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開科取士

字數:4784   加入書籤

A+A-


    趙王朱高燧也頗為認可,“父皇,饑荒在前,這個時候開科取士,會被天下百姓以為我們皇家是在營造聲勢,故意逃避問題,此等行為絕對不妥。”
    被兩個兒子一勸,朱棣也明白先按著韃靼和瓦剌部的好,可朝廷因為此次饑荒問題,也暴露出無人可用的情景。
    朱棣心思微動,如果開科舉士,確實可以引進人才,起碼可以換掉朝廷上的酒囊飯袋。可如今這個節骨眼上,是真的合適嗎?萬一搞不好還會因為饑荒,引動更大的麻煩。
    雖說下朝了,但是三楊卻被留在了禦書房裏,看著皇上發飆,隻能低著頭,壓著心思不敢說話。
    漢王朱高煦站出來,“父皇,萬萬不可,當務之急是壓住北方韃靼還有瓦剌部的隱患。”
    好不容易打個勝仗,哪能半途而廢?
    這幾日朱棣,雖說想把楚王調來,可是朝廷之上那些奏折就沒停,尤其是老臣更是直指老天爺降罪,隱含他上位不正。
    禦書房的氣壓越來越低,朱瞻基知道這麽說,肯定惹得皇爺爺生氣,但是漢王和趙王卻堅決反對,他也隻能如此了,在皇爺爺身邊待了許久,他知道皇爺爺最忌憚的是什麽。
    太子朱高熾也借機趁熱打鐵,“還請父皇仔細考慮,為了大明百姓暫時放棄北伐,一旦我們大明強盛起來,打倒韃靼,不過是指日可待的事,何必為了一時之勝傷了民心?”
    兩人軟硬兼施,又觸及到了朱棣心裏最在乎的東西,他無奈地揮了揮手,“就依太子和瞻基所言,從即日起,發布開科取士之言,讓天下士子都有機會進入朝廷,為朝廷效力。”
    漢王和趙王還想說什麽,但是皇上卻一副累了的模樣,大家隻好出去。
    “太子真是好手段,皇侄也讓人眼前一亮,開科取士若是到時沒有可用之才,本王看你們怎麽跟父皇交代。”朱高煦很是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留下趙王朱高燧,眼神在他們身上劃過,“老臣在朝廷效力這麽多年,卻毫無辦法,靠著開科取士進來的寒門學子,又有幾分本事?”
    他們在禦書房商量了幾天,都沒有結果,想要靠民間力量,真是貽笑大方,他們本就沒有見過世麵,又如何會處理?希望太子和太孫殿下,到時也能笑得如此開懷。
    看著兩人一左一右離開的身影,太子朱高熾歎息一聲,“他們隻看到了眼前,若是開科取士,沒有達到父皇預想的效果,恐怕被他們踩起來,也不好受。”
    這兩人擺明了不會再管開科取士之事,但是隻要這次開科取士沒有結果,一定會狠狠的反撲,到時在父皇麵前,會比今日言辭更加激烈,甚至極有可能狠抓他太子之位。
    朱慕辰即使再有心,再和城內的各大糧行談好條件,但是僅靠著武昌城,依舊是無法支撐的,尤其是城外來的流民越來越多了,幾大糧行也支撐不住,已經叫苦連天了。
    看著馬上就要空掉的糧倉,朱慕辰讓龐蠻去隔壁城池,先自掏腰包,日日買些糧食過來,接濟城外百姓,施粥維係生計。
    這來來往往的車馬,路上百姓都在,看著楚王如此善舉,更是深得民心,很多百姓都自發叫起了民間賢王之稱。
    各地藩王日日頭疼,但消息也聽到了不少,雖然氣朱慕辰有此等才能,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藩王之中,確實隻有楚王能夠收治如此多的流民了。
    旁邊幾座城池的藩王,更是覺得有愧對之意,吩咐以最低的價格讓楚王購進糧食,否則惡意抬高價格,恐怕事後被追查起來,他們還要定一個搜刮民脂民膏,吃人血饅頭的惡名。
    南京的聖旨送來了,送聖旨的行官,看得目瞪口呆,這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因為饑荒影響到的百姓,形狀很是恐怖淒慘,見了人如同餓狼一般撲上來。
    但是在武昌城就不一樣了,這裏搭著帳篷,分在了城門外兩側,就算是來往的百姓也氣色極好,絕不會見人就撲上來。
    “聖旨到!”
    隨著行官的一聲,城外的流民全都激動了起來,城內的百姓更是把眼神放在了城門口。
    朱慕辰正在城門樓子上,聽到宣告急匆匆的走下去行禮跪地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楚王在武昌城內治理饑荒流民有功,深得朕意,乃我朝藩王之楷模也,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請楚王即刻前往京城,輔佐朝廷治理饑荒之事,欽此!”
    此話一出,頓時流民全都炸開了,如果楚王走了,那他們怎麽辦?
