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項目開始
字數:3853 加入書籤
雖然廠區周邊一直都有人巡邏,但是李昭還是有點不放心,像這樣重要的圖紙,他是一點都不敢馬虎,當然這也和圖紙過多有關係,直接就是幾箱,他自己搬的話,要搬不少趟,將圖紙搬進飛機廠的辦公室之後,李昭也開始到各個研究所調人,如雷達研究小組,現在都要直接搬遷到飛機廠上班了。
除了他們,還在電子、通訊、計算機、機械、金屬、非金屬、醫藥、武器、無人機等方麵的人員,這次組成的項目組,是自九九八廠成立以來人員最多,最複雜的一個項目組了。當然其中的武器研究所的人是讓他們研究機炮以及航彈的,對於導彈他們是不行的,至於醫藥研究所,他們是搞維生係統的。
作為一款升限兩萬米以上的飛機,沒有維生係統,那是根本不行的,需要他們根據現有的維生係統進行改進,畢竟這是一架要求更高的戰機,對於飛行員也有這更高的要求,就算是將來要選試飛員,那也是要進行重新選拔以及訓練之後才可以上機操作的,畢竟這款戰機的過載可比以往的飛機要大。
人員通知選拔到位,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員都到了飛機廠,李昭開始給眾人開飛機項目會議,李昭首先介紹了飛機的詳細情況,然後開始敘述各個部分的要求,並給出相應的圖紙以及參考用的其他飛機圖紙,至於實物,則需要等一下才行了,申請都還沒有交上去,需要下來之後,各個部分的人員自己打申請。
之所以這樣,實在是李昭對於很多東西都是沒有什麽概念的,需要相應專業的人員自行研究,當然這也不是多麽突兀的事情,畢竟去年李昭就已經要求很多部門開始了前期的研究工作,這會倒不會如無頭蒼蠅一般,畢竟李昭這邊的圖紙他們沒有見過,但其他飛機的圖紙,他們還是見過的,對各個部分倒是不陌生。
介紹完之後,李昭將各個部分的圖紙下發下去,然後就說道「去年我們的風洞就已經完成了,現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做一架模型進行風洞試驗,製作模型這部分的工作交給你們無人機項目組,沒問題吧?你們做這個挺熟的。」
這時無人機項目組的負責人說道「沒有問題,我們風洞試驗做了很多次了,模型我們製作的也非常有經驗了,而且我們還有別人做的風洞試驗的記錄以及試驗方法,對於這些我們算是已經很有經驗了,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
李昭聽了之後說道「以後大家和風洞試驗估計打交道的次數會比較多,所以風洞試驗相關的內容,機械這一塊的人員都盡量參與一下,後續的研究中,你們也會有比較多的接觸,跟他們一起學習,能讓你們更快的學會使用方法。」
李昭的話,他們自然知道是為了他們好,所以也欣然同意,現在廠裏使用風洞最多的也就是無人機項目組了,其次就是武器研究所以及車輛研究所。
由於李昭這邊圖紙沒有完成,飛機項目也沒有完全組建,各個部分也都是按照李昭當時安排的任務進行預演,所以風洞一直都沒什麽用,這就讓無人機項目組以及武器研究所那邊的人得到了機會,無人機就不說了,他們在驗證氣動布局,而武器研究所那邊,主要是進行各種炮彈、火箭彈等的流體動力學研究。
對於這一塊李昭也就是知道有這麽一回事,但具體進展到什麽程度,李昭倒是不知道,不過肯定是會有用的,對此李昭倒是深信不疑,畢竟飛在天上的,飛行過程中肯定會受到空氣的影響,研究好了外形,就有可能飛的更遠,打的更準。
至於李昭設計的這款飛機的氣動布局,應該沒有什麽問題,畢竟他有參考對象,而且有很多,他腦海裏有很多飛機氣動布局的方式,都是經過風洞模擬軟件跑過的。講真的,六十年後的風洞模擬軟件,已經相當厲害了,應該不比這個時代直接上風洞來的差,之所以
還要進行風洞試驗,也是為了穩妥罷了。
畢竟,風洞試驗的時候,還是要試驗舵麵的工作狀況的,由於準備製作的是第一架驗證機,所以李昭設計的還是有點保守的,就如轉彎半徑,李昭設計的估計會在三四百米左右,畢竟轉彎的時候,是由尾舵控製的,李昭不敢保證轉彎半徑過小的時候,會出現什麽問題,所以設計的就比較保守。
