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我大哥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字數:3150   加入書籤

A+A-


    付麗麗點頭道,“養口體出自《孟子·離婁上》。
    孔子有個學生叫做曾參,字子輿,被後世尊稱為“宗聖”。
    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點,每餐必有酒肉,飯後把剩菜撤走時,一定會請示‘把剩下的飯菜給誰?’
    曾點如果問還有沒剩餘,曾子一定會答‘有。’
    曾子這麽回答是為了讓父親安心,意思我們家很寬裕,您老吃點用點,不會影響子孫們的生活質量。
    曾點死了,換做曾子的兒子奉養曾子,每餐也一定有酒有肉;可把剩菜撤走時,不會問把剩下的飯菜給誰吃,如果曾子問還有沒有剩餘?
    曾元回答,‘沒了。你要是還想吃,那我再幫你做一份。”
    作為父母,當然會說,“哎呀,不用啦,我吃飽啦....”
    曾元的行為,養的是父親的嘴和身體,也就是養口體。而曾子不僅在物質上滿足了父親的需求,更在精神和情感上給了父親尊重,這就叫“養誌”。”
    付麗麗說完,看著他道,“秉昆,我說的對不對?”
    “說得太好了。”王立冬拍手鼓掌,老丈人雖然沒跟著鼓掌,但還是露出讚賞表情,付麗麗又加了句,“養誌的‘誌’是誌氣的‘誌’,而不是二姐夫說的心智的‘智’。”
    “左棕棠曾說過,‘養口體,不如養心智。以人為事,要度根本,去浮華。’這句話是對胡膤岩說的。
    胡膤岩由於家境貧寒,從小也沒讀過多少書,從一個跑堂小夥計,成為頂級大商人,左棕棠怕他誤入歧途,才對他說了上麵的那句話。
    這句話通俗解釋就是,個人不能隻注重衣食住等外在的物質享受,更要修養自己的心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王立冬看向臉色不怎麽好的馮化成,“不管孟子或左棕棠,和你所說的都風馬不接,你剛才口聲稱‘孝,自古分養心智和養口體,’我想請教,你這個‘自古’指的是什麽時候,出自哪位大賢之口?”
    馮化成噎住了,不知道怎麽回答,周蓉見丈夫陷入囧境,出聲解圍道,“秉昆,明朝大儒王陽明說過‘孝’有“三種境界”:養身、養心、養誌。
    養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
    養心,讓長輩心情愉悅。所謂,兒行千裏母擔憂。兒女能在跟前盡孝那是最好,不能的話,就時常給家裏報聲平安,讓長輩們放心。做出成績,光宗耀祖,讓長輩舒心,這是更高一級的孝順。
    養誌,讓長輩活得有意義.....化成說的‘養口體,養心智’就是這意思。”
    她的話條理清晰,擲地有聲,眾人聽了,皆紛紛點頭,其實是讚同王陽明的說法。
    王立冬嗤鼻道,“養心的前提是‘養身’,養身是基礎,撇開養身光談養誌,就是‘空中樓閣。’
    老人肚子餓了,麵子能當飯吃?
    老人癱瘓在床,麵子能自動清理屎尿屁?”
    周蓉暗啐了一口,“粗鄙!”
    “包拯29歲考中進士,因父母年老體衰,辭官回老家侍奉雙親七年),在父母去世之後,又按照鄉俗,給父母結廬守孝三年,前後一共有十年時間。
    難道包拯這個進士,不知道養心是一種‘孝’嗎?”
    王立冬看向馮化成道,“不就是不想伺候贍養我爸媽嗎,你直接說就是了,別說那麽多虛頭巴腦的,我爸沒念過幾年書,我媽連字都不認識。
    還好我念過幾本書,能聽懂你話裏的意思。
    其實你多慮了,我爸媽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我大哥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光字片孝敬父母的楷模,我爸媽養老的事連我都挨不上,就更別提你這個女婿了......可惜大哥不在,要在的話,讓他給你吃顆定心丸。”
    周父拿起煙盒,點上一支,猛抽了幾口,周母低著頭,認真剝著瓜子仁,等湊滿一小把,就塞到大孫子手裏。
    馮化成‘騰’地站起,椅子發出“刺啦”一聲,刺得屋裏眾人的耳膜生疼,“可能是我的意思表達不太準確,讓秉昆誤會了我的意思。
    我是個孤兒,當年爸來貴洲看我和周蓉,認我是周家女婿時,我就當著周蓉發過誓,她爸媽就是我的親生父母,這輩子一定好好報答孝敬爸媽...我也不多說了,以後就看我行動。”
    馮化成話音剛落,周蓉立即表態,大學畢業後不考研了,她摟住母親的胳膊,“媽,到時候我就回吉春,照顧你和爸。”
    “媽好著呢,不用你伺候,”周母依舊推辭,讓女兒安心在京城讀書考研工作。
    這時,周誌剛懷裏的小西瓜不安地扭了扭身子,周誌剛忙問,“小西瓜,怎麽了?是哪裏不舒服?”
    小西瓜看向媽媽道,“媽媽,我餓了。”
    周誌剛一看掛鍾,都十一點了,忙招呼老伴生火做飯,
    “對,做飯!”
    “喲,都十一點多了,做飯做飯。”
    霎時間,屋裏清空了一大半,周母,馮化成,連過年回來都沒動過手的周蓉,都積極地衝進了廚房,搶過了燒火的工作。
    付麗麗起身,準備去廚房幫忙,王立冬伸手拉住,讓她重新坐下,現在湊過去,人家不感激還會嫌你煩,再說了,他們今天就是客人,待著等吃飯就是了。
    周誌剛對著親家公道,“老哥,會不會下象棋?”
    付錦山剝開一粒花生,“會一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