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各營士兵齊呐喊

字數:9175   加入書籤

A+A-


    對比起各軍開展的轟轟烈烈的大練兵,唐清安更加看重各地官府的屯田事宜。

    各軍的主將雖然大多不在,可是基層的組織俱全。

    節度府一聲令下,有軍司衙門的調度,各軍都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沒有半絲的困頓。

    一邊視察各軍,同時也視察各地。

    軍中的事情,由謝友成領著軍司官員提前安置,他隻需要去露個頭,見一見,誇一誇。

    軍中不可計數的隊長,哨官們,紛紛激動不已,軍士們更是士氣高昂。

    對軍中的事,唐清安極為的放心。

    軍事簡單。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像民生那般複雜。

    反而是各地官府的官員,紛紛叫苦求援。

    口號喊的容易,方針雖然定下,事情卻要一件一件的來做,做起來又難又苦。

    軍事謝友成幫忙打理,民政事則由馮勝之,顧應時幫忙打理。

    複州的新主官戴國偉。

    領著官員們迎接了將軍一行人。

    眾人巡視了地方。

    不可計數的人被組織了起來,挖渠道,添平地,砍伐老林,焚燒荒地……

    民夫挑著扁擔,一籮筐一籮筐的把土石挑運出去。

    一眼看不見頭的溝渠中。

    密密麻麻的民夫們,合力用石墩碾壓實土地。

    各處的工棚。

    除了按時提供米飯之外,還提供茶水。

    場地中組織的官吏們。

    按照牌子,放一隊隊民夫輪休歇口氣,或補充水分,或解決三急,或躺在地上閉目養神。

    看上去很輕易,而能保證井然有序,需要很高水平的組織力。

    金江鎮的軍隊在提高,官吏的水平同樣在提高。

    金江鎮建立前後。

    收攏遼民,組織遼民一直都是主要的工作,鍛煉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能官幹吏。

    這些人的功勞,比起軍功來並不小。

    “投奔的遼民中,有糧之人如今大半都願意借糧食,總體上都願意抵扣服役年限,以獲得分田的資格。”

    見將軍高興,馮勝之當即說道。

    唐清安心裏歎了口氣。

    知道馮勝之接下來要說不高興的事了。

    “可是缺口極大,原來各地田畝,加上漁獲,勉強保證了原一百七十萬遼民不餓死人。

    去年的收獲不提,隻能用到原百姓口中,而如今雖然有了新遼民的借糧之舉,仍然有八十萬遼民無糧可食。

    將軍前番從朝廷和朝鮮逼要的糧食,剩餘了四十萬石,加上朝鮮將要送達的三十萬石,合計七十萬石。

    加上金陵每月來旅順的貿易糧食,也隻夠四十萬人之用,還有四十餘萬的缺口。

    如果沒有新的支援,是無法堅持到九月的秋收的,如果不能有新的補給,六七八月份就會餓死人。”

    馮勝之沉重的說道。

    唐清安把馮勝之的話聽在耳裏,情不自禁的搖了搖頭。

    五月份。

    開通海貿。

    可是一艘船用糧食來壓艙,能運來多少糧食?了不得一艘船百餘石罷了。

    根據海外商人所言。

    他們的海船載重多在千石至兩千餘石之間,外國人的海船載重要大於他們,可是船少。

    就算來一百艘,用來壓艙的糧食,也隻會有萬餘石罷了,就算翻一倍乃至三萬石,也隻能夠這無糧之人七八日之用。

    而且剛開始互市,怎麽可能有一百艘海船。

    海貿的糧食,唐清安就沒有計劃用來養活遼民,對比遼民的體量,那是杯水車薪。

    海貿的糧食,最大的用途,不過是補充軍糧罷了。

    農耕民族。

    想要養活龐大的人口,隻能指望田畝,想要以通商來解決問題,起碼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說來說去。

