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一二事

字數:9614   加入書籤

A+A-


    或者是沒有太監的監察,他們會在地方侵吞田地人口。
    太監受賄頂多是收點錢,因為太監沒有皇帝的允許他們不能在外麵居住。
    就算是有哪個太監做出這種事,地方官員一旦上報給自己,自己也就知道了問題所在,可立馬處理。
    是完顏璟在當了皇帝之後,入住宮中才真正了解了太監這個群體,才開始了信任他們。
    同樣反過來,有太監在監察著地方官員,地方官員也會老實了很多。
    至於說受賄問題,這個問題不管是武官還是文官或太監都會有。
    完顏璟為什麽這麽信任安排太監。
    因為他們不是正常人,他們已經回不到過去了。
    現在遺留在金宮的太監們,隻有兩個群體。
    一種是孤身一人的那種。
    他們的家在哪裏他們已經不知道了,或者他們的家已經沒有了,隻剩他們一個了。
    另一個群體就是他們有家,但不想回去。
    為什麽他們不想回去,是因為他們都是殘疾人。
    在宮中周圍的人跟自己一樣,沒有歧視,羨慕一說。
    一旦他們回到家裏,周圍都是正常人,就他們自己一個人跟個另類一樣。
    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看著別人老婆孩子熱炕頭,而自己卻孤苦伶仃一個人。
    他們會被這種寂寞所折磨死。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自己的家人也不想要他了。
    如果這個太監是帶著田產,財富官職回家。那家裏人肯定很高興,會繼續接納他。
    但其實除了一少部分高位的太監之外。
    大部分太監都是一些可憐人,並沒有什麽財產。
    能進宮當太監的,家裏肯定都不富裕。
    他們空身而回,除了給家裏增加一張吃糧的嘴外,對家裏沒有任何幫助。
    家人不會要他們。
    他們還不如待在皇宮,既能給家裏省糧食,還可以在皇宮養老。
    大部分太監從一入宮開始,他們的歸宿就是皇宮。
    在皇宮裏吃飯,在皇宮裏幹活,最後在皇宮裏養老,老死之後還有個人替他們收屍。
    一旦離了皇宮之後,他們就會被人排擠歧視,沒地方去住,到最後會活生生的餓死。
    死了之後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
    這也是太監群體會對皇室特別忠心的原因。
    因為看似是他們在伺候皇帝,但同樣反過來皇帝也在養活他們,收留他們。
    他們的家就在皇宮,離了皇宮他們就像沒了家的遊子一樣,會沒有歸屬感。
    前幾次已經大規模放還過太監,能回家的有去處的,都已經出宮了回家。
    而現在留下來的都是已經不想回去,或者沒人要的。
    所以說完顏璟現在不會再去放還太監。
    因為現在放還太監就是對這些人的不負責。
    既然不能放還,那自己也不需要那麽多人伺候。
    還有這麽多太監在宮中待著,等於資源浪費。
    不如將他們組織起來替自己監察地方。
    或許他們沒有施政地方,或領兵打仗的能力。
    但隻是讓他們去監察別人。
    做眼睛做耳朵,根據自己的命令去辦一些事,他們還是可以辦到的。
    並且在金國,他們隻需要監視官員豪族就行。
    並不需要去監視民間百姓。
    因為在金國的百姓他們很少會造反。
    因為在當時金國是唯一一個善待百姓的國家。
    甚至完顏璟都不需要去發布一些改革保民政策。
    因為金國太善待老百姓了,結果把自己給搞沒了。
    金國的稅收是諸國中最低。
    並且金國現在大部分的家底都是自己攢下來的。
    從沒有像宋朝一樣一朝爆發。
    金國之前一年稅收是九百多萬石糧草,國家軍官用去七百多萬石,遺留兩百萬石。
