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規劃
字數:3896 加入書籤
至於軍銜,朱慈煊倒是沒整出什麽幺蛾子,他也怕變動太大,昆明那邊嚼舌根。而且,他多少有點民族主義情節,對後世中國的西化頗為不滿,因此,軍銜還是沿用了明朝傳統的小旗、總旗等稱呼。
“殿下,軍職什麽的末將倒是理解,但這個軍銜,有何用處?”王啟隆看完後問道。他感覺軍銜用處不大,有點兒畫蛇添足的樣子。
眾人恍然,朱慈煊接著道:“我為第一師設計了一套新的軍官和軍銜係統,包括部隊的每層編製,都寫在這裏了,你們看看吧。”他對明朝各種混亂的軍官體係早就忍無可忍,借鑒後世的軍銜和職務,朱慈煊也弄出了一套有明朝特色的軍銜來。
蟄伏了一個月,朱慈煊打算出關了,建昌的屯丁們快要到了,夔東十三家那邊,李來亨劉體純帶隊發動了一次對湖北的突襲,也頗有斬獲,從滿清治下搬運來了數萬人口,正在送往成都的路上,另外,羅大順在湖南打破了幾個大府,也將當地的百姓裹挾一空,劉文秀他們征召了部分青壯從軍,剩下的,也在計劃著往成都送。如何安置這些人口,成都采用什麽樣的治理方式,都必須要定下來了。除了在永曆、劉文秀、文安之等人麵前表現過對軍屯的不滿,朱慈煊並未對外說過成都將要如何。譚詣、譚弘、劉耀等人,這一個月來在成都周邊四處探查,都想著給自己的軍屯找一塊好地。在他們看來,太子必然是要施行軍屯的,大爭之時,當然是軍需為先。
王啟隆等接過一看,不由得有些頭大。朱慈煊將明朝的軍隊編製改了完全。第一師中,步兵最小的作戰單位是班,滿編九到十二人。三個班組成一個排,滿編三十三人。三個排組成一個連,滿編一百二十人。四個連組成一個營,滿編五百人。三個營組成一個團,滿編兩千人。
騎兵團與之類似,但人數要少許多,一個騎兵團滿編五百人。炮兵單設一營,滿編也是五百人。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營,滿滿當當五千人。
永曆十二年二月初十,朱慈煊到成都已經快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來,除了讓劉耀帶人清理成都近郊,再就是聽說鎮遠之戰的結果後組織了一次慶祝,朱慈煊沒有搞什麽大動作。一個月,他一直留在蜀王府中看書、看資料,嗯,現在已經改名鎮守府了,永曆給了他總理四川軍政的大權,卻沒有給他封官,他自封了一個四川總督,順手把蜀王府改成了總督府。
譚詣一愣,他是侯爺,是軍官啊,現在殿下讓他管幾個在地裏刨食的莊稼漢?他滿心的不樂意,隻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無奈領命。
“所有的輔兵、屯丁,都取消軍籍,包括你們帶來的人。”朱慈煊叮囑道,“會務農的,都去種地。不會的,安排他們去學打鐵,學木工,學製鹽,十幾萬人,總有會這些的……成都現在百廢待興,哪裏都缺人,不會找不到事情做的。”
“譚弘,商事就交給你了,好好扶持幾個鐵匠鋪子起來,種田的農具、打仗的兵器,可都靠他們了。”
扶著額頭想了一會兒,朱慈煊接著道:“還有教育,百姓當中想必會有小孩,學校肯定是要建的,這事兒劉耀你帶人做,至於夫子,本宮直接找父皇要人吧,昆明的讀書人還是不少的……”
“還有官府也要完善了,成都現在一個百姓都沒有,你們幾個軍官管事兒還說得過去。百姓來了,就得建立行政機構了。你們……”朱慈煊看了看堂上的幾個貨,這群歪瓜裂棗上陣砍人還行,當父母官怎麽看怎麽不靠譜啊,“算了,本宮找文督師要幾個人吧,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做事不覺人手少啊。”
眾人赧然,我們隻會砍人是我們的不對了,殿下這眼神,真的傷人啊。
“每個丁壯的土地,都隻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朱慈煊寒聲道,“本宮知道以前有些地主壓榨佃農有多狠,本宮不希望我的寬仁成了這些混賬賺錢的工具。”
譚詣小聲道:“殿下,地主大多都是幾代人勤儉持家攢下來的祖業,有的人特別擅長務農,殿下不準他們買地,他們的錢往哪兒花呢?”