    每一次遼民人口的擴增,都會導致淪為青黃不接的境地,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總的原因,就是金江鎮年年收攏遼民,導致年年沒有積蓄。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官員答應今年開始每年增加百萬田畝,不管能不能達成,至少在向這個目標奮鬥。

    唐清安則答應過解決糧食的缺口,用來度過這一兩年的難關。

    隻要熬過這一兩年,則金江鎮的形勢將徹底變化。

    在場都不是外人。

    “朝鮮雖然答應今年還會提供三十萬石糧食,但是告知要等秋收以後。

    金江鎮的遼民等不了,我也等不了,因此會督促朝鮮國主,分批次在秋收之前供給金江鎮。

    這三十萬石糧食,可以解決十七萬遼民之用。

    然後,我會向朝廷寫奏疏,祈求供應金江鎮部分糧食,至於其中的難處,我會讓陳德言,賈府幫忙去幫手。

    同樣也以三十萬石為目標,又是十七萬遼民,合計就是三十四萬。

    剩餘六萬人,大家就省吃儉用,從軍糧中也調撥部分,同心協力度過今年的難關。”

    唐清安緩緩的說道。

    雖然他說的輕易,其實壓力極大。

    不管是朝鮮方麵,還是國內方麵,都不是好解決的。

    這也是他為何要派劉興祚入朝鮮的原因。

    因為他不知道旁的人,有沒有本事能應付的了朝鮮局勢,而劉興祚有曆史的成功,到底讓自己有些信心。

    朝鮮國主李倧,親筆信告知了朝鮮的難處,這是數年來第一次。

    以兩人的默契。

    唐清安知道這三十萬石的糧食,對於朝鮮國主李倧,真的已經無力支付。

    那麽威逼朝鮮拿出這三十萬石糧食的後果呢?

    餓死朝鮮國民,救活遼東遼民。

    這是唐清安的選擇。

    十分的殘酷。

    二選一。

    唐清安選擇了後者。

    馮勝之,顧應時兩人負責金江鎮全局,當然知道朝鮮之事,聽到將軍的計劃,也不禁皺起了眉頭。

    “隻怕朝鮮方麵不好應對。”

    顧應時原來負責鎮江,和朝鮮打過交道,因此感到不安。

    朝鮮終歸是一隻下蛋的老母雞。

    真要是搞成了雞飛蛋打,那才是得不償失。

    而且金江鎮雖然有十萬大軍,卻如何抽得出軍力去朝鮮平亂,大軍開拔的糧食都無法保證。

    唐清安明白顧應時的擔憂。

    他心裏也有些顧慮。

    朝鮮國弱,軍隊差。

    可也是一個數百年之國家,打朝鮮容易,征朝鮮難,至少要積蓄數年的物資。

    後金全占遼東,也隻能威逼朝鮮,哪怕明知朝鮮和大明眉來眼去,也選擇了無視,因為沒有精力去征服朝鮮。

    曆史上的倭寇入侵朝鮮,也是因為軍資不足,在朝鮮散了大軍去地方劫掠,導致了不少的損失。

    一國都是如此。

    唐清安有蠻族大敵在側,又身為大周的將領,真要是惹得朝鮮翻臉,他還真不好應對。

    論軍力他能碾壓朝鮮,可是戰爭的事情,不是這麽簡單。

    還要考慮外部的因素。

    如果隻論軍力,日本早就占領朝鮮了。

    他要是敢入侵朝鮮,蠻族不會放過他,大周朝廷更不會放過他。

    要是能多出一年的時間就好了。

    唐清安感歎道。

    可是他又想到,如果不能光複複州和蓋州,就無法增加大量的田畝,而選擇光複了複州和蓋州,則必然就會湧入不可計量的遼民。

    “我會告知朝鮮國主,今年答應我的要求,則免除明年一半的歲額,以此他和交換。

    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理由,可以向朝鮮國內交代。”