    這兩百萬石是哪裏發生了天災,用來救濟災民的。
    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天災人禍,那就把這些糧攢下來。
    完顏雍幹了二十八年,就給完顏璟攢了五千多萬石糧草。
    平均下來一年才能攢一百多萬石。
    銅錢的話金國不會去積攢,而是會將他們花掉。
    因為金國國內缺錢,如果朝廷將錢攢著不用,那民間就會出現錢荒。
    並且在金國看來,錢這東西不能吃不能喝沒有糧食有用。
    金國一直抱著是我有糧就行的想法。
    並且如果糧草夠了朝廷所需,金國就不會再去收稅,經常給地方減免稅務。
    因為在金國看來我隻要自己夠用,就不需要再麻煩百姓了。
    一些地方甚至沒有發生天災人禍什麽的,金朝會因為糧食收夠了,就不收糧了。
    直接給地方減免稅務,這麽奇葩的政策估計也就金國一家了。
    所以說金國的稅賦本來已經就很低了,還經常減免百姓稅務。
    百姓不會去反它,但同樣國家沒錢支持不起國家軍隊建設也是真的。
    金國在大定二十九年,全國共有六百九十三萬九千戶,四千五百四十四萬七千九百人。
    一年稅收才同太宗年間的九百萬石,增至現在為一年為一千萬石。
    平均下來一戶一年交一石多糧而已。
    物力錢商稅)二百六四萬四千七百四十二貫。
    平均下來每年每戶交兩貫多錢。
    但其實物力錢屬於商稅的種類,一般老百姓不會去交。
    鹽收從一開始的一百多萬貫,後來金朝廷降鹽價,增至每年六百二十萬六千六百三十六貫五百六十六文。
    平均下來每年每戶購鹽需要一貫錢。
    平均下來每人每年購鹽隻需要一百三十多文錢。
    而反觀北宋最巔峰時,是在宋哲宗紹聖年間有記載的戶口是,一千九百一十二萬九千二百一十戶,人口有四千二百五十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三人。
    北宋一年光是收糧就有二千四百四十五萬石,草七百九十九萬,人口沒有金國的多。
    收上來的糧食卻是金國一倍以上。
    北宋一年收錢是六千多萬貫。
    金國物力錢加買鹽的錢,總共才八百多萬貫。
    北宋一年的稅收錢是金國的七倍多。
    還是沒有算北宋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
    金國隻有田稅以及物力錢跟買鹽的錢。
    在人口未變,生產力度沒有變的情況下,北宋稅收是金國的三倍多,就代表著北宋農民的負擔是金國農民的三倍多。
    這種情況下北地人民誰會去懷念前朝。
    南宋那就更不願意去說了,在跟金朝同時期,南宋有記載的人口是從兩千多萬減至一千多萬。
    當然了肯定還有很多沒有記載的人口。
    相應的沒有記載的人口,那也就說明這些人不交稅,都被士大夫們侵吞了。
    也就是說南宋隻有一千多萬人交稅。
    但是南宋的稅收比北宋還高,南宋一年的農業稅是兩千多萬貫,大概算一下也就是兩千多萬石。
    其他的錢稅是高達一億多貫。
    哪怕這一億多貫裏麵有很多的水分,有些是用交子來充數。
    真正的銅錢稅收高達六千多萬貫。
    地方留款也有一千八百多萬貫。
    加起來都快八千多萬貫了。
    比整個金國的全部銅錢加起來都要多。
    金國全國民間以及朝廷總共才有六千多萬貫。
    南宋隻是一年的稅收,就比整個金國全國的銅錢都要多。
    南宋的稅收是金國的四倍。
    而交稅人口隻有金國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這些南宋農民的負擔是金國農民的十二倍之多。
    在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全靠手工業以及種田的時代。
    宋朝這種高昂的稅賦,代表著宋朝繁華的表現嗎?
