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私訪京城已簽約,求推薦票)
字數:3595 加入書籤
聞言,最先發言的大臣開了口,說道:“有翰林院庶吉士劉清,素知兵事,武將亦嘉之。國事當頭,宜令從刑部江淵讚理軍務。”
朱祁鈺沒想到竟然還真有人舉薦,說道:“既然如此,那麽卿就自己行文把他調過去。朕倦了,眾卿且退吧。”
他不懂軍事,但聽上去現在京城好像既有糧、又有兵、還有將。再說了,那瓦剌是草原民族,擅長的是騎兵奔襲作戰而不是攻城戰。
待眾人坐定,朱祁鈺端起一個茶盞,小酌一口,緩緩道:“方才錦衣衛前來奏報說百姓大量入城,恐致民亂,諸公有何高見?”
所以,朱祁鈺感到,這把穩了。
退一萬步講,曆史上,大明也打贏了這場戰爭。
眾閣臣到來之後,行禮畢,朱祁鈺對王誠說道:“給諸公看座。”
“至於彭、商二修撰,這兩位新近入閣,年少有為,又都是狀元公,臣倒是不知有什麽軼事。”
朱祁鈺聽完,緩緩道:“看來還真是英雄出少年呀,朕今日算是長見識了。興伴伴,朕想出宮看看,這宮外是否也有這樣的英才,快給朕拿套不甚顯眼的衣服來。”
興安道:“這……怕是不好吧。”
朱祁鈺道:“無妨,朕出去看看就回來。”
興安猶疑再三後,還是出去了。
朱祁鈺現在隻是感到遺憾,他問閣臣軼事的原因是想把人名與人對起來,好遮掩自己什麽都不知道的事實。然而,在興安的一番講解之後,他還是不知道誰是誰。
看來,隻能看奏折了。
朱祁鈺一想到傳說中如山的奏折,心裏就直打鼓。
好在興安不久就回來了,他身後跟著王誠,王誠手裏抱了一套衣服。
二人幫朱祁鈺穿好了衣服,要不朱祁鈺甚至不知道這衣服該怎麽穿。
換好衣服,朱祁鈺便顯得不那麽突出了,黑褐色的布料遮掩了他久居人上的高貴氣息。
穿上這衣服,朱祁鈺倒是覺得自然多了。畢竟他前世也就是個小人物,不太適應這光鮮亮麗。
他出了殿門,便看到一隊校尉精神抖擻地站在門口。
朱祁鈺驚訝地看向興安和王誠二人,問道:“這是何意?”
興安說道:“萬歲出宮,怎能不留心防範?如今賊寇臨城,順天府人心惶惶,亂民入城,一旦萬歲出事,我們怎麽擔待的起?”
朱祁鈺問道:“那這隊校尉可是都穿著甲胄呢,他們一出去,我們的行蹤不就暴露了嗎?”
興安道:“就是這樣,才可以震懾那些宵小之徒,也是萬歲無事的保障。”
朱祁鈺有些無語:“我們三人出去,有誰會注意我們呢?升鬥小民,每天都要為生計奔波,哪有時間關心別人?再說了,他們怎麽會認識我們?我們要是帶這麽多人出去,雖然安全了,但現在形勢迫人,我們總是說無兵可用,一下出去這麽多校尉,我們怎麽向百姓交待?”
興安仍是勸道:“到時候讓順天府貼布告,說是巡守城內安全,防止奸細作亂即可。萬歲爺,您可不能出事呀!”
朱祁鈺道:“但是這麽多人,確實不方便,要不讓他們也換身衣服,在人群中隨扈即可。”
“萬歲非要如此,臣也沒有辦法。”興安沉默了幾秒,對朱祁鈺說道,說完又轉頭對領頭的校尉說道:“萬歲爺說了,讓你們換件衣服,暗中隨扈,能不能保證陛下無虞?”
領頭的校尉說道:“興公公盡可放心,我等校尉都是禁軍中一等一的好手,就連京營都不一定是我們的對手。”
朱祁鈺大為驚奇,放心道:“眾將士辛苦了,快去更衣吧,朕在這候著。”
領頭的校尉激動道:“臣定不負陛下重托!”
朱祁鈺恍然大悟道:“那興伴伴知不知道閣臣們的軼事呢?”
興安道:“臣大概知道一點。
“首輔陳尚書少時失去雙親,是順天府取的第一個狀元。本來陳尚書永樂十三年會試該是會元的,但是當科主考官梁侍讀是陳尚書同鄉,最後取了洪英,陳尚書就沒能三元連中。
王誠道:“奴婢隻知道商修撰連中三元,其餘就不知道了,興公公怕是知道的多一點,小人去請他?”
朱祁鈺點了點頭,眼睛微眯,靠在龍椅上小憩了一會兒。
不一會兒,感覺到有人入殿,朱祁鈺睜開雙眼,向前看去,正是方才引進指揮僉事畢旺的老宦官。
朱祁鈺道:“興伴伴,你覺得讓於尚書入閣可好?”
興安說道:“這,臣不知,臣以為陛下還是和諸閣老商量下好。況且於尚書入閣,位居末位,總是不妥的。”
閣臣走後,朱祁鈺問王誠道:“王誠,朕問你,這閣臣算是我大明的棟梁了,老成為棟梁,少時必定不凡。你知不知道閣臣們少時有什麽軼事?”
於是,朱祁鈺說道:“如今國難當頭,眾卿勞苦如此,朕心甚慰呀。為今之計,眾卿當速回本衙,正常理事。將閑雜官吏派出,協同兵馬司、錦衣衛,盡力安撫城中民情。如有知兵者,可薦其參讚軍務。”
“次輔苗侍郎倒是沒什麽軼事。他為人忠厚務實,官聲甚好。
“高尚書做舍人抄寫佛經時,每當下雨就褪靴卷褲,抱著衣服光腳回到官舍,做侍讀學士時還有&039;錦上添花&039;之論。
一人站了出來,說道:“昨日已經讓帶甲軍士出城,然而帶甲軍士不足十分之一,現在京城兵力捉襟見肘,諸營協調更是不易,昨日已令給事中程信、王竑同都督王通、副都禦史楊善提督官軍,現在於尚書應該也在提調城防。”
朱祁鈺說道:“朕知道了。現如今最關緊的是守城器械是否充足,城牆是否有加固?”
閣臣們相互看了看,對了一下眼色,一人排眾而出道:“陛下,現在城中糧食充裕,前日於尚書從通州調來的糧食都已分發下去,多出來的也都妥善保存了,百姓不缺糧,自然就不會民變。”
朱祁鈺點點頭,又說道:“現在京城守備如何,於尚書在何處?”
另一人起身說道:“器械已經民夫正加緊趕製,大體已經完成十之八九,。”
朱祁鈺一聽,頓時有種萬事大吉之感。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