    聽到將軍的話,顧應時並沒有放鬆。

    事情如何這般輕易。

    眾人無言。

    唐清安見狀,笑了笑,鼓勵眾人不要灰心。

    其實他如今,還真有些理解曆史中的毛文龍了。

    為什麽有後金虎視眈眈,仍然放縱東江鎮軍民在朝鮮作亂,引起了兩者的不和。

    糧食的問題就在這裏,憑空變不出來,隻能選擇下策。

    要麽放縱遼民在朝鮮求食,要麽管控遼民在海島餓死。

    “這些事情我來操心,當初我就做了承諾,你們隻管把民生的事情處理好,今年必須新增足夠的田畝。

    去年趁著戰事,我用了各種手段,從朝鮮和國內積蓄了五十萬石糧食。

    明年可就沒了這五十萬石多的,所以明年能不能保證三百餘萬遼民不餓死人,就是你們的責任了。”

    見狀,馮勝之,顧應時等官員,同樣再次向將軍承諾,今年播種前超額完成任務。

    得到文官們的承諾,唐清安這才心情愉悅了些。

    永寧監城。

    營總陳宏,開始召各小營合計四千兵,得到將軍即將抵達永寧監城的傳報。

    各營軍兵在校場列隊,等候將軍的檢閱。

    眾人都知道將軍的脾性,會第一時間視察軍隊之後,才會做其他的事情。

    當唐清安的隊伍抵達永寧監城時。

    陳宏領著各武官,早已出城數裏相迎等候。

    因為諸多中高級武將去了錦州,在場的除了陳宏之外,把總都才兩人,更多的是哨官。

    這也是唐清安突然組織軍隊大練兵的目的。

    當軍隊的頭頭腦不在時,軍隊還有沒有組織力,能不能形成戰鬥力。

    節度府一聲令下,由軍司調度各軍。

    能不能迅速行動起來。

    目前來看還是有的。

    當唐清安騎著高大的白馬入營時。

    無數的視線紛紛落到唐清安身上。

    這些視線裏飽含了眾多的感情。

    唐清安同樣。

    他非常信任他的士兵們。

    甩開親衛的簇擁和保護,獨自騎著馬緩緩的在各營陣前走過。

    讓所有人清楚的看見他。

    “將軍威武!”

    “將軍威武!”

    ......

    各營士兵,在什長,伍長,乃至哨官的帶領下,竭盡全力的嘶吼,沒有多少人偷懶。

    “金江軍威武!”

    唐清安意氣風發,大喊道。

    仿佛有一丟丟的停頓。

    立馬。

    “將軍威武!”

    引來了更加熱烈的呐喊聲。

    馮勝之,顧應時等文官,在校場的高台上,看著將軍和軍士們的互動,誰都心裏感慨萬分。

    將軍的威信。

    何人能及。

    哪怕諸將不在。

    隻要將軍一聲令下,軍隊仍然如臂指使。

    隊伍中很多年輕的伍長,什長,乃至隊長。

    一看就知道是軍校生出身。

    這些個後生。

    呐喊的滿頭是汗。

    馬大芳,高長芳這兩名把兄弟。

    原來退伍老兵馬林,去當了漁夫,他的後代,原來退伍老兵高珍,去當了軍匠,他的後代。

    和他們一樣的人眾多。

    這些年輕的小將們,眼神裏透出了狂熱。

    哪怕嗓子裏開始嘶啞刺痛,這些後生們也不願意落於人。

    ------題外話------

    晚上太熱了,電腦屋裏沒空調,熱的要中暑,頭昏眼花,還有一章更新今日白日發,本來白天有摸魚的時間,狀態也不錯,可惜臨時被老板喊去談話,耽誤了一兩個鍾。

    .......

    吐槽一句,談話就談話,不到辦公室非要到日頭下,真是無法形容。

    ......

    再厚著臉皮求求訂閱,作者已經連續兩個月日九,其中還有幾天爆更,看在作者這麽勤勉的份上,請書友們多多支持一下,給個鼓勵。

    謝謝大家,祝各位書友心想事成,和和美美,永遠健康如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