    誰要是這麽想隻能說是腦子壞了。
    趙宋高昂的稅賦,隻能說明他對內剝削的厲害。
    這也是為什麽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兩個朝代的人口隻減不增的原因。
    農民寧可不生孩子。
    寧可把生下來的孩子自己掐死。
    寧可將自家祖傳的地投靠給別人。
    寧可自己不要戶口成為黑戶,也絕不想生活在宋朝廷治下。
    所以說後人所想的金國民族矛盾尖銳,那隻是後人自己強加上去的罷了。
    不說當時的人識不識字,懂不懂民族這個問題。
    就說一點,在宋朝治下百姓的負擔是金國的十二倍。
    這就能看出沒有人會去傾向趙宋。
    金國國內有的隻是階級矛盾。
    而這個矛盾不管是外族朝廷還是本民族朝廷都有。
    哪怕是到後世都沒有清除掉階級矛盾。
    北地漢人一開始傾向趙宋,那是因為趙宋頂多是把自己打殘,金國是來殺人的。
    因為金國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想入住中原。
    想的隻是來中原搶一把,所以他們把當時的北地人民當成了敵國人民。
    沒有當成自己的本國人。
    但是在金宋和議後,金國真正的開始統治北方地區的時候。
    金國便轉變了思路,將北地當成了自己的國土。
    開始了輕稅賦輕徭的保民政策。
    對北地漢人來說反而是金國更好。
    因為當金國不殺人的時候,對百姓來說,隻是將頭頂上之前將自己打殘的士大夫,換成了給自己一巴掌的女真貴族。
    雙方都不是什麽好貨,隻不過是一個把自己打殘,一個給自己一巴掌。
    隻要是個聰明人都會選擇打自己輕的那一個。
    哪怕是金國國內的階級矛盾,都比趙宋輕。
    不要說金國還對北地漢人付予田地。
    金國將官田或無主之地,不分女真還是漢人,每一個人給一把弓箭,讓這些老百姓自己射,射中多大的麵積就給多大的麵積。
    不過後世有很多人,將一點斷章取義了,好像說的隻有給女真人分地,不給漢人分地一樣。
    但其實在金國不分女真還是漢人朝廷都會給他們分地。
    並且還設計了一套免稅製度,從一開始的免稅,到半稅再到全稅,這中間的時間都是分好幾年的。
    這一點對北方的漢人來說是增加了自己的財產。
    跟趙宋的把自己的家產奪去,雙方一比較。
    一個給自己送東西,一個將自己原有的東西搶去,對誰有好感一目了然。
    隻能說金國這種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
    他們隻會有兩個支柱,一個是自己的本民族,另一個就是漢人老百姓。
    因為他們明白,隻要老百姓不造反,隻是士大夫造反的話,自己隻要依靠自己本民族就可以將其鎮壓。
    隻有蒙元這個愣頭青才真正的信任那些士大夫,拉攏士大夫。
    結果蒙元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百姓趕的出去。
    士大夫屁股一拍又去做明朝的官了,大元朝在他們口中又成了暴元。
    因為這江山不是人家的,改朝換代的時候殺皇帝又不殺我。
    那當然使勁造了,百姓的死活,江山的永固人家根本不管。
    而趙宋人王朝都是以士大夫為支柱,來鎮壓漢人百姓造反。
    要不是有金朝跟蒙元入侵替北宋解決了一次劫難,宋朝早就亡在了自己人民的手中。
    北宋時的方臘造反可以看做是當時大規模起義的前兆。
    隻不過接著金朝入侵了,直接替北宋擋了一次劫。
    南宋更不用說了,人口直接銳減至一千多萬。
    南方地區除一開始的一些農民起義外,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結果還沒有戰爭頻發的北方人口多。
    結果明朝洪武年,光是在南直隸以及浙江地區就檢出兩千多萬人口。
    這還沒算其他地區呢。
    在元朝治下不到一百年人口卻增加了幾千萬,這說出來誰信。
    誰對百姓好誰對百姓壞,一目了然。
    曆史上北方漢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擁護誰。
    所以完顏璟隻需要將政府組織提高,再來提高民間組織就行了。
    自己用東閣還是東廠都是為了提高政府的組織力。
    隻有在這一切合適了之後,才能種田養兵。
    當下麵真正捂不住的時候,朝廷才知道了下麵居然發生了這麽大的瘟疫。
    其實金宮中的太監,他們不隻是皇帝的家奴,他們更把皇宮當成了自己的家。
    金宮中的太監視皇帝主子,為父母。
    對一個王朝來說,一個收錢,一個收田,到底哪個的危害性最大。
    已經不言而喻了。
    隻能說在古代這種技術條件不發達的時代,矮個子裏麵拔高個。
    先把太監用著,起碼讓下邊地方不敢隱瞞朝廷。
    別像以前一樣,哪裏出了什麽事情,下麵的第一反應都是捂蓋子。
    他們養老的地方一輩子都在皇城裏麵,他們在其它地方要那麽多的田幹什麽。
    但文官武官,他們收了錢都會去買田。
    視皇宮為自己的歸宿,視為自己的家。
    他們為什麽會視皇宮為家?
    但完顏璟用太監來監察地方,那些地方文官肯定會不喜歡太監。
    那些地方官為了把太監趕走,一定也會盯著太監的一言一動。
    太監會不會在地方作威作福。
    肯定會有的。
    在用太監監察地方的同時,反過來過來也在用地方官監察著太監。
    一旦有人盯著太監們,太監作威作福的可能性就下降了很多。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