍搖頭“不不不,有些人就喜歡騎行的快樂。而且電動車始終是要充電的。我說的自行車是不用充電的。要在這中間進行微妙的平衡。”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