朱慈煊點頭,應道:“這些人,可以租下別人的地,可以請人幫忙耕種,但要付工錢。”
眾人點頭,算是認可了他的解釋。朱慈煊笑道:“既然如此,軍隊這邊大概就先這麽安排。啟隆你好好計劃一下,第一師本宮可就交給你了。”
王啟隆躬身領命,朱慈煊接著道:“民事這邊,才是本宮這一個月思考的重點。成都,不實行軍屯。”
“軍屯看似收益豐厚,但竭澤而漁,時間一長必然難以為繼。我們和韃子的戰爭已經持續幾十年了,如果兩三年能戰勝韃子,本宮完全讚同軍屯,但誰能給本宮保證,兩三年就能趕走韃子?”
眾人默然,兩三年打敗韃子?天可憐見,大明不被韃子兩三年打敗就不錯了。
“等建昌的屯丁們到了,本宮會給他們恢複自由身,成都周邊多的是地,每個丁壯,本宮給他三十畝地,每年每畝地本宮十取三,但土地不準買賣。”
“激發榮譽,增強責任,確定待遇。”朱慈煊解釋道,“要說在戰場上的作用,混亂之時,由軍銜最高的臨時指揮,避免長官陣亡,軍隊亂套。”
這些倒是好理解,關鍵是朱慈煊拋棄了明朝的小旗、總旗等軍官職務,統統在編製名後加個長字來代替。王啟隆等心中腹誹,殿下這是為了省事兒麽?不過,營長、團長什麽的聽起來,還挺像那麽回事的。
譚詣了然,他其實是想著自己手下屯丁不少,要是能占地的話,自己每年躺著收租也老大一筆收入了,可惜,殿下把路堵死了。
“農事這邊暫時這麽安排,譚詣,你在忠州那邊幹的不錯,農事交給你如何?”
“難怪後世那個英國鬼佬,寫的那本書裏麵說中國從明朝開始直到1949年,人均GDP一直在下降,明末和後世比,也就少了幾種外來作物,基本的生產方式,從現在到兩百多年後,一點進步都沒有。”朱慈煊喃喃道,“滿清真是誤我中華不淺,什麽樣的政府,才能讓治下的國家兩百多年如死水一潭,一點變化都沒有……不過也還好,明末的中國,確實能直接套用教員的模板了。”
“父皇既然委我以四川軍、政兩麵大權,今天,本宮就要對四川今後的各項事宜做一些安排。”總督府上,治下文武濟濟一堂,朱慈煊坐在上首,侃侃而談,“軍隊方麵,待建昌、夔東等地百姓到後,擇其精壯,與禦營合編為川西第一師,由王啟隆將軍擔任師帥。”見譚詣、譚弘、劉耀等都麵露不渝之色,朱慈煊笑道,“各位稍安勿躁,且聽本宮說完。”
然而,“無論是關寧防線,還是曆史上南明的覆亡,亦或者後世搞集體的失敗,都證明了軍屯是一條竭澤而漁的死路。”朱慈煊思索到,無限壓製個人利益、放大集體利益的做法絕不可長久,還好,後世接受的教育告訴了他應該如何去做,根據地、解放區的經驗他直接可以拿過來用。“蜀王這場勝仗至少能讓韃子半年內不敢大舉進攻,隻要劍門、重慶不失,哪怕在這兩個地方打成絞肉場,成都這邊也是安若泰山。”
這一個月,朱慈煊翻看了很多資料,大多都是關於四川的農業生產方麵的。雖然在戰亂中丟失了許多典籍,但一些基礎的文獻還是有的。他原本很擔心明末的農業生產水平是否能照搬後世的經驗,畢竟生產方式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這句話他從小念到大,但翻閱下來,他放心了。
“第一師,滿額五千人,下設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營。”見包括王啟隆在內的各個軍頭都露出不解之色,朱慈煊微笑道,“是不是覺得五千人太少了?”
眾將點頭,朱慈煊解釋道:“第一師,將作為我們的種子部隊,我的要求是,每一個士兵都要當成軍官來培養。”見眾人麵麵相覷,顯是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朱慈煊耐心道,“我們很窮,一時間養不起太多的部隊,但我們不會一直窮下去,現在就要為將來擴軍做好準備。士兵好找,軍官卻不好培養,所以,第一師在本宮的計劃中,是未來擴軍的種子,第一師的每一個士兵,都要能成為以後各師的基層軍官。”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