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帝王心思

字數:5123   加入書籤

A+A-


    天帷殿內,眾位王公大臣間的氛圍變得格外沉默。
    屏風後的帝王之影越發深邃。
    三皇叔、先皇的族弟?
    借爾人頭一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至於什麽三皇叔……
    深宮高強壘起了帝王最無情的壁壘,一切多餘的情感都被隔絕在了壁壘之外。
    無情並非帝王的標配,但身為帝王絕不能心慈手軟。
    “端陽王——”
    武貞帝再次呼喚道。
    端陽王李殊賢神色變得無比緊張,額頭上冷汗涔涔。
    他看向臨淵王,而臨淵王此刻也在目光玩味地看著他。
    端陽王內心立刻認定,臨淵王已經向聖上告密,如今聖上就要處置自己。
    “臣知罪。”
    端陽王跪叩道。
    “罪?愛卿何罪之有?”
    武貞帝語氣疑惑,這個李殊賢怎麽就不打自招了?
    “聖上,端陽王可能是在璃州呆太久了,許久未曾請示聖安,特此告罪。”
    臨淵王悠悠開口道。
    端陽王一聽,立即明白了什麽,改口道:“臣的確深感此罪。”
    武貞帝在屏風後哈哈大笑,歎息道:“璃州距離封京足有萬裏,卿不必因此自責。”
    端陽王站起身,用袖子擦去額頭上的血跡。
    隨後他看向臨淵王,雖然不知道其葫蘆裏賣什麽藥,但他還是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殊賢啊,朕打算委任你為大都督,負責全軍後勤。”
    武貞帝說道。
    端陽王一聽,立即叩謝道。
    “謝主隆恩。”
    武貞帝隻是在屏風後笑而不語,他這麽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李殊賢也算是一個人才,不過帶兵打戰這方麵他還是個新手。
    至於為何委任其後勤糧草之重任,純粹是為了讓一個不懂打仗之人製衡督軍的兩大元帥。
    製衡之人必須得是累贅,而且他也知道,端陽王似乎與臨淵王頗為不對付。
    如此一來,端陽王最為累贅再合適不過了。
    至於“累贅”是否會拖累全軍,吃一場慘敗而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武貞帝早有準備,他手下隨時有替補之人。
    他隻是想讓臨淵王與高鎮國贏得不那麽流暢,總體需獲勝,過程要有輸有贏。
    從而不會導致功高震主,不然屆時會很難辦。
    雖說狡兔死良狗烹,但真到那一刻,舍不舍得下手還是兩說。
    更重要的是“狗急跳牆”的反撲,武貞帝自己需承受得住。
    與其如此,不如想辦法限製其功勞。
    但從這一點,武貞帝已經想得足夠高遠了。
    “諸位,誓師大會結束,散去吧。”
    武貞帝宣布道。
    “願我大封武運宏昌。”
    眾人齊聲呐喊道。
    王公大臣各自結伴退朝。
    誓師大會結束便意味著真正的討伐要開始了,他們都得做好萬全準備。
    接下來這些日子,對他們而言絕不會輕鬆。
    “高柱國依舊沒有來朝啊。”
    臨淵王與兵部尚書大人一道行走。
    “高柱國有聖恩特許,不過時至今日,他不論如何也該準備破關迎敵了。”
    兵部尚書回道。
    “臨淵王殿下重掌兵權,部下深感欣慰,又能再一次與王爺並肩作戰,爽哉。”
    他由衷道。
    此人便是當年狼煙大戰之時,臨淵王的隨軍主簿。
    時過境遷,這位主簿已經高升至兵部尚書。
    這是臨淵王不曾想到,不過他一開始裝作不認識兵部尚書另有隱情。
    臨淵王擔心和自己的這層關係會影響他今後的仕途,聖上的心眼太多,不得不謹慎。
    “等會兒咱們一起去點兵擇將如何?”
    臨淵王提議道。
    “如此甚好,我為王爺準備名冊。”
    兵部尚書一拍即合。
    二人來到殿外,臨淵王看見了在此等候的李棠。
    “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我的愛侄——李棠。”
    臨淵王引薦道。
    “公子玉貌神容,一睹便知其非凡,有幸結識,善哉。”
    兵部尚書客套道。
    “尚書大人,晚輩有禮了。”
    李棠行禮道。
    這倒是很討兵部尚書喜歡,他見了許多自視高人一等,頗為不識抬舉的草包王嗣。
    李棠起碼表麵上沒有架子,懂得禮賢下士,這點兵部尚書很喜歡。
    “伯父,聖上派端陽王作為後勤都督,可小侄詢問幾位知情人士,端陽王並無帶兵打仗的經曆。
    yyxs.la
    有道是:兩軍交戰,糧草先行。此等重任委以端陽王,小侄認為不妥。”
    李棠諫言道。
    “棠兒,不可胡言,此乃聖上的決定。”
    臨淵王警告道。
    然而一旁的兵部尚書卻頻頻點頭,李棠可謂說出了他的心裏話,他也認為端陽王難堪大用,必會拖後腿。
    當年狼煙大戰時,他端陽王恐怕還在繈褓中哇哇大哭,如今太平盛世,他又怎麽能經曆大戰呢?
    各州之間的剿匪除惡壓根就是一些小打小鬧,不可能與正麵大軍交鋒同日而語。
    然而糧草又是何其重要,此事交給端陽王……
    兵部尚書對李棠又高看了幾分,這小夥子能處。
    “王爺,我先下去準備了,午膳之後,咱們秣兵城再會。”
    離開宮殿後,兵部尚書告辭。
    “行吧,棠兒,等會兒你也陪我去吧。”
    臨淵王吩咐道。
    他真實目的是趁機給李棠謀取一個將位,以此交鋒時可以堂堂正正收割功勳。
    “小侄明白。”
    李棠回道。
    另一邊,臨淵王則與工部尚書同行。
    兩人並不認識,但糧草之事頗有交集,於是便幹脆沿路探討一番。
    “端陽王殿下,去往蒼渡州的路線上,各州糧草皆充足,並且從封京攜帶而出的糧草,便足夠大軍兩年用度。”
    工部尚書匯報道。
    言下之意就是如此富裕的仗,糧草決然沒有問題。
    “尚書大人,東西飲食情況各不相同,此事需納入考慮否?”
    端陽王請教道。
    “瞧瞧您說的,將士發什麽吃什麽,能夠吃飽便是萬事大吉,東西差異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
    工部尚書回道。
    “原來如此……”
    端陽王不愧是帶兵之新手。
    “不過運輸的問題需要策劃一番,並且蒼渡州地跨三州,尚且不知蒼渡侯的意思。
    若是蒼渡州無法補給,那則需要考慮從何處補給,糧草線路如何保障……”
    一連串問題,端陽王有些頭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