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孟軻之言

字數:4062   加入書籤

A+A-


    魏地戰場的消息很快就傳至臨淄,奏簡也徑直送進了齊王宮。
    葭密至臨淄七百餘裏,所以戰事發生的時間至少是三天之前,這還得是斥候不做歇息、星夜兼程的情況下。
    得到齊王召令的幾位宗族貴臣,也顧不上多作猜測,便冒著黑夜,隨著傳召的宦者入宮。
    晨夜的風還是有點清涼,臨淄的街道上靜悄悄一片,隻有遠處不時響起幾聲低沉的狗吠聲。
    靖郭君田嬰坐在馬車內,揉了揉有些發酸的眉頭,他才剛剛睡下便被侍女給叫了起來。任齊相的這些年,雖然大權在握,但比之以往也確實辛勞了不少。尤其是西邊那個不省心的鄰居,讓他這個職司一國之邦交的首臣倍感壓力。
    短短數年間,他的鬢發已經花白了大半。
    唯一能讓田嬰感到一絲欣慰的,恐怕也隻有他這一脈能後繼有人了吧。
    瞥了一眼跪坐在身側,正低頭假寐的田文。那張與自己相彷的年輕麵孔,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卻已經有了不吝於自己的睿智。
    自己雖有十幾個兒子,但似乎也隻有這個庶子能堪重任。
    田嬰對著車窗外的黑暗,不著聲地輕歎了口氣。
    父親的動靜,驚醒了正在打盹地田文。
    田文睜開有些惺忪地雙眼,見得父親一臉愁容,小聲揖道:“阿父是在擔心前線的戰事?”
    田嬰點了點頭。在路上他已經大概能猜測到大王此時召見眾臣的幾分緣由。
    應當是前線作戰不利。
    不然以他對大王的了解,不會在這個時辰召臣子們進宮議事的。
    魏地的戰事半年來一直都緊繃著齊國君臣的精神線。表麵來看,這場戰爭的本質,不過是齊國為了製衡秦國和三晉必須走出的一步。
    但實際上,當初加入這場戰爭,主戰和避戰兩方卻是做過多方角逐的。
    因為那不僅僅是關乎著一城一地的得失。
    反之齊人自然也不會為了楚國的安危,而戰場灑血。
    齊王田辟疆最終之所以同意參戰,也是經過多方考量。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便是為了轉移新崛起的趙國和秦國的視線,從而留出時間,讓齊國對燕地進行深一步的蠶食。
    但現在看來,若是西線作戰不利,勢必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彼時,燕地恐怕……
    “阿父,到王宮了。”
    田文的聲音打斷了田嬰的思緒,緊接著田嬰便感到了馬車緩緩停了下來。
    父子二人走下馬車,朝著宮內的議殿行去。路上碰到了已經老態龍鍾的淳於髡。
    這位齊國贅婿已經七十多歲,但精神看起來較之田嬰也不逞多讓。
    幾位重臣隨後在議殿見到齊王田辟疆。隻見大王此時一臉的憤滿之色。
    眾人見過禮後,齊王便讓宮人將一封簡書傳閱了下來,隨即道:“襄丘的楚軍已經全軍覆沒,宋軍撤離了煮棗,我齊師已然成了一支孤軍。”
    番茄
    平素行為舉止一向沉穩的淳於髡,此時看過簡書上的奏報後眼睛驟然瞪地老大,語氣難以置信道:“宋人怎敢?”
    按道理說宋軍就算不願意和三晉血拚,至少撤軍時也會一聲盟軍吧。但現在卻全然不顧楚、齊兩個盟國的安危,悍然擺了己方一道。
    大殿內沒人回答他。
    齊王田辟疆眼神冰冷,他現在恨不得生吞了那戴偃,恨不得即刻發兵攻宋!但心頭的那一絲理智在克製著他,現在還不是報複宋人的時候。
    他沉聲問道:“眾卿可有何對策。”
    事已至此,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破局,而非是糾結前因。
    “王上,而今應該盡快聚兵去救,遲則生變。”淳於髡趕忙道。
    齊王沒有做聲,他當然知道要去救,但現在問題是如何去救。楚宋敗退,西線已經全麵潰敗,三晉和秦軍在濟水一線至少聚集了超過十萬,派兵派少了根本打不通敵軍的防線。
    若是現在重新征調大軍,也根本來不及!
    田嬰道:“王上,為今之際,唯有使燕地的匡章率軍回援,方能解此戰之危。”
    田文的目光看著父親的袖袍,他能感覺到袖袍內父親正在顫抖的雙手。
    若非無奈,田嬰絕對不會言及此語,因為一旦齊軍從燕地撤退,便意味著齊軍輸了,這十數年來籌謀燕地所付出的代價也全部付之東流。
    然而當田嬰看到這封奏簡,憑借豐富的經驗,他第一時間已察覺到,情況已經十分嚴重!
    若是此時繼續兩線作戰,燕地或許會將齊國徹底拖垮。
    田忌的三萬齊軍一旦被滅,三晉聯軍便可長驅直入齊地,到那時本該是援楚對秦的戰爭,戰場便會轉至齊國本土。
    趙國參戰的目的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迫使齊國放棄燕地。
    那個野心勃勃的鄰居想扶植一個親趙的燕國。否則趙人為何會冒那麽大的風險,寧願放棄已經唾手可得的中山地,調集大軍對付強大的齊國?
    齊國在趙國對中山的戰爭中可沒有插手,甚至在麵對中山國的求援時置若罔聞。當然這一切都是田嬰自己的想法。)
    當然這也是齊國的戰略失誤。
    田辟疆久不言語,或許是出於王的自尊,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亦或是不願意放棄耗費無算代價得到的燕地。
    他突然想起前些天那個鄒人孟軻在王殿上對自己說的那番話。
    其實伐燕之初,他便請教過孟軻這位以智慧著稱的大儒。
    彼時燕國因為內亂,燕人亦無拒敵之心。但謹慎起見,田辟疆還是私下詢問過幾位智者。
    最終的結果也卻如對方說得那般:“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彼時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軍僅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攻占了燕國全境並殺死了燕王會。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了田辟疆的預料,齊軍在占領燕國後大肆殺戮和掠奪引起了燕人的不滿,自那以後燕人便開始組建起軍隊,以反抗齊人的統治。
    而且因為燕國宗室逃到了趙國,諸侯們也紛紛商議驅齊複燕。
    彼時田辟疆便猶豫過,要不要從燕地撤軍。
    諸臣們,為此也分成了兩派。
    還記得彼時孟軻對自己說。讓他盡快阻止齊軍的掠奪,並與燕人商議另立新君,然後從燕國撤兵。這樣或許能得到一個同齊國交好的燕國,反之則會徹底陷入戰爭的泥潭。
    但當時田辟疆不想放棄到手的土地和財富,駁斥了對方的勸告。
    結果便是燕人抗齊愈演愈烈,從而間接的導致了今日的窘迫戰局。
    齊王長歎了口氣。
    或許現在應該趁著齊國損失不大,而從燕國撤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