根本不可能和未來那種轉彎半徑隻有一百多米的重型戰鬥機相比,當然也是因為這是第一架驗證機,所以很多設計都是比較保守的,就連氣動布局,都是最經典的模式,根本沒有什麽花裏胡哨的設計,更沒有複雜的操作係統。
安排完風洞模型的事情,李昭又開始安排起其他的東西來,就聽李昭說道「飛控這一塊我設計了兩種模式,一種是液壓傳動模式,這種是現在飛機主要使用的模式,很成熟,可靠性也比較好,但就是比較重,對於我們來說,飛機如果能夠降低重量,就可以節約燃油,飛的更高更快,所以我附帶了一個電傳飛控。」
「電傳飛控就是一個更加簡潔、重量更輕的控製係統,而且在操作困難的情況下,也更容易操作,不過電傳飛控,我隻能完成機械部分,控製部分需要你們來完成,需要你們設計出相應的控製係統,你們也知道,電子這一塊,我的研究不多,基本不能給你們什麽有用的參考,隻不過機械部分我都能搞定。」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設計了兩個飛控係統,如果你們在製造樣機的時候,不能解決電傳飛控的問題,那麽我們就會上機械是飛控係統,電傳飛控的使用將會延後,我們需要盡快拿出成績來才好,這個項目已經花了十幾億資金,從最開始準備設備,到現在已經有三年多,所以我想盡快拿出一點成績出來。」
李昭的話音剛落,電子以及計算機方麵的份就表示沒有問題,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完成電傳飛控方麵的設計,保證在第一架樣機生產的時候給拿出來,李昭對這個倒是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現在畢竟有備用選項,倒也不著急。
剛安排完飛控,李昭有對雷達項目的人說道「雷達的話,是重中之重,隻有優秀的雷達,才能保障飛機的戰鬥力,你們也知道,我給您們的重量限製是不要超過三百公斤,探測距離越遠越好,我的基礎要求是不少於八十公裏,但最好到一百多公裏,能達到兩百公裏最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這款雷達?」
李昭的話音剛落,這時雷達項目的負責人說道「李總工,完全沒有問題,我這幾年的研究也不是白研究的,我們一直在設計雷達,雖然測試的時候,效果不算多好,但是中間的關竅我已經摸清了,多了不敢說,一百多公裏的探測距離我還是能夠保證的,畢竟你允許的重量是三百公斤,不是一百公斤。」
李昭的這個要求其實是不算高的,畢竟這是一款使用芯片和晶體管的雷達,不是電子管雷達,更是將重量放寬到了三百公斤,要知道比較經典的apg六十三脈衝多普勒雷達,重量二百二十公斤,探測距離是一百八十五公裏,而李昭給出了三百公斤的重量,要求的探測距離,最低隻要求到八十公裏,這很低了。
當然對於雷達來說,能探測到兩百公裏最好了,隻是李昭估計,他們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本沒有必要做那種白日夢,畢竟技術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且起步晚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少的可憐,雖然廠裏給出了充足的費用,但差距又哪裏是容易抹除的呢?這都需要時間,雖然他們已經研究了幾年時間了。
就在李昭安排完這些的時候,機械研究所這邊有人說道「李總工,其實我們對於飛機沒有什麽具體概念,能不能申請一架飛機過來,讓我們拆開研究一下,這樣我們能夠更快上手,現在我們心裏都有點沒底,隻看圖紙還是縹緲了些
。」
李昭聽了之後,想了想道「倒也可以,不僅是你們,醫藥研究所那邊,估計對於維生係統也沒啥概念吧,我看看是帶你們到軍營參觀一下,還是讓上級直接放一架到我們這裏,以供我們研究,你們回去先好好研究圖紙,有什麽疑問,我們再詳細交流,不過這個項目時間會比較緊,大家要有心裏準備。」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