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無名法訣
字數:4357 加入書籤
這元氣看似有千變萬化,其實對立統一。
掌握其運轉的規律,便有可能剝極而複,否極泰來,乾坤顛倒。
氣由下而上,由陰出陽,周流不息,經五髒六腑,演化五行變化。
每日傳授一句,過了一百天,姬昌才終於將之傳授完。
五行相生,由內而外,動盈靜衝,便會相克,如此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所以五行的生克本質是氣的變化流轉,而非是指五行具體的生滅。
那法訣一百多句,兩千多個字。
除此之外,喬坤天天練琴,體悟平心靜氣,調節心意氣的法門。琵琶精紫雲也願意做他的陪練,時常和他合奏。
他這般刻苦,姬昌惆悵起來,每日鑽研占卜之法,想要彈琴發泄自己的思鄉之情都做不到。
喬坤也覺得對不住姬昌,便在姬昌指導下重造了一張琴。
木材選擇是優質梓木與桐木,“夫琴之為器,通神明之德合,非凡木所能斫成”。
將木材塑成合適的大小,鑿其內腔,粘合底板,安裝音柱,中間過程還要用鹿角霜和桐油處理。
也虧得喬坤有玄鶴翼,能夠出去,不然還真做不到。
瑤琴工序甚為麻煩,縱然喬坤追趕進度,還是沒有在臘月新年之前完工。
新年的時候,姬昌帶著喬坤祭拜了天地、三皇、五帝,以及祖先。
喬坤專門做了一桌子菜,慶祝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第幾個的新年。
紫雲、小花自然是高興。紫雲,表現出一副風輕雲淡的表情,但是動手吃菜卻很積極。
隻有姬昌歡喜中卻帶著些許落寞,顯然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喬坤也沒法安慰他。
年後又過了兩個多月,喬坤才完成瑤琴的主體。而後養蠶抽絲,取多道蠶絲纏繞作弦。
而後經多法處理,最後反複調音校正,瑤琴才算製作成功。
這瑤琴卻與姬昌平日裏所彈之琴不同,多了一根琴弦,是一張六弦琴。
“這琴六根弦,要如何彈奏?”喬坤隻會五弦琴。
姬昌輕輕撫過琴弦,琴音韻味淳厚,柔和飽滿,第六根琴弦的聲音卻是細膩粘人。
他神情有些蕭索,以手撫過六弦琴,彈奏一曲,邊彈邊唱。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這首曲子喬坤知道,喚作《卷耳》,前四句是以女子口吻來寫懷念丈夫,後麵乃是用男子口吻講述自己思家念歸,心裏傷悲,隻有偶爾飲酒之時,心裏才好受些。
姬昌琴藝極佳,歌唱得也不壞,隻是六弦琴他也隻是構思,一些技法還在在摸索,故而這次彈奏很有些缺憾。
但他的嗓音渾厚中帶著滄桑,非常感染人。
喬坤聽著都忍不住思念自己的弟弟。
姬昌再沒有說什麽,隻是留下了六弦琴,將五弦琴交給喬坤,讓喬坤獨自練習,偶爾的時候也會指點喬坤彈琴,但更多的時候卻是獨自彈琴,琴中總有淡淡的鄉愁。
喬坤知道,姬昌這是想家了。他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獨自在異鄉漂泊。
隻是喬坤也沒有辦法,若姬昌願意走,早就走了。紫雲的實力比他更高強,定然可以帶姬昌離開此處。
姬昌留在這,是有不得不留下的理由,隻是這理由喬坤並不知曉。
日子便這麽一天天過去,喬坤在羑裏逐漸成長。
喬坤照料眾人的生活,將從玉虛宮下院換了不少靈米,時時拿出來與眾人吃,那隻千年靈芝也少量多次拿來燉粥,已經被吃了大半。
不過也許是年紀太大了,或者是武道修為被廢除的關係,姬昌縱然有靈米和千年靈芝滋養,身體素質提升得也不多,隻稍微身體強健了一些。
姬昌也投桃報李,教了他許多。
雖然那化解人道氣運的功法不能直接傳授,但很多知識卻不受限製。像是大小篆的文字,彈琴樂曲等等。
姬昌傳授喬坤大曲幾十首,小曲數百首,其中有很多曲子喬坤都在《詩經》中讀過。
想來《詩經》雖是周朝采風收錄所作,其實有一些曲、詞在很早便有了。
姬昌還傳授喬坤武道常識,甚至連姬家開辟元神秘藏之法都傳授了,雖然喬坤也用不著就是了。
此外喬坤和紫雲經常交流琴藝,交流修行。
紫雲畢竟是快要修成妖王的存在,即便是人妖殊途,指點他仍綽綽有餘,讓他獲益匪淺。
喬坤依次將靈鶴舞空勁、大力莽牛勁、傲世虎皇勁、薑子牙所授煉體之法、不周風、將訣、以及諸多將領諸多武道拆解,以元氣周行的理論整理歸納。
他在武道、仙道上的修為都有所進展。但是他這般摸索武道功法,五帝龍拳的拳勁便要更活躍一些。想來摸索武道也是屬於人道行為。
如此過了四五個月,喬坤已經總結摸索出一套功法,而玄鳥也在此時蘇醒過來。
隻不過這一次他要摸索的是一種武道功法,而非是仙道功法而已。
知道是人仙之法,他也不急躁,而是從拆解自己最熟悉的“靈鶴舞空勁”開始。
這般操作他才發現,即便修行到武道傳說,“靈鶴舞空勁”中還有他不了解的地方。
若以氣的運行來算,武道的真氣,人道的氣運也不過是氣的轉換,當然可以想辦法化去。
隻是這功法立意雖然高妙,但涉及具體的元氣變換部分卻提的很少,更像是一種總綱,而非具體法門。
喬坤從這篇功法中看到了解決玄鳥的希望,但他必須要根據這種立意理論,從空洞的陰陽五行、元氣周行的理論中,摸索出能實際操作,並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己創造自己想要的功法,然後承擔後果,喬坤心說,這豈不是人仙之法?
人仙之法,不斷實踐,控製變化,不斷摸索,不斷犯錯,不斷改正,這正是喬坤熟悉的領域和方法。
這與尋常水克火,水生木之類五行相克的觀點完全不同,用一種氣的變化來闡述。
這氣則遵循“複、泰、乾、否、剝、坤”等諸多變化,元氣周行全身。
他將這功法拆到最基本的單元,不斷優化,不足一個月,便整理出一套更簡單的武道。雖不甚高明,但入門卻更容易。
他將這功法傳授給小花,小花進步明顯快了許多。
漸漸地,讓他整理出一篇合理的功廓。
“天地之動靜,五行往複,夫變化之用,在象天而形地。天者,所以化生成之精也,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也……”
而且還是次序顛倒的版本。
喬坤知道姬昌不得不如此,也不計較,催動推算之法,不斷排列組合,整理歸納。
這篇功法深奧,立意也十分大氣。
是說人體之內有氣流轉,氣分陰陽,陰陽有生降,因生降變化而成四象,四象應之以四時四方。
(o)