    朱慕辰向兩邊各看了一眼,頓時道路兩側的流民紛紛噤聲,他雙手接過聖旨,“臣領旨,皇上聖恭安!”
    宣旨意的行官遞過聖旨應道:“朕安!”
    行官一路跑來,倒也累了,阿吉這兩天跟在楚王身邊做事,長了些眼色,趕緊端上來一碗粥,“還希望行官大人不要嫌棄,楚王日日與流民同食,還請嚐嚐!”
    白粥裏飄著一絲油花,還有一些可見的青菜和肉粒,聞著倒也美味,行官抱拳感激,“那就多謝楚王了。”
    楚王都能與流民同吃飯,那他有何不可,一飲而盡,唇齒之間竟流著香味,頓時驚奇,“楚王不但讓流民吃的好,這粥的味道也不錯,怪不得武昌城外的流民如此之多,但都能守好秩序。”
    朱慕辰哭笑不得,把聖旨收起來,“恐怕本王還需幾日安頓,不但要安頓武昌城的流民,還要帶著家眷,這一路需耽擱幾日,還請行關稍微通融。”
    “這自然是,來之前太孫殿下吩咐了不可催促,還讓本官帶來的人,幫助楚王一起前往南京。”
    行官提醒,朱慕辰就知道這事和太孫殿下脫不了關係,他又幫忙延遲了一次,如果是朱棣的命令,定是立即啟程前往南京賑災。
    如今皇帝下了聖旨,讓自己調回南京,也算是藩王之中的首例,這也算是皇恩浩蕩了。
    行官安頓在了武昌城內,而朱慕辰回複以後,就讓蘇嬤嬤準備,大家一起去京城,去之前最需要安頓好的就是兩位郡主,還有懷孕的徐馨,她肚子已經顯懷了,這幾日雖然不吐了,但是也吃不進去,身體虛弱!
    禦書房裏,雙方意見不同,漢王和趙王自然不同意要開科取士。
    但是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人卻是言辭灼灼,始終不肯退讓一步,坐在主位的朱棣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心中兩個小人在打架。
    朱瞻基上前拱手,“皇爺爺君為周,民為水,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望皇爺爺考慮清楚,如今民不聊生,若是皇爺爺堅持要繼續北伐,可有考慮過百姓?”
    太子朱高熾看了一眼漢王和趙王,他們兩人的心思,無非就是討伐罷了,為了解決饑荒,沒有長遠目光,進諫道:“父王,兒子以為三位楊大人說的對,我們應該開科取士,饑荒之中,本就民心惶惶,若是此時朝廷能夠開科取士,那對於百姓來說也是一樁大好事,他們找到了出路,起碼精神上有所依托,朝廷不至於焦頭爛額。”
    藩王力量強大,父皇所用之人極少,甚至有些藩王很少幹實事,一旦朝廷力量統一,那以後就算朱高熾繼承了皇位,也不至於一窮二白,落得和父皇一樣的局麵。
    為父皇鋪路,為大明鋪路,以後也是為自己鋪路,朱高熾心裏明白,隻要他現在是太子,就能穩壓趙王和漢王,開科取士對他有著莫大的助力,何樂而不為?
    皇太孫朱瞻基也認可他爹的說法,“孫兒以為父王說的對,如今饑荒重重,朝廷不但有幫助百姓渡過饑餓,還要讓他們有路可去,讓天下士子信服朝廷。”
    “廣開言路,有官可做,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派到實地去,皇爺爺也可省心。”
    要是開科取士,他以後還能稍微歇會,手底下有幾個可用之人,一時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取舍。
    再說韃靼的馬哈木跑了,勢必會東山再起。
    “百姓連飯都吃不起,若是到時打仗,肯定又得增加賦稅,百姓哀聲載道,若是這一場仗贏了,那又有何用?”
    此話一出,朱棣臉色一變,氣得站了起來,他好不容易爬到龍椅上,怎可放開位置?
    到關鍵時刻,朝廷沒一個能用的人才,全都是把事推到他這個皇帝身上,不但要禦駕親征,如今更是要連這點小事都來麻煩他,眉宇之間忍著不快,朱棣很是煩躁。
    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人站了出來,“皇上,臣等覺得朝廷缺乏人才,不如開科取士,若能有大量人才,或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朱瞻基輕歎一聲,老臣隻知道向皇上請奏,可是壓根兒沒人站出來的,此事還得靠著楚王解決。
    朱棣把一堆奏折掃到了地上,“看看這說的都是什麽?但凡他們靠譜點還用朕如此操心嗎?還需要朕千裏迢迢把楚王請來?”
    都是官員不作為,否則怎會讓京城都遭遇如此困境?
    三人也是抖著膽子,說完以後,頭如同鵪鶉一般,趕緊就低頭了,害怕皇